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要往南京打了,學校就奉命解散……”在講述西南聯大學者的紀錄電影《九零后》中,翻譯家許淵沖在談起那段往事時,至今依然眼中嗜淚、哽咽良久,滿目凄然。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全國生靈涂炭、哀鴻遍野。對于北大、清華、南開學子來說,山河破碎卻依舊渴望完成學業的他們,也意味著一場漫長的南遷之旅。
紀錄影片《九零后》,呈現的就是當下依舊在世的,包括楊振寧、許淵沖、馬識途、楊苡、王希季、潘際鑾等在內的十余位學子,回憶往昔在校時的一些感觸,和多年后他們因此而改變的人生軌跡。這些西南聯大學子,如今已年均96歲高齡。這就是片名“九零后”的來源。
橫版定檔海報
在這部講述了跨越近一個世紀歷史長河的紀錄電影即將上映之際,鈦媒體App專訪了其導演徐蓓。這位影片的操刀手特別希望,在浮躁的當今社會中,依然有年輕人不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能純粹如西南聯大人。
談起《九零后》拍攝的緣起,徐蓓提到了之前她拍的另一部紀錄劇集——《大后方》,在這部抗戰時期的紀錄片中提及的流動課桌,就讓她萌生出了展開拍攝西南聯大學子的想法。
在那個混沌的時代,在昆明一隅,對于西南聯大學生來說,并非只有戰亂,也有在偏安之下屬于普通大學生的青春韶華。
電影的開篇,從著名翻譯家楊苡家中收音機里、那首悠揚而動人的“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引入,一些西南聯大校園的空鏡也隨之映入眼簾。
“拍畢業照的第二天,盧溝橋事變了。日本鬼子扔了炸彈,炸中了南開大學……南開大學沒有了?!睏钴诱勂鹜魵q月,已是云淡風輕。
當畫面用水墨畫的方式勾勒出那些弱冠之年的青年男女們在那個年代發生的點點滴滴時,我們或許能第一次帶著穿越時空之感,觸摸到大師們尚未戴上名人光環時的青蔥歲月。
紀錄片中,如今依然步伐矯健的吳大昌先生
南渡之時,清華機械工程系學子吳大昌,在得知了前往昆明有著海路和陸路兩條道路,女生和體弱的男生建議選擇海路時,毅然加入了陸路的隊伍。片中的他在回憶起自己的徒步跋涉時,百歲老人的臉上驕傲的童顏依然:“他們頒給了我‘步行矯健者’獎,因為我是三百多人中走得最快的人之一?!?/p>
那時候,正青春的才子佳人當然也少不了荷爾蒙的悸動。
外語系的許淵沖,在紀錄片中對于年少時恣意的自己絲毫不避諱:“楊振寧那時候老說我,學習成績不怎么樣,因為盡追女孩了。”許老說罷開懷地大笑,“那時候連Kiss都不行,也就看看電影、跳跳舞?!?/p>
楊苡談起自己的同系丈夫趙瑞蕻,戲謔道,“他追我的方式,和其他人不太一樣,寫比較夸張的詩。”
楊苡接受紀錄片訪談時
紀錄片中,還有人回憶起散文大師汪曾祺先生代低一年級學生寫作業的趣事。那是一篇評價李商隱詩詞的論文,聞一多讀后直稱贊:“比汪曾祺寫得還好!”引得全班哄笑。
在同是徐蓓導演的姊妹紀錄劇集《西南聯大》中,那些才子佳人們愛逃課、喜歡吃茶聽戲、深醉于云南過橋米線的細節,也都處處體現出與當代90后、00后共通的少年氣來。
徐蓓提及《九零后》的拍攝手法,便憶起了她在劍橋大學的那段難忘的社會人類學求學經歷。
劍橋之大,給了她國際的、全人類的宏闊視角來選擇拍攝主題;而人類學離不開的田野調查,一定要跟調查對象非常緊密地接觸,則又與紀錄片拍攝追求細節息息相關。從中,她獲得了一種兩極方面的思維拓展。
因此,在她的影片中,很多觀眾都感嘆“充滿了細節”,并且她希望細節與細節背后,故事與故事之間,都有其深蘊的意義。這樣的人物形象才不容易被遺忘。
“如果是神壇上的人,我一定要把他扯下來,沒有人是那么神圣的,我爭取要把他們留在大家心里面。”于是就有了立體化的、那些影片中可愛的“九零后”大師,像是跨過了八十年的時空,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與當今Z世代的人共情對話。
