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體育產業生態圈,作者丨王夢如 劉金濤,編輯丨殷豪男
?
5月25日,距離越野賽悲劇發生3天后,甘肅白銀市政府召開了有關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事件的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傷員救治情況、遇難者善后理賠初步方案、組織調查等方面內容。
這場悲劇,已經讓疫情后緩慢恢復的行業再次受到重挫,且勢必將在長時間內,影響著整個行業的發展。
在原定于5月30日舉辦的2021「絲綢之路」寧夏·銀川馬拉松賽宣布延期之后,原定于6月9開始的喀納斯超級越野賽、5月30日舉辦的美林湖城市馬拉松賽、5月29日舉辦的鄒平市首屆全國山地半程馬拉松、5月30日舉辦的2021臨沂蒼馬越野賽、6月13日舉辦的2021內蒙古賽馬場超級馬拉松賽等近數十項比賽,都發出了延期或取消的消息。
而浙江省體育總會則在5月24日,緊急發布了《關于加強體育社團賽事活動安全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直接暫停了中長跑和越野賽等全省相關賽事活動的舉辦,具體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越野跑并非馬拉松,二者之間其實有著天壤之別。但據「百度指數」統計,有關馬拉松的搜索數據從5月22日的1876直沖到65304。僅用了一天的時間,一場嚴重的事故,就讓這兩種比賽在大眾心中畫上了等號。
在悲痛、震驚與不解之外,我們也許更需要反思,該如何避免下一場越野賽事故的發生。
這次的黃河石林越野賽,有一個冗長的全稱: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暨鄉村振興健康跑。
根據行業報道,田協在統計時往往把路跑賽事分為三類:馬拉松、個性化路跑賽事以及越野跑。而本次黃河石林賽事涵蓋了三個比賽項目,即5公里的健康跑、21公里的越野賽、還有最考驗耐力的100公里越野賽,同時起跑,每個項目間隔5米。業內人士認為,賽事名稱將多個概念混在一起,容易給新人造成誤導,對比賽放松警惕、掉以輕心。
目前,全世界越野跑賽事的標準制定方為ITRA國際越野跑協會,實際上在2013年7月才成立,該協會明確了山地跑(mountain running)和越野跑(trail running)的基本定義,在通過國際田聯的驗證后,于2019年1月1日才開始正式生效。
眾所周知,越野跑這種綜合了戶外生存以及探險的運動,風險系數遠高于普通路跑,選手不僅要有較強的體能和心理素質,在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山丘林間穿行,更要面臨著風云變幻的天氣、野外動植物、懸崖峭壁等環境問題。
上周日拍攝于白銀市附近,眾多緊急救援車出動。 圖片GETTY IMAGES
與戶外旅行相比,越野跑更重在「跑」,尤其是競技賽事,選手們往往會為了向更好的成績沖擊,會傾向于選擇更輕便的裝備,并且將補給品放置在賽道中后段位置,比賽大部分時間需要自補給、自導航,足見這一運動具有相當高的門檻。
本次白銀越野跑賽事的承辦方是晟景體育,該公司從2018年起便獲得了該賽事的運營權,此后三年一直是該賽事執行單位。據晟景體育2020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共有22名員工。很多人認為,172人參賽,長達100公里的超級越野賽,背后運營公司僅有22人,這個人數似乎顯得太少了。
業內多位專業人士向氪體記者表示,如果這22人全部投入到賽場上,這種賽事公司規模已經算大的了。「事實上這22個人,可能還把公司的財務、行政、媒體負責人也算進去了,實際上真正參與到賽事組織中,會比這個數字還少,一些國際知名賽事,核心團隊成員都在10-20人,22人的賽事公司在越野賽中絕不算小。」
作為賽事組織者,需要負責的是賽事組織管理和保障組織管理,具體執行工作會分配到各個CP點的站長、志愿者、救援隊、醫療隊等,這些人并不屬于賽事公司旗下的工作人員。有過多年越野賽運營經驗的戈老師向ECO氪體透露,國內很多越野跑賽事,都會在賽事前去雇傭經驗豐富的工作者,雖然不是該公司旗下的人員,但會參與到賽事組織中來。
據官方賽前報名公告顯示,此次賽事計劃招募12名CP點站長和50名站點志愿者。據財新消息,賽事執行團隊是臨時受邀參與活動,臨時搭建的執行團隊或因磨合不足,導致專業水平下降,埋下事故隱患。「很有可能關鍵時刻沒人拍板決策,耽誤了救援時間。」有過四年賽事運營經驗的小曹,認為這是造成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
