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泰伯網
再過幾天,我國的載人航天將再度啟程。
要說起上一次我國發射載人航天飛船,得算到2016年了。
相隔的5年時間,恰好是航天以商業化的形式逐漸拉近與大眾距離的印證,就像攝影、教育、文旅到商業冠名等在航天圈已不再鮮見。
“晚上拍嫦娥五號發射,就看到一個巨大的火球沖上天,轟隆隆地穿云,那一片都被照亮了。當你看不見它的時候,依然能聽到那種山崩地裂的聲音。”攝影師徐可意至今還記得去年她第一次拍攝火箭發射時的那般震撼。
在這之前,一向熱愛攝影的她會拍點星空自然的題材。“當時是一個經常拍攝火箭的朋友邀請我,問我要不要也一起去拍火箭。”
答應了那次邀約之后,徐可意又接了幾次拍攝。前段時間,他們一行“拍火箭的人”剛從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現場回來。
除了徐可意,還有攝影師Tea-tia、王昊。聚在一起拍攝火箭之前,他們多獨立拍些天文、星空素材。“我們這個團隊,每次大概4—5個人,會從不同的方位拍攝,現場把火箭發射的視頻做出來,及時發布。其中,每個人會分別承擔不同的任務,有的做照片,有些做視頻。”徐可意表示。
在他們的回憶中,拍火箭的事情是去年開始的。徐可意指出,“起初是個自發的行為,后來會有一些品牌方找來。這些品牌客戶會覺得,如果拍火箭能帶上他們的一些宣傳就更好了。”
陸續的便有一些制造企業、電子產品商、車企,還有本身就是航天合作伙伴的企業與攝影團隊達成合作。“商業機構希望能夠在苛刻的發射環境中把自己產品的優勢凸顯出來。”
算起來,被朋友拉入伙的王昊,也去過六七次火箭發射現場了。在他看來,看客還有廠商們,對蓄勢待發的預熱情況很感興趣,更希望以倒計時的方式呈現整個發射過程。比如發射前幾天、幾個小時、幾分鐘分別是怎樣的狀態。“其中,拍攝前有一個比較大的熱門題材就是火箭轉場,火箭從制造廠分節送到文昌的工廠里面。垂直總裝完之后,火箭將在提前一周左右的時間被轉移到發射架。單單開封時間,就足有五六個小時。”
因有發射頻率等限制,對于攝影師們來說,拍火箭的單子還是按照攝影圈一般的商業單去接。
只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拍攝火箭的任務會變得越來越頻繁,參與的人也將越來越多。“發射拍攝的創意形式和地點已經開始有一些重復,不光是我們,對于商業客戶而言,最大的優勢也是創意的形式和穩定的產出。”王昊表示。
“真正愿意在商業宣傳上花大價錢的還是火箭的冠名,畢竟有主流媒體的報道。”有從業人士指出。
但數量上還是衛星冠名居多。最近有客戶從某衛星公司得到的回復,“可以冠名的衛星沒有貨了。”
雖不排除有火箭排期的因素,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衛星冠名的熱度。
從互聯網平臺天貓國際、網絡直播平臺斗魚到酒廠飛天茅臺、今世緣,騰訊旗下手游和平精英到嘉實基金.....冠名方一個比一個多金。
“買家的高端產品跟天上的衛星結合在一起,有一定的拔高作用。客戶無非想用100萬—300萬不等的冠名費宣傳一波,買一個名氣,提高市場知名度。衛星制造商則負責出廠時貼上客戶品牌的 Logo。”有業內人士表示。
那衛星公司究竟賣的是什么?
