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首席商業評論,作者丨衛明
近期,華為宣布將于6月2日晚上8點召開鴻蒙操作系統和華為全場景新品發布會,這也是鴻蒙系統自讓公眾知曉后第一次發布正式版本。
關于鴻蒙系統,此前網上一直有一些討論,我粗略看了一下,有褒有貶,有些網友也吐槽這更多是一個概念,PPT操作系統,之前Beta版發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改裝過的安卓,所以會不會是虛張聲勢?
不過這次,華為要發布正式版了,我們終于有機會可以來研究一下。
從目前看到的一些專家分享的情況來看,鴻蒙不是一個單單PC或者手機的操作系統,它是IoT操作系統,也就是物聯網操作系統,華為稱它為分布式全場景操作系統,聽起來有點啰嗦,意思其實就是要讓所有智能硬件能有效聯動起來的操作系統。
鴻蒙是基于Linux內核和架構開發出來的,也有人說是微內核,業內人士說鴻蒙一開始的版本是用來做手表之類小的智能硬件系統,講究高效簡單,現在要兼容安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Linux嫁接到原來的微內核上,好處是Linux是完全開源的架構,未來沒有專利方面的問題,也不像安卓或者芯片那樣被某個組織封殺。在此我們應該感謝Linux之父對世界軟件開發做出的貢獻。
但鴻蒙不是為了替代安卓手機操作系統或者Windows而存在的,而是打造未來智能物聯網的操作系統,是基于萬物互聯的場景概念而生的。手機操作系統只是其中的一塊,從測試視頻來看,其手機上常規功能和目前ios和安卓并沒有太大差異,但關鍵點就是和其他華為智能設備的連接看起來比較順暢。大家也不要因為手機操作系統的UI和安卓類似,就直接認為鴻蒙只是為了取代安卓而生。
因為蘋果ios于谷歌的安卓手機操作系統的功能,市場份額以及生態已經比較強大和完善,如果鴻蒙僅僅去對標一個全新的手機操作系統,那顯然是很難成功的,而且格局也小。
鴻蒙操作系統對華為來說是生死相關的項目,另外一個是芯片相關(有芯片設計,但高精度手機芯片制造能力目前國內還沒有,海外又被禁止向華為供貨)。
鴻蒙本來就是為了下一代5G+物聯網場景而設計的,只是因為華為被美國打壓后,被迫加快進度,成為公司目前的戰略性基礎架構。沒有鴻蒙,那么華為手機等硬件因為芯片,谷歌服務被禁等限制,在海外的出貨量必然會逐年萎縮,雖然有國內市場的支持,但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必然上漲有限,也不太可能超越蘋果和谷歌,用戶基數無法突破,軟件開發也會陷入瓶頸,公司無法持續增長,只能又回到做運營商通信設備為主業的時代。
在華為,本來是想繼續用安卓改編后的EMUI,但被封禁Google服務后,鴻蒙成了操作系統上唯一的突破口,破釜沉舟,華山一條道,全公司必須全力以赴的上了。
鴻蒙要成功,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生態建設,需要其他硬件廠商加入華為鴻蒙的陣營,也需要其他軟件開發商為其開發相關軟件應用產品。
本來華為估計是打算先靠常規的華為硬件盡可能的先占領市場份額,在穩固全球市場的情況下,再逐步推出鴻蒙,形成完全自主獨立的一個生態。但現在被迫提早開始了鴻蒙計劃,華為硬件的出貨量是能保證鴻蒙在冷啟動情況下有較多時間逐步完善,但如今華為手機遭到了芯片上的打壓,出貨量少了很多,肯定會影響現有全球開發者對鴻蒙生態的信心,尤其是現有傳統PC和手機應用的開發者,他們必須為iOS和安卓系統開發,短期內不太可能另外配置專門的開發團隊,尤其是安卓開發為了適配各種機型已經搞得很累。所以在手機終端應用上,前期只能先靠國內開發者支持一下,目前看像常用的應用類似微信支付寶應該都會為鴻蒙專門開發一個版本,先保證能用起來,以后再逐步吸引更多開發者。
但僅僅是手機終端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提前占據下一個時代的場景,才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如果看遠一點,你的手機,手表,平板,電腦,電視機,甚至車載系統,都是用的同一個基礎架構的系統,聯動起來體驗會非常好,這樣你會不會更愿意去用鴻蒙?