當然,在那樣一個硝煙不斷的時代,西南聯大在留下了青春的烙印外,更多刻下的是這批“九零后”的苦難,和九零后們面對歲月跌宕仍保有的赤子之心。
“我們當時都叫跑警報,因為‘逃’聽著不太好,所以就都用了‘跑’這個字眼,雖然也不太通順,但在我們之間便流行了開來。”記得影片中有一位九零后這樣回憶。
那時候,在警報與飛機交織的轟鳴聲之中,陳寅恪寫出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馮友蘭寫完了《貞元六書》、費孝通試圖構建社會學版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吳大猷寫成了《多分子的結構及其振動光譜》、吳宓用英文寫就了《世界文學史大綱》……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姊妹劇集《西南聯大》中提到,已經寫就了70萬字《知識論》的金岳霖先生,在一次跑警報過后回家時,忘記了把躲避時隨身攜帶的公文包帶回家,落在了山上,回山時文稿已不見蹤影。此后,他又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在教授學生課程的同時,每天利用僅有的清晨時間寫作,數年后再次完成了那部鴻篇巨著《知識論》。
紀錄片的最后,非常抓人的是用一些學子回憶鄧稼先先生的一段小插曲作為結尾:“鄧稼先總會評論,這個人真‘pure’,這是他的口頭禪。所以,我們后來就叫他pure先生。”
“pure先生”,這個紀實采訪中不經意捕捉到的細節,剛好高度概括了那個時代的西南聯大人身上的赤子之心。
并且,在《九零后》影片的后半部分,通過對西南聯大還在世的學子當下生活狀態的透視,尤為令人動容的是,他們身上那種激蕩的熱情與信仰依然,他們身上的pure精神,貫穿一生、與年齡無關。
翻譯家楊苡,至今依然會“make the most of every day”;王希季先生每天上午還在實驗室和團隊一起解決核心問題,徐蓓告訴鈦媒體App,當初采訪他時,“他們單位只給了我們一個小時的時間”;潘際鑾先生每日還騎著小電驢在清華校園步履匆匆,還在片中笑言,“越難的事情我越想做?!?/p>
90歲依然在工作的潘際鑾
5月15日,在北京海淀的一場《九零后》首映禮上,103歲高齡的吳大昌先生,在沒有拄拐的情況下,隨助理的陪同來到了現場,全程觀看了這部影片。猶記得那天的他,和片中四年前接受采訪時一樣精神矍鑠。
“我是幸運的,103歲還能來影院看電影。”吳老的聲音清脆而爽朗。西南聯大時期的3個月徒步跋涉,和當初的那個“步行矯健者”獎,或許像一根久遠的錨,扎進了吳老的心里,帶著蹉跎歲月時的那份堅韌,走到了今天。
不僅如此,對于許淵沖們等部分外語系的同學來說,他們想要一直保有一顆赤誠之心,還要歷經歸國后依然長達二三十載的學術沉寂期。
1951年,30歲的許淵沖從法留學歸國,為人師的同時希望出書,卻遇上了翻譯的冬天,直至此后的三十年,其譯稿裝滿了一個個箱子,收到的回信一直是“不予發表”;而后來的他,獲得了“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7年紀錄片拍攝時鏡頭下的他,依舊筆耕不輟地一頓一頓敲擊著鍵盤:“難在自覺,貴在堅持,堅持將近一百年也是不容易的?!?/p>
始終堅持每日翻譯的許淵沖
一定是因為對事業的熱愛,提升了這些九零后承受苦難的閾值;又一定是因為早年便經歷了戰火的洗禮,磨礪了后來他們面對每一次生命考驗時的態度。或許,正是這種純粹而達觀的態度,延展了吳大昌、許淵沖們生命的長度和廣度。
徐蓓告訴鈦媒體App,那些西南聯大人最打動她的,便是如許淵沖、巫寧坤、楊振寧們一般,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意志力:“我最希望當下的年輕人去做的,就是去反省,去做一個內生的改變。”