和城市馬拉松相比,越野賽對賽事公司的組織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這,也是中國越野賽中較為常見的問題。在越野賽中,一旦發生問題,手機沒信號,通訊不通常,救護車無法及時到達,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造成選手的意外。
但5月22日的一場惡劣「天災」,也無限放大了賽事組委會所存在的各種問題。
官方通報指出,在本次越野賽比賽日當天,高海拔賽段20公里至31公里處,受突變極端天氣影響,局部地區出現了冰雹、凍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氣溫驟降。甘肅氣象局也曾于5月21日發布專題預報:「21-22日甘肅省將有一次大風沙塵、降溫降水天氣過程…...5月進入強對流天氣多發時段,注意防范短時強降水、冰雹、雷電、陣型大風等不利影響。」這一點也得到了眾多選手的證實。
很多人質疑,此次天氣預報為何未能有效發揮預警作用。據媒體報道稱,景泰縣氣象局的確向組委會提供了最低氣溫、最高氣溫、風級風向等數據,但并沒有提供具體的冷空氣過境信息。
雖然極端天氣通常無法預測,但作為賽事組委會有責任把每一種情況都預估到,并做好應急預案,組委會有責任確保所有參賽人員的安全。在越野跑比賽中,一旦發生像暴雨、冬雨、大雪、大風、濃霧等極端天氣,比賽應該立刻終止。
除了未能及時作出天氣預警,「沖鋒衣未列入強制裝備」,也成為賽事組委會被重點指責的失誤操作。從現場照片來看,許多選手在開跑時只準備了短衣短褲,未將「沖鋒衣」等保暖裝備列入強制裝備,而是被放進了轉運包,存放到了賽道62公里處的第六打卡點,這也是導致選手出現失溫的原因之一。
在本次賽事方公布的賽事手冊中,強制裝備一共有9件物品,往年都被列入強制裝備的風衣/沖鋒衣、保暖內衣、急救包,此次均為建議裝備,只有一個「救生毯」被列為強制裝備。
「賽事方應該重視強制裝備,約定俗成是要有4次強制裝備檢查,分別是在領取物品、比賽出發、賽道中和完賽后,如果比賽結束強裝檢查不合格,也是可以取消比賽成績,公里數較短的賽事也要至少3次檢查。」小曹提到。
「沖鋒衣僅僅是建議裝備,賽事組委會可能有些經驗主義,覺得前幾年天氣都很好,今年可能也沒大問題,變成建議裝備就可以了。」在田協今年4月出臺的《中國越野跑運動賽事組織標準》標準規定,「高海拔賽事,須要求選手攜帶具有防風及保暖作用的外套。」
據戈老師介紹,在他所參與組織的越野賽中,對強制裝備的檢查十分重視,這跟運動員是不是精英選手無關。「精英選手也需要嚴格按照組委會要求備齊強制裝備,我們還會在高難度賽段或者進入夜晚之前,設立強制裝備檢查點,不齊的選手會被直接強制退賽。」
愛江山越野跑創始人王焱也在采訪中告訴ECO氪體,「參加高水平比賽時,如果一個檢查站后面是一個高海拔、高危險的路段,那么出站前都會檢查必備物品,帶多少水,甚至食品的熱量都有嚴格的標準。」
本次黃河石林越野賽,全程包括【CP1-CP9】一共9個打卡點,參賽者必須通過所有打卡點計時打卡,否則會被取消比賽成績。據三聯周刊報道稱,衡量一場百公里越野賽的難度,可以用爬升高度除以比賽公里數,一般100公里爬升高度在4000米,這場賽事只有3000米左右。
然而,很多選手都是在CP2到CP3之間,便遭遇了大風、降水等惡劣天氣。這也是整個賽程最難的一段,需要爬升近1000米,中間還要翻過一座山。
CP即Check Point,核心功能是打卡計時,為了公平競賽,防止選手不上山繞平路,CP點不一定意味著補給。在歷屆黃河石林越野賽中,CP3基本都沒有設置過補給,更多就是作為一個單純的打卡點而存在。
這一點,在賽前技術會講解中,賽方也給予了提醒:「CP3沒有任何補給,選手要快速通過」(本次賽事攝影師郭劍于《還原白銀越野事故現場:一場時間錯亂的災難》一文中提及)。但在CP2站點,賽方提供了飲用水、香蕉、葡萄干、堅果這四樣東西。而從CP2到與下一個有補給供應的CP4,之間的距離則有14公里。
根據田協的越野跑標準規定,應大約每10公里設置一個補給站,兩個補給站不應超過20公里。這點也得到了多位行業內專業人士的認可。小曹表示,如果賽方已經提前告知大家做足準備,這個補給點的設置,的確不算違規。
補給點設置,需要和賽道一起進行規劃設計,綜合考慮人員數量、天氣情況等因素,并盡量設置在車輛可以到達的地方,方便物資和垃圾的運輸。在CP3這個賽事最艱難的路段,如果因為車輛無法到達,不能設置補給點,也應該加強賽道巡視,組委會應該有更優化的解決辦法。
這也牽扯出了此次事故中的另一個問題:賽事主辦方的救援工作,是否真的「不力」呢?
