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財經無忌,作者 | 韋航
“愛瑪,愛就馬上行動”,這句周杰倫代言的廣告語,曾讓愛瑪電動車名聲大噪,聲震全國。
6月3日,愛瑪又有所行動——愛瑪科技進行了上市前的新股申購。這意味著:A股又將迎來一支電動自行車概念股。
作為最先發展的電動自行車品牌,愛瑪跟競爭對手相比,在資本市場始終慢人一步。
競品雅迪控股、小牛電動,新日股份等早已上市。特別是作為行業龍頭的雅迪,去年股價瘋漲20倍。小牛電動也在美股越攀至53美元的高價。
隨著電動車市場進入存量博弈時代,人們不禁要問:愛瑪電動車是如何被雅迪超越的?
敲開資本市場大門的愛瑪科技,還能重新坐回老大的位置么?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愛瑪科技成立于1999年,前身為天津市泰美車業有限公司。2004年,愛瑪步入電動自行車行業,成為國內最早的電動自行車制造商之一。
早年間,愛瑪科技依靠低價營銷和廣告轟炸迅速打開市場。周杰倫一句“愛就馬上行動”更是傳播甚廣,促成當年愛瑪的年銷量及市場占有率一步到位,躍升至市場第一位。
但,行業一哥并不好當。
在電動車賽道,愛瑪曾經經歷過一場和競品雅迪的經典商戰。這一案例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品牌間精彩的攻防之道,詮釋了殘酷的江湖龍頭之爭。
愛瑪與雅迪的第一場商戰始自2012年。當時雅迪一改過往的追隨策略,向行業第一位置發起沖擊。
進攻戰事以一條“中國電動車領軍品牌”的廣告作為開端,重心放在了廣告品牌投放上。一年時間,雅迪就耗費了上億元廣告費。
這次進攻在初期階段收效不錯,愛瑪科技并沒有組織反擊。當時的銷售數據顯示:愛瑪電動車在2012年處在全年產銷破300萬輛的節點,雅迪產銷量則在260萬至280萬之間。
2013年,愛瑪和雅迪商戰升級。雅迪調整策略,聚焦單品,推出自主研發車型,力圖找準進攻突破口,撕開愛瑪的防線。
愛瑪在偵查“敵情”后便迅速投入到了這場熱戰。其布局思路是:在要求所有電動車遵循可靠性、耐用性基礎上,推出主打續航里程的平原市場子品牌“騎跡”,并將主要商戰精力放置在注重爬坡性能的山區市場。
新培育的子品牌抵擋住了雅迪的單品突破策略。并且,新品牌對臺鈴、立馬等以“個性化”占據某區域市場的品牌,也造成了一定沖擊。
到了2015年,愛瑪和雅迪的商戰進入新階段:后者主打“高端”側,斥巨資投放廣告——渲染“更高端的電動車”這一理念,力圖占領品類高地,促使在高端領域獲得競爭優勢。
而愛瑪在這輪商戰中并未圍繞高端市場做出直接回擊,轉而宣傳自己“率先突破2000萬”,強調其銷量頭把交椅的市場地位。
?至于愛瑪為何沒有在高端市場進行膠著,當時的官方說法是:電動車消費者只會關心哪個品牌終端銷量好一些?但很少有消費者會關心哪個電動車更高端一些?其認為,電動車品類本身就不是高端化品類。
打開愛瑪科技的官方網站,其引以為傲的周杰倫代言宣傳打法如今還在持續。但商業時代已經發生巨變。愛瑪商業戰場的“難有作為”,導致其最終被雅迪所超越。
根據招股書透露:2020年,愛瑪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29.05億元,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4億元。電動自行車銷量為389.63萬輛。
而2020年,雅迪控股錄得營收193.06億元,錄得母公司擁有人應占年內溢利9.57億元。
在產品銷量上,2020年雅迪控股共銷售1080.33萬輛電動兩輪車,其中包括557.90萬輛電動踏板車和522.萬輛電動自行車,同比增長77.3%。
兩輪電動車行業在2014年進入成熟期,并隨之開啟了企業廝殺與行業洗牌。本應獲得發展的愛瑪科技又陷入內斗危機,創始人張劍和公司副總裁顧新劍之間打起了官司,這無疑拖慢了2012年開始的IPO計劃。
而他的競爭對手們則紛紛加速資本整合:2016年5月,雅迪電動車登陸港交所;2017年4月,新日股份登陸上交所;2018年10月,小牛電動在紐約納斯達克敲鐘。
錯失了上市機會,愛瑪科技逐步被后來者超越,不僅被雅迪超越,還要正面臨如何保衛“行業亞軍”的挑戰,因為臺鈴已經悄然追了上來。
2020年,中國兩輪電動車CR3從2016年的25.3%提升至52.9%。其中,雅迪市場占比 23.1%、愛瑪市場占比16.8%、臺鈴市場占比13%。
錯過最佳上市期,愛瑪所要面對便是更為嚴苛的市場環境。
電動自行車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一方面,現有大型制造商對市場爭奪野心加劇,通過降低銷售價格、提升產品性能、保證服務覆蓋等優勢手段不斷蠶食市場;另一方面,電動自行車行業中的中小企業眾多,散落盤踞各個區域市場,窺伺搶占市場。
目前,傳統兩輪電動車的頭部企業擁有雅迪、愛瑪、臺鈴、綠源、小刀、新日、小鳥等,互聯網兩輪電動車頭部企業則包括小牛、九號等。
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消費升級大環境,消費者的心態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其對電動車品質的追求逐級上升,高端市場有望獲得進一步發展。
