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拖拉機與月亮
2018年秋天《無雙》進入宣傳期,周潤發上了一次魯豫有約。談到拍電影,他說自己拍的片子90%都是爛片,好的也就一部兩部。
這話實在太自謙,但愿意這么自黑,也確實因為新世紀以來他拍的爛片有點多。尤其2010年以后,《孔子》《澳門風云》系列、《大上海》《銅雀臺》……哪個都是噱頭比內容大。
《無雙》之前,發哥的名號和演技,被稀釋了很長一段時間,以至于不少人看到香港老牌影帝上新片,會自動歸類爛片。
不過他本人倒是想得很明白,演戲嘛,一開始選擇權肯定是有限的,你要還房貸,要養家,演戲是生存之道,而且你跟電視臺簽約了,那不得不拍。
等生活問題解決了,有了票房號召力,還有人情和責任要解決。
魯豫問周潤發有多少戲是因為感情原因接下的,周潤發說90%。
這也不難理解,中國是典型的人情社會,而娛樂圈是典型中的典型,當你是無名之輩時,有人看好你愿在你身上下賭注,發達之后你肯定得反過來做賭注里的定心丸。
從利益角度看,一部戲回本賺錢,演員主創資方是共贏。往更高層次說,能夠擔得起票房,意味著一個演員在這個行當就有了責任。
往往當他的戲能帶動整個行業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的戲會扎堆出現。
觀眾愛看他,資方知道觀眾愛看他,那攛一個有他的組,賺了錢養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然后拍更多戲,這理所應當。
所以有時候還真不怪觀眾緣好的演員演爛片,你想啊,一年至少拍個兩三部,數量多了制作周期必然短了,質量可不就良莠不齊了嗎?
那拒絕呢?于心何忍啊。你在其他行業說「地球離了你就不轉了」大概率都不成立,但在劇組,還真就會離了某個人盤子不轉了。
所以說,當一個行業從臺前到幕后那么多人等著電影上映賺錢,一個人的號召力后面有多個人的飯碗時,在責任和質量之間,誰重要?相信大家內心都有答案。
雖然這有替票房巨子拍爛片開脫的嫌疑,但事實也大抵如此。
真有這么多人情要還,真就有這么大責任,不過票房巨子不必感到過于孤單,因為始終有愿意買賬的觀眾,從終端幫票房巨子還人情。
不止周潤發,所有好票房的演員,都有這種經歷。
「沖著海報C位的沈騰去看《羞羞的鐵拳》,結果他在電影里只出現了10分鐘。」
2017年國慶不少觀眾走出電影院 ,都覺得自己被沈騰給騙了,明明去看沈騰的,結果他是客串的。
但就算是客串,已經打出名氣的開心麻花在沈騰的助力下還是收了22億票房。
一張宣傳海報就能吸引這么多人捧場,這事兒放今天看不足為奇,畢竟沈騰已經是200億票房巨子了。
但對2003年的沈騰來說,這盛況根本無法想象。當時他從軍藝表演系畢業,上的第一出戲在一個小劇場里,角色是謝娜何炅的配角。
《夏洛特煩惱》爆了以后,沈騰回憶起這段經歷,說那戲只賣出了7張票,開演的時候場下一片空蕩,但也是這時候起,他從一個準演員,變成了真演員。
這個小劇場后來起名開心麻花,這場沈騰做配的戲叫《想吃麻花現給你擰》。這個團隊,對沈騰有重塑之恩,日后沈騰從劇本到表演的追求和較真,都跟在這個團體里的成長息息相關。
相比大多演員成名之前的艱辛,沈騰算得上躺贏。
念書的時候不好好學,考大學前僅憑姐姐一句「上軍藝能有鐵飯碗」就完成擇校,學表演時不見興趣有多少,倒是很在乎自己的外表,生怕一笑,倆虎牙露出來,就不帥了。
但喜感這東西怎么說呢,還真就是天分。
要說現在沈騰的喜感跟胖有關,那年輕時候自己端著不笑的樣子引別人發笑,真就是老天賞飯吃。
到開心麻花之后,其他人跑組賺外快,他拿著一個月500塊的工資,因為好面子不出去試戲找活干。
雖然也過得捉襟見拙,但好在家里接濟著從沒給過他壓力,所以他壓根沒想過離開話劇舞臺「奔前程」。
佛是一方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沈騰不想走出舒適圈。
在開心麻花待著是真舒服,環境單純,大家商量的就是表演和本子,什么勾心斗角搶角兒的事情,這兒都沒有。
能做著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找到成就感,環境還是友好和諧的大家庭,給誰誰愿走啊。
所以沈騰從畢業就沒挪過窩。
《夏洛特煩惱》話劇場場火爆后,團隊決定把它電影化處理搬上大熒幕,當時誰也沒想到這片能爆,畢竟一沒流量二沒話題。
但就是火了,在劉德華徐崢都有新片的國慶檔,這片子靠包袱段子白日夢,「笑中帶淚」一炮而紅。
佛系沈騰走紅后,開始反哺自己的團隊。
《羞羞的鐵拳》首映禮,沈騰對媒體坦言,自己這次就是來站臺的。因為《夏洛特煩惱》,他紅了,因此希望他的好朋友們,都能被更多人認識。