和馬拉松等運動相比,越野賽的跑者主要是在野外自然環境比賽,需要應對復雜的地形、氣候的變化、地形的爬升、技術難度門檻更高,補給策略的制定,危險系數也更大。這也意味著,救援工作也會更加困難。應急救援的順暢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通信是否順暢,有效信息能否順利傳達。在越野賽中,一定不能存在信號「盲點」。
據媒體公開披露的消息,22日當天中午12點17分,就已有人在賽事微信群發布求助視頻,多名參賽者表示,在失去意識或受傷前,沒有接到叫停比賽的通知;在求救的過程中,更有不少選手反映,CP2到CP3手機沒信號或信號很差。
再例如賽事幸存者張小濤,在上山按下GPS上的SOS求救信號后,也并未等到及時救援,直到兩個半小時后才被山上的放羊村民發現。而在消防隊賽后救援中,攜帶的兩部衛星電話,也因地形太復雜,通訊受到了影響。
成熟的賽事方會提前準備好通訊車輛,保障信號傳輸。除此之外,據界面新聞消息,此次比賽,通訊車輛是在臨時指揮部成立后才到達現場,試圖為救援提供通訊保障。
「如果發現某處是信號盲點,我們會在山頂的最高處設置一個信號中繼站,比如這場比賽在山頂CP3的位置,這樣就能保證方圓10-15公里都能收到信號。」小曹說,在越野賽中,交通不能到達的地方,人力也要覆蓋到,或者有輔助的通訊設備。
在甘肅的山區。超過1200名救援人員出動,搜尋遇難者。圖片來自REUTERS
「在復雜的賽道上,什么樣的傷病與意外都有可能出現,」愛江山越野跑創始人王焱則告訴氪體,「臨時醫療與緊急救援一定需要制定計劃,尤其是較為艱難的賽段、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都需要特別注意,而在發生了惡劣天氣后,賽事如何進行也應該迅速通知選手與賽場人員。」
此外,本次事故后有輿論質疑,「為什么不提供直升機救援?」據津云新聞記者向黃河石林工作人員了解到,景區的兩架觀光直升機,一架參與到了青海地震救援中,另一架則因駕駛員不在現場,無法投入賽事救援工作。
據悉,本次賽事組委會的確未租用直升機。但多名行業工作者也向氪體記者透露,直升機救援,在國內95%的比賽都是不具備的,一方面是因為高昂的救援費用往往讓賽事方無法承擔,另一方面則因為直升機對起降點和天氣情況都有很高要求,有時候反而不如人力救援方便。
「辦的越好的賽事,應急救援能力越不容易被大家注意的。」深圳公益救援隊信息指揮中心前負責人彭新遠,根據自己多年救援指揮經驗說到。作為比賽中的賽事總監,應該做到自己了解每一個階段的救援,比跑者更了解比賽,這才算是合格。極地長征中國代表程遠也在講座中提到,舉辦越野跑賽事「正確的做法,是在賽事策劃階段就把風險降到最低」。
2014年,是中國越野賽井噴式爆發的一年。在這一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46號文」,群眾性和商業性體育賽事的審批被取消。也正是這一年,越野跑運動在中國快速興起,規模達到了近百場,而在此前國內每年舉辦的越野賽事,則不超過10場。
2019年,這個數字來到了481場之多,這還只是經由田協注冊和認證的賽事,此外存在著大量未經認證的民間賽事。越野賽,也就此逐漸成為跑者繼城市馬拉松后繼續進階的選擇。
越野跑其實起源于歐美,由「輕裝快速穿越」演變而來,比「輕裝穿越」更「輕裝」,更像是戶外運動與競技體育的結合。中國田協對越野跑的定義是:由馬拉松、徒步運動派生出來的在所有開放的自然環境下(包括山川、沙漠、森林和平原等)進行的長距離跑步、徒步或接力活動。
這項蓬勃發展的賽事在國際上歷史也相對較短,和已有百年歷史的波士頓馬拉松相比,起源于2003年的國際標桿賽事環勃朗峰越野跑(UTMB),舉辦還未滿20年。但短短時間內,例如香港100越野賽、崇禮168國際超級越野賽、TNF莫干山、環四姑娘山超級越野跑等等,都已成為行業內的頭部賽事。