盡管當下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聒噪的年代:宏觀到疫情全球盛行,逆全球化的趨勢又抬頭;微觀到“內卷”一詞盛行,996給許多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帶來的逼仄感似乎空前。但內卷其實從來都是每一代人的宿命,只不過有些時代因食不果腹而內卷,有些時代因無學可上而內卷。而當下這個詞匯的出現,仿佛給了一些年輕人面對社會時隨波逐流的理由。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選擇‘不被內卷’,就像九十年代的我選擇紀錄片行業,其實就是與社會掙錢多的工作在逆向而行?!毙燧砀锌?。
然而如今的多數青年,在時代的洪流之中,或許缺乏一種深度的思考和個體的抉擇,更多被快節奏的漩渦裹挾著前行,迷茫而不自知。
“你們家孩子想好讀什么專業了嗎?”
“現在就忙著做題,哪有功夫想這個!”記得這是一位朋友近日給我轉述的她和一位高三媽媽之間的對話。
但其實這位高三學生和媽媽,也可以在繁忙的備考間隙,同時慢下來思考一下未來的志向,或者至少是自己/孩子的興趣所在,因為那個時點的抉擇,很有可能會影響人往后的大半生。
在抉擇之后,人的一生想要有所建樹,更離不開的是一種我自巋然不動的精神。
我們懷念那個群星閃耀的西南聯大,因為那時候的才人在此后的大半個世紀兢兢業業,不被時代的任何氣候撼動。
那些西南聯大學子身上的韌勁,或許部分源自抗戰時期的苦難,也一定少不了西南聯大四字校訓——“剛毅堅卓”對他們一生的影響。在那個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四字的校訓和無情戰火之下破碎的山河,想必共同構建起了學子們的特殊人格。
《九零后》劇照
胡適曾給鄭天挺寫信言道:“人生最不易得的是閑暇,更不易得的是患難”。我輩未曾遭際過上世紀的種種磨難,或許客觀上欠缺了一種創傷經歷對深度思考和頑強意志力的打磨。
但正如徐蓓所言,當我們時常抱怨于時不我待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在社會環境和時代土壤之外,去自省個體,去思考本人能夠恒久地堅持什么、恪守怎樣的原則。
最近過世的“九零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同樣是一生懷揣事業之夢、人類奔赴小康之夢的踐行者。袁隆平崛起于低微之處,父母曾“背景不佳”,他本人不是黨員,又因醉心于雜交水稻培育,而曾被同事看作“神經病”。
袁隆平的成就,曾因超越了時代而備受嘲諷。
事實上,正如《人物》中的報道《許淵沖、傅聰和馬友友的回答 |?手記》所說,“一個人和他的時代常常錯位,能活在適宜時代氣候里的人是極其幸運的,很多人并沒有這樣的運氣。” 但即便如此,那些在時代氣候中錯位的大師,都尚且能捱過冬日。更何況我們,我們中的大多數,如今可以去奮力拓展自己的生命厚度。
導演徐蓓不奢求影片能帶來太大的改變,她只是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在大家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讓一些青年在人生中的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抉擇,并且在這條道路上堅持得持久一點,像那些九零后一樣,就夠了。(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陶淘)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