有知情人士透露,衛星在制造之前需要到國防科工局備案,備案時每顆衛星會獲得一個類似備案號的名字,包括一個英文名和一個中文名,這也是最原始的名字,一般不能修改。有一些公司會先把這個名字買下來,后面二次售賣給其他用戶。
這也解釋了聯合研制、實驗以及純冠名等不同類別合作上費用的差異。
自然也有省/自治區、市、區/縣通過冠名衛星的方式,向商業航天靠攏。比如吉林一號”“珠海一號”“海南一號”“齊魯一號”等衛星星座。
星座之外,則是大量以地方命名的衛星,以省/自治區命名的如“寧夏一號”“內蒙古一號”“河南一號”等,以城市命名的如“德清一號”“貴陽一號”“銅川一號”“嘉定一號”等,以區縣命名的如“成都高新一號”“西海岸一號”“高密一號”“黃埔一號”等。
“跟政府合作,一般是項目交換的方式,即政府提供項目,衛星公司提供冠名,重點是用衛星冠名來換取一些資金支持等。”有業內人士指出。
而政府的目的,則是提升當地航天領域的影響力,推動產業鏈上相關企業在本地落地。“他們比較關注衛星給政府做了哪些服務,形成了哪些價值,起到了什么樣的效果,吸引了多少人才,交納了多少稅等。”
正在將重點放在投入特色課程與實驗室建設的學校,也成為航天B端的核心客戶之一。
知情人表示,相比不少衛星制造企業還未盈利,航天教育的盈利可觀。
就B端而言,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8866億元,占GDP比重為5.22%。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1373億元。按照相關政策要求,各政府在教育經費中按不低于 8% 列支教育信息化經費,則可測算出教育信息化財政支出至少2500+億元,其中用于數字內容的采購預算有200多億。
極客教育創始人耿賽猛表示,在航天教育方面,機構自己做教學設備、教具、耗材以及課程教材,提供給全國范圍內的學校。
同樣做航天教育的還有九天微星旗下的九天未來。后者的CEO李天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階段,公司在自主研發產品研發教案、學生指導手冊、PPT教學視頻等教學課程體系之外,正在嘗試將月球車、火箭等硬件套件以及軟件平臺開放給相關的廠商,或者打造聯合品牌,將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
教學之外,九天未來還有一個在做的方向,即以航天為特色的主題演練基地和場館,將校內流量往校外引導。
航天與互聯網圈、文旅圈的交集開始多了起來。雖同樣做文旅研學,極客教育還是將主力放在學校端,目前正聯合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華為研發的鴻蒙系統的開放源代碼已經捐給了該基金)計劃做一款能夠在天上運行鴻蒙系統的載荷,屆時也會把這一系統的相關知識打造成面向學校的一個課程。
在此之前,航天教育機構的教學合作方主要是航天圈內的企業,如航天馭星、中國衛通等與極客教育聯合推動測控等航天研學課程。
B端市場一年幾十個億總是有的,但C端市場還需要培育。
前《三聯生活周刊》主筆、T恤文化推廣人王小峰在接受采訪時坦言,最開始做T恤時,要先有自己的圖案,得找設計師。“這個過程很難,找了一圈結果發現國內的設計師沒太有適合的、有創意的,而且設計的價格還貴。”
王小峰喜歡T恤。事實上,16年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正式做T恤。“那時候我還沒辭職,當時找不著設計,跟設計師溝通,經常半年都拿不出一個讓你滿意的設計”。
2017年6月,王小峰辭職后,經營一家叫做“不許聯想”的網店,制作和出售印花 T 恤衫。他最享受有新的圖案設計出來——但那些在他的標準里更好的圖案賣得不好,而沒那么好的圖案倒相對賣得好。他說他清楚里面的原因:很少人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多的是想迎合大眾的口味。
在他看來,不管哪一領域,國內還沒有所謂的文創,更多還是山寨。“在工廠做的那些東西,大部分都不是原創設計,網上一查都能查到出處。”
“市場需求很大,關鍵是東西要好。”王小峰指出,“如果設計方面上去了,國內做文創產品生產這一塊,絕對是一流的。比如說我們做 T恤,嘗試不同的印花,相關的所有設備、機器、工廠國內都有。”
即便文創,真正落在航天領域,大多數的人依然會覺得離自己比較遠。
目前,國家隊的航天文創以To B 以及體制內的C端為主。文創廠商太空創想相關負責人表示,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旗下分別有一個文創平臺,兩個品牌都由太空創想具體生產。“我們有現成的文創產品設計生產線,有自己的設計師,自主生產和設計,合作過周大福、蒙牛、秦時明月、海瀾之家、名創優品、完美日記等品牌方。”
包括整個航天體系內部,基本覆蓋航天體制內的職工。“比如各個院所的會議、展覽,也從我們這定制文創產品,包括文化衫、鑰匙扣、變色杯等周邊產品。”
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種種原因,之前航天發展了幾十年,依然沒有屬于大多數人,反而屬于了一小撮人。而事實上,航天這個話題屬于每一個人。“市場的培育期或許在3—5年。”
就在前兩天,民營火箭公司星河動力的星河商城,也開始賣起了文創產品。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