傳統的PC,手機,華為很難馬上顛覆,那就搞 “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搞那些邊緣智能硬件,以及傳統制造企業,他們急需智能軟件,但自己不專業,也不可能投入去開發智能操作系統,譬如手表,看板,音箱,傳統廠商的電視機,掃地機器人,空調,冰箱,這個市場是相對比較容易開發的,而且很適合華為去做,因為:
1. 中國的傳統制造廠商多,已經形成產業集群,能快速找到他們;
2. 華為是做通信硬件出身,這塊是華為的看家本領;
3. 華為品牌至少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是很大機會做到一呼百應的。
果然,這次發布會首款搭載鴻蒙系統的產品就是手表 – 華為WATCH3。
此外,還有一個未來場景很豐富,受眾較廣,而且目前行業分散度相對較高的產業適合鴻蒙去拓展,那就是 --- 智能電動車市場。
對于華為來說,與其他智能車廠合作,可以快速提高鴻蒙在電動汽車場景的覆蓋,通過汽車與手機聯動的效應,帶動鴻蒙對用戶的認知,體感,和價值認同。相對于傳統汽車系統,電動汽車系統現在還處于蠻荒時代,相對容易開拓。上次上海車展發布的北汽極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華為一直重申自己不造車,就是把鴻蒙的戰略地位放得最高,鴻蒙與車廠的合作不能因為車廠害怕華為造車而擱淺。
只有著重“利他”的思想,才能快速復制生長。“利他”才是最牛逼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利己”。如果鴻蒙能快速提高中國整體設備的智能化率,何愁沒人合作?
從一些公布的車展視頻來看,用戶安卓手機也可以投屏應用到車載鴻蒙系統,如果6月2日發布的鴻蒙系統對安卓應用也有很好的適配性,那鴻蒙的成功概率將大大提高。
接下來就看華為在兩條戰線如何協同,一塊是硬件,要持續輸出創新硬件,以及合作更多傳統硬件廠商,讓更多用戶購買搭載華為鴻蒙的產品,這會帶來大量的增量新用戶,第二塊是操作系統上逐步使用鴻蒙,持續通過用戶反饋快速迭代,提升系統性能,讓用戶和開發者更加愿意用鴻蒙,同時鴻蒙對其他系統應用的兼容性也有很大幫助。
目前來看全球能做同類事情的也就是蘋果和谷歌了。
雖然華為要顛覆iOS和安卓是很難,但其實谷歌要自己顛覆自己也不容易。
谷歌也在開發類似的系統,但是大公司內部推新的事物是有阻力的,因為內部業務成熟的部門(安卓)會對新業務有一定的阻力,是否能成功就看公司內部領導人的領導力,以及新部門破釜沉舟的能力。當年微信也是差點受到QQ的干擾而無法發布。
蘋果,以及小米,其實也都盯著IOT生態,都想要造車,估計也是打算用自己的物聯網操作系統。不過蘋果本來就是封閉系統,華為也不指望能靠蘋果什么。小米目前重心還是在造車上,但其IOT生態也初具規模,所以未來也可能會分市場一杯羹。
我們也不用苛求中國所有公司都要用鴻蒙,因為首先,個別公司也有意愿去做自己的物聯網操作系統,華為能做,其他公司當然也能做,誰做得更好是靠市場說話,不是靠行政命令和道德綁架,其次,鴻蒙6月2日也是即將第一次正式發布,肯定有不成熟的地方,有些公司不會冒險去替換系統,影響自己用戶的體驗。
此外,也涉及一些商業模式上不同公司的選擇,那些要依靠系統覆蓋,后續賣廣告,賣軟件的生態型企業,恐怕是不太容易那么快接受鴻蒙的。另外那些純靠賣硬件的公司會更愿意和華為合作。
我們也希望中國的用戶一方面對華為要有鼓勵,要寬容,另外一方面也要客觀看待科技公司之間的競爭,以及鴻蒙的實際能力,不吹不黑。
對于鴻蒙,我還是謹慎看好的,一方面是IOT和中國電子產品智能化的大潮,另外一方面是華為是做設備通信起家的,在這一塊是有經驗和人才積累的,譬如像解決硬件聯網容錯率這塊,華為可能是唯一有希望將各個廠商串起來的那家公司。
所以,讓我們靜待鴻蒙正式發布吧!?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