同個派系的演員之間相互宣傳新戲,在娛樂圈是常規操作之一,但像沈騰這么賣力的,還真少見。
一般人為別人的戲做宣傳,轉發微博附帶一句「去電影院多多支持」就完事,沈騰給兄弟們有私人訂制。
2021年跨年,常遠新戲《溫暖的抱抱》要上,雖然之前沈騰就不止一次轉發微博,但上映那天,他又別出心裁,截了4張常遠讓他幫忙宣傳的聊天記錄發在微博。
這舉動初看冒犯,又處處真心,畢竟你賣力喊一個片子多值得看不見得粉絲買賬,你發點人情味濃的吆喝,真能激發好感。
如今微博對明星而言就一宣傳工具,偶爾能露點真情實感,對粉絲來說那都像是過年,沈騰深諳此道,每個宣傳,來的都不是虛的。
大概成長經歷相對順遂,在開心麻花又沒遭遇什么職場黑暗面,沈騰一直覺得自己的成長環境天真且寶貴,因此在「奶」開心麻花這件事上,一直都不遺余力。
從2015年起,沈騰一面在其他制作班子的戲里拓展自己的影響力,一面不停出現在開心麻花的爛片里,《一念天堂》《李茶的姑媽》《妖妖鈴》,到《日不落酒店》上映時,沈騰在里頭真當了一回「紙片人」。
觀眾覺得很可惜。
一方面,沈騰這人是真搞笑,他就算安靜站在那里,也帶著笑場,對看電影圖一樂的觀眾來說,他是最佳人選之一。
另一方面,海報上的沈騰不定在戲里出現幾分鐘,能不能值回票價另當別論。
「別再消費沈騰了」的言論一直都有,但處在他的那個交際場,也停不下來。
好在總有他主演的符合大眾審美的戲接連上映,時間久了,對一部分去電影院尋樂呵的觀眾而言,買票替沈騰還人情,似乎也成了無意識的共識。
黃渤跟沈騰一樣有人緣,成為中國第一個「50億」先生以后,網上出現了許多夸黃渤有情商的文章,甚至有人專門寫了一本叫《黃渤:做一個有趣又情商高的人》的雞湯文學,教大家說話的藝術。
作為中國票房表現力最好的演員,黃渤和沈騰都是喜劇演員,但細看路數,千差萬別。
喜感靠天分,沈騰的喜是直白站在那個地方就讓人發笑的,黃渤的喜感帶著生猛的悲涼。那種生動的質感,是諸多經歷的饋贈。
當演員前,他組樂隊在酒吧唱歌走穴,意外進入片場演了電視發現自己喜歡表演,然后轉身考了北影。
在帥哥美女扎堆的北影校園,保安以為他是學生家長,去片場試戲,副導演見了他直說劇組找這種演員是瞎胡鬧。
成名之前黃渤在社會底層摸過最真實的生活,跟朋友們一起去各地演出時,拖著50斤的大箱子趕過火車,遭受過各種白眼。
所以他詮釋的人物,雖然舉動搞笑,但帶著掙扎生活的苦勁,動機總讓人覺得悲涼。
早年上《非常靜距離》,黃渤現場教大媽跳霹靂舞,給粉絲表演切黃瓜,李靜問觀眾為什么喜歡黃渤,不止一個人說感覺他就像我家周圍的鄰居,我看他演戲,又想笑又想哭。
黃渤自己也說,在香港吃大排檔,有路人端著啤酒直接過來拍他一把,就要干杯。
在觀眾那里,他不像個大明星。沒什么距離感,演的人物不成功暴富,接地氣的小人物在城市農村摸爬滾打,優點缺點都活靈活現,就像生活中的那些人。上綜藝也跟觀眾真誠互動,不端不裝。
經受的嘲笑和遭過的白眼可能早早給黃渤形成了一種保護色,他比其他明星會自嘲,每次他一自嘲,那些關于他的嘲笑,就被解構了。這也成了他獨特的幽默。
2010年憑借《斗牛》成大陸第二個金馬影帝的時候,黃渤上臺領獎,說了一堆早年的經歷,大意是親戚們聽說他當演員,都不看好且驚訝。
但黃渤說的毫無怨氣,臺下一片笑聲,以往頒獎現場伴隨著掌聲雷動的淚光閃閃,被前仰后合的笑聲取替。
獎項和票房加持下,黃渤連軸轉了好幾年。到2015年錄《極限挑戰》時,他決定停下來休息一年。
電影產業在飛速發展,以前人們聽到票房過億,覺得這是個了不起的事兒。后來票房突破了十億,大家都覺得十億是難以企及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又一次很快被打破。
成長為中國最有票房號召力的男演員時,黃渤開始考慮票房的意義。
易立競問過黃渤一個問題:是否演的所有戲都盡心盡力。
黃渤很實誠,「戲約過多的時候,也完過任務」。
是真的會沒時間也沒精力琢磨,把演戲變成一種流水線作業。
票房高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同時也帶給他自己和整個團隊一些桎梏。就比如經紀人接戲時,會下意識拿票房預估作為一個重要衡量指標,當新戲上映時,黃渤也會對票房有一種新的期待。
投資人選他,片方邀請他,總是帶有他們的期待,50億先生挺好的,但總拿這個說事兒,黃渤也覺得挺尬的。
他不能只為了別人的期待拍戲。
他怕自己被票房裹挾了。還怕自己對自己失去判斷了。
成名之前,他經歷了很多起伏,看過臉色,見過壞人。
成名之后,身邊就只有好人了。
成名之前,去劇組當配角,天黑了,戲拍晚了,回住的地方時,接送演員的車已經走了,他蹭劇組的送飯車,一上去,里面飄蕩著各種味道,那簡直...
