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摩根頻道
5月28日,京東物流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這是今年港股市場的第二大IPO。上市首日,開盤股價揚14%,總市值超2800億港幣。
此次京東IPO,,引發了港股打新的熱潮,公開發售階段獲715.61倍認購,分配至公開發售股份最終數目為5482.45萬股,合共接獲136.49萬份申請,一手中簽率8%,認購300手才穩中一手。
由公開數據可得知,京東物流已經連年虧損,但此次IPO,依舊獲得大量資本與股民的追捧。那么其又有著怎樣“獨特”的價值光環呢?此次上市后,面對著多家物流公司競爭,又該如何穩步向前呢?
京東物流發展至今大體可以拆分為“京東”與“物流”兩個價值層面。
首先,從“京東”來講,京東物流作為京東商場較早孵化出的子業務,早期完全是依附于京東電商生存的。其訂單與營收幾乎依靠于京東自營與POP商家,直到2017年京東物流子集團成立、開始承接外部訂單,京東物流的營收構造才被打破。
不過京東物流的經歷本身也就是一場“孤注一擲”的奇幻漂流,早在那個電商行業尚未形成寡頭格局,多方競爭的局面,京東物流卻成了劉強東一個“固執”的信念,未來不明的市場風險、加上重資產航向上的巨額投入,怎么看都不會是一個好的抉擇。
但是也正因為有了劉強東“一意孤行”地建設與布局京東物流,才有了京東當下的地位,為京東樹立了“211準時達”的優質形象,塑造了京東商城核心的賣點與特色之一,成為用戶選擇京東的“理由”。
當然,京東物流“快”且“服務好”的形象,除了為京東商城品牌賦值以外,更賦予了自身品牌價值。也使得,當京東物流面對于“C2C”用戶時,在用戶潛意識中,“快”是這家物流公司被普遍認同的認知。
可看出,京東“孕育”了京東物流,為京東物流的獨立賦予了品牌加成;而京東物流塑造了京東優質形象,成為京東的“金字招牌”,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賦予價值,不可或缺。
其次,從單純的“物流”來說,從其收入構成來看,從2018年至2020年,來自一體化供應鏈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0.2%、83.9%和75.8%,雖然可以看出一體化供應鏈客戶比例逐年降低,但依舊高達70%以上,可以說京東物流的營收主要背靠著京東的這座大山。
當然物流行業作為電商的延續,向來都是“得電商者得天下”,正如背靠“淘寶系”的三通一達、依靠著拼多多硬擠出頭來的極兔,京東物流背靠著京東怎么看都是“利”大于“弊”。
但是從來自于京東一體化供應鏈營收的占比過高,也會使得京東物流處于“巨嬰”的尷尬位置,當從京東構架內面向構架外時,京東特色的“倉配系統”暫時并不能為京東物流的“C2C”網絡快遞的干線優化帶來太多的助力。
在構架內,京東物流承接著京東商場,兢兢業業地完成著電商延續者的使命。正因如此,憑借著京東商城的品牌效應、與POP客戶趨于品牌效應的選擇,京東物流在一體化供應鏈中營收逐漸增加,從2018年的378.73億,到2020年的733.75億。
但是僅僅憑借如此,京東物流的利潤率難以得到一個“質”的上升。雖然2020年的毛利率已經從18年的2.9%上升至8.6%,但是遠低于順豐同期的毛利率17.92%(2018年)與16.35%(2020年),使得京東物流有一種被“禁錮”在構架中的感覺,這就需要京東物流對外尋求“突破”。
然而京東物流早在2017年就對外開放業務,并且一體化供應鏈外的外部單量逐年遞增,但是終究這種“端到端”的C端板塊并不是京東物流的長處,甚至可以說是短板。因為京東物流在用戶眼中的“快”,與順豐物流的“快”并不是出自于一種模式。
京東物流之所以快是因為自身“重資產”的倉配模式,通過自身對于商品銷售與供應鏈的把控,加上合理對于倉網的規劃,使得商品提前儲存在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減少搬運次數,從而實現高效率。然而,這種模式對于需要“端到端”的長距離配送的C端用戶群體來說并不具有優勢。
而順豐的“快”是依靠自身的干線能力與路由優化能力,這種對長途干線網絡路由配置的優化體系,更適配于對“C2C”用戶群體的服務。
通過具體的數據更容易看得出兩家的區別,京東物流在全球超過900多個倉庫(包括32個大型智能倉庫),而順豐自營倉庫僅有200多個。但是在運輸層面,順豐擁有10萬輛干線/支線運輸車輛,4.3萬輛末端車輛,而京東物流自營運輸車隊僅擁有7500輛卡車及其他車輛。而在空運方面,京東更是無法和順豐比擬。
所以說當京東物流作為一家“獨立”的物流公司,而且是一家想把業務比重從構架內傾斜向構架外,那么面向C端,如何在“倉配模式”的基礎上,提升自身干線能力與路由優化能力尤為重要。畢竟京東物流所要面對的不是一片藍海,而是已經聚集著三通一達、順豐、極兔等的紅海市場。
不過,京東物流所要做的或許并不是要對標順豐或者三通一達,而是要在自身“品牌效應”的基礎上去走出自己的道路。
的確,對于網絡快遞的運輸,京東目前有所短缺。不過沒有必要用“短板”攻起“長板”,就正如在2020疫情期間,當民生物資被疫情阻斷時,京東物流利用自身在供應鏈與物流上的優勢,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快速調動物資,第一時間配送至前線,這不僅僅是自身能力的體現,也是社會價值感的彰顯。
而且京東物流現如今速度已經不比三通一達遜色,并且近年,京東對于長途運輸的能力也在側重加強,正如近期推出的“特快送”產品,注冊了上百條航空運輸線路,與南航、海航、國貨航、東航等企業達成合作。
其次,京東物流的“倉配模式”加上與達達的戰略合作關系,使得京東在近景配送上有著獨特的優勢。而且,由公開數據可知,從2020年至2025年,中國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支出的復合年增長率可能高達9.5%,而作為京東物流的“長版”、加上自身的“品牌與頭部效應”,或許,將會成為京東物流扭轉市場的下一個節點。
或許,京東為京東物流的生存與成長提供了基底。但是京東物流上市以后,路應該怎么走,能否完成“物流服務商”到“供應鏈基礎設施服務商”的轉變,這更要看京東物流自身的能力、投入與決心。
沒有人能具象地預知未來,就像是當年反對劉強東建設物流的那些人,不會想到京東物流會成為京東較大的助力,不會想到今天京東物流的上市,與近400億美元的市值,但是時間會為給我們開具“證明”。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