據《2019年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相比2017年,2018年消費者對于電動車心理價位在5000元以上及3000-4000元的占比明顯上升,同時對2000-3000元及2000元以下的比例明顯下降。這表明消費者對電動車的價格容忍度已經在大幅上升。
目前,高端兩輪車市場占比約為6.5%(5000元以上),大約占據約220萬輛/年的市場空間。而這個市場的占領者便是以小牛、九號、雅迪、愛瑪為主的高端系列品牌。
另據《發展白皮書》顯示:中高端市場主打價格為4000-5000元/輛,對應市場約270萬輛,合計中高端市場約占500萬輛。
與此同時,另一個顯著變化則是:由于2019年新國標政策出臺,嚴格限定電動自行車整車重量,導致鋰電成為電動自行車的首選,這也加速提升了行業整體均價。
對比鉛酸車型和鋰電車型,消費者對于前者的價格認知還停留在2000元左右的價格區間,但對于后者,用戶普遍擁有更高的價格寬容度,超三成用戶心理價位超過4000元。新國標的實施,也加速了鋰電車型的滲透,推動了行業整體平均價位的提升。
當家電、汽車等領域正逐步實現智能迭代的大背景下,電動兩輪車同樣具備了向智能化轉變的消費需求。正基于此,當小牛、九號將智能化引入電動兩輪車市場后,消費者用車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得到極大提升。其一系列智能化應用如感應解鎖、智能定位、遠程控車、乘坐感應、感應防盜、黑匣子事故主動求救功能,將消費者體驗獲得進一步提升。
由于電動兩輪車的產品設計學習成本較低——如輕智能僅需加裝智能功能,因此較易被模仿,目前雅迪等傳統電動兩輪車品牌都已推出了輕智能車。
同樣,愛瑪也在嘗試年輕化和智能化:2021年4月,愛瑪旗下的另一子品牌小帕電動面市,其發布的“帕帕飯米?!睂買P中,小帕C1共有三個發售版本,最貴的尊貴版本定價為9999元。
但從結果看,該舉動并未帶來預期的收益。據愛瑪招股書顯示:小帕電動科技2020年營業收入1105.62萬元,虧損783.54萬元。
這說明,電動自行車領域要求愛瑪對市場進行精確把握與判斷,也要求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具有新造型、新功能的產品,否則便很難更進一步。
另一方面,盡管愛瑪推出了包括主打高性價比的斯波茲曼、主打年輕Z世代消費群體的小帕電動以及主打高端時尚的愛瑪主品牌,但目前銷售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招股書顯示:2020年,愛瑪電動自行車的平均售價為1287.56元/輛。
如今,小牛上市帶動了電動車的智能化浪潮,雅迪也正在朝這方面進發。而如何擺脫低端化標簽,謀求高端化利潤,則是愛瑪需要解決的痛點。
隨著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動車的出現與繁榮,愛瑪等電動車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2017年,愛瑪科技的第一大客戶便是摩拜單車,其為愛瑪創造了3.46億元的銷售額,占愛瑪當年收入總額的4.44%。
與此同時,愛瑪也與杭州青奇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為其代工生產青桔單車與青桔電單車。在2020年,該客戶銷售占比達到5.76%,比2019年增長2.72%。
共享單車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通過智能定位、移動支付等多種互聯網技術,瞄準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點。
目前,共享單車行業規模較大,但對電動自行車行業并未產生較大不利影響。目前,共享電動車行業規模尚小,尚未獲得普及。一來政策方面并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動車;其次,共享電動車的成本比單車高,需要充電,屬于重資產投入模式;三是共享電動車投入資本更重,融資較難。
在下沉市場中,因城區面積較小、交通便利性較差,兩輪電動車更容易獲得用戶青睞。
電動自行車在銷往一、二線城市的同時,主要銷售區域為三、四、五線城市以及廣大縣城地區。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安徽等省區為中國電動自行車的主要銷售市場。
電動自行車在爬坡、中距離行駛功能方面的提升,也使得廣東廣西等地居民購買力顯著增加。數據顯示:愛瑪在江蘇、河南、山東、河北、廣東五省營業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比例約50%;在江蘇、河南、山東、河北、廣東、安徽、廣西、福建、浙江、江西十省營業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比例約70%。
值得警惕的是,隨著對共享電動車的進一步治理,其也在向制造電動車方向靠攏發展。
比如今年4月7日,哈啰出行旗下哈啰電動車在北京發布了三款兩輪電動車,目前可以預定的哈啰A80三個版本的電動車為青春版、超能版和探索版,其中超能版售價4499元。
這是愛瑪在未來所要面臨的競爭:共享經濟對于愛瑪而言,既存在明面客戶也存在潛在對手。
如何應對未來挑戰,資本市場慢人一拍的愛瑪,需要“馬上行動”。(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