成名之后,每次他一出片場,車已經等著了。
以前人家說他「怎么長這樣」,后來粉絲喊他「你真帥」。
黃渤說他聽到的都是贊美,接觸不到真實的人了。這對演戲和自我認知,都是一種障礙,需要不停的自律和自省。
停下來的那一年,他錄了《極限挑戰》。開錄前,黃渤找來各個國家的近200檔真人秀,每個都看了看,他說總要弄清去到現場要做什么,投資人花錢請他去玩,也不能辜負人家的錢。
與此同時,他在準備自己的劇本,想轉型當導演試試。
很早以前,在他初入行當演員時,一直對導演這個工種很好奇,攝影師架好機位,服裝師化妝師弄好造型,燈光師照明師調好光線,美術老師布置好場景,劇本又是編劇寫的,演的時候是演員在表演,演完是剪輯師在做后期,這么多人一起在做事,導演就坐在監視器前喊開始和停,怎么成片以后,署名是導演的作品。
后來他明白了,導演是一個劇組的大腦,這個工種比其他劇組的人,都有選擇的空間。
黃渤不想只被票房裹挾,也看到同僚們演員轉導演,想試試。
其實從他火了以后,找他當導演的戲太多了,但黃渤總覺得,本子聊著聊著就卡住了。
直到《一出好戲》。黃渤在娛樂圈積攢多年的人脈,在這部戲里都用上了。
集齊了票房保證黃渤王寶強,實力派于和偉,女神舒淇,以及鮮肉張藝興的這個處女座,整個娛樂圈都在為它打call。
黃渤攢人脈,用人情,觀眾不遺余力,用最直接的方式,奉上13.5億票房,外帶一個豆瓣7.1的口碑。
相比徐崢《泰囧》上映刷新中國電影史大大小小十幾個票房相關記錄,《一出好戲》的票房表現力還是平庸了。
但最近這些年,看夠了票房神話,也難免審美疲勞。
吳京用《戰狼2》燃燒民族情緒轉化票房時,高燃劇情外,更加動人的是他破釜沉舟賭上一切拍電影的勇氣。演員的愛國情結、個人追求和藝術表達的結合,讓票房成電影主題之外的錦上添花。
那是一種實現夢想的同時賺了錢的高成就。
徐崢曾經坦言過,《泰囧》《港囧》接連火起來時,自己沒那么興奮,失落的情緒是存在的,因為大家提起電影,總說票房多好多好,沒人覺得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好笑是最大的賣點,笑完之后,情緒釋放了,電影的價值就結束了。
但人們出了影院,會討論《一出好戲》里的資本和共和,覺得就算片子有瑕疵,還是有解讀的空間。
也會因《戰狼2》燃起愛國情緒。
雖然這些片子都有值得詬病的地方,但它們都有電影之外延伸的意義。
這是純笑片沒有的效果,對做電影的人而言,電影雖然是商品,但也不該只把價值框死在電影院。
票房號召力是演員的商業價值,但除此之外,成了能撐起一部片子、一個行業的人之后,自然而然也該有一個行業的擔當。
把時間拉回2014年,徐崢創造了內地首個十億電影兩年有余,有手欠的網友借機跑去馮小剛微博下面酸他票房號召力不再。
跟徐崢一起締造了《泰囧》好票房的王寶強拒絕了《港囧》邀約,去為好兄弟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幫忙。他們都出自《士兵突擊》劇組,陳思誠說《唐人街探案》是為王寶強量身定做。
《夏洛特煩惱》話劇已經全國巡演三年,場場爆滿的同時,開心麻花計劃進軍電影市場。
那時,吳京還沒變成愛國代言,愛寫詩的張譯還沒被大眾熟知,王寶強剛剛動當導演的念頭。
誰也沒想到他們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的梁柱。
那年黃渤喜提50億先生名號,在一個晚宴遇到陳道明,對方拍著他的肩膀,用一種輕描淡寫的聲音說,「我們這代人肩上的擔子,現在交給你們了」。
那一刻,黃渤覺得自己有了責任。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