《中國越野跑運動賽事組織標準》對越野跑的定義
「越野跑比賽的成本不算高,幾十萬也可以做數百人的比賽,」來自上海,參與過江南100賽事執行的Nemo告訴氪體,雖然越野跑的報名費比馬拉松高很多,但不掙錢是組委會的常態。
Nemo簡單算了一筆賬,一場百公里比賽約有上千人參加,數百元的報名費可以有幾十萬的收入,但即便如此,仍不能覆蓋龐大的賽事成本。「場地、物料、賽事人員、補給消耗品、醫護和救援隊等等,都是重要支出,再加上可觀的賽事獎金,如果沒有政府的資源支持,僅靠門票的收入肯定要賠錢。」
「目前,國內多數越野公司還是以選手報名費作為主要收入,賽事公司起到活動組織的作用,但目前越野賽賽事運營和招商能力較差,為了追求利潤,賽事一方面希望多招募選手,另一方希望壓縮成本,一旦人員和保障方面都壓縮了成本,那就是在和老天爺對賭。」小曹說,「理想狀態下,越野賽應該以贊助商收益為主,但這在國內還是少數,可能只有十個左右國內頂級賽事能靠這種盈利。」
「大部分比賽我們都是與政府合作,辦好一場千人的100公里比賽,成本超過一百萬。」王焱補充道,「路跑行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即便參賽人數少了,比賽成本也不會降低,因為該有的配置,不能因參賽者少而取消。」
拍攝于國際標桿賽事環勃朗峰越野跑(UTMB)
越野賽事,有著推動旅游經濟、展現地區風景的顯著價值,因此多由地方政府層面牽頭舉辦。但越野跑的火熱,也讓行業內出現了一些辦賽能力參差不齊的公司,而越野跑運動的管理「歸屬權」至今也有些混亂。但2020年,實際上是中國田徑協會實體化改革運行的起步之年,全方位的制度建設工作在去年2月開始,8月份發布了共110項的修訂和新增協會制度,其中就包括越野跑相關細則。
而在今年4月,中國田協還發布了一份《中國越野跑運動賽事組織標準》,在該標準中提到「賽事舉辦應以安全、公平競賽以及對環境的保護為長久的發展目標。」包括賽道設計、強制裝備檢查、救援保障體系等24條細則,起跑發令口令都有統一規定。但由于《標準》發布時間尚短,這一《標準》并未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實行。
此外,對于越野運動賽事組織的標準,行業內也缺乏統一的共識。有賽事運營者對賽事標準的可行性提出了疑問,「在現實越野跑比賽中,很難建立一個像馬拉松那樣標準的賽事規則,越野跑比賽環境是非常復雜多變的,有沙漠、雨林、山區、戈壁的,除了一些最為基礎的標準以外,不同地形、氣候,辦賽可能都不一樣,很難找到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
總而言之,國內越野跑目前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賽事組織者辦賽經驗積累不足、民眾戶外運動知識缺乏、尚未健全的賽事商業模式、新興運動項目缺乏專業部門協會指導監管」。在戈老師看來,這些都是越野跑行業亟待改進的地方。
《馬拉松賽事安全與保障最佳指南》第一版封面
2015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兩年后,《馬拉松賽事安全與保障最佳指南》出臺,如今該指南已經更新到第六版,不斷在為各種天氣條件下的馬拉松比賽提供安全保障。而黃河石林越野賽的重大事故,對越野跑及整個行業來說,也是個重要轉折點。
只有不斷加強「專業化」程度,保障每一位參賽選手的參賽安全,才能撐起行業的脊梁。
跑步賽事的終點,永遠都是「安全回家」。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