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記者:段久惠;
???? ?原標題:業內解析:區塊鏈技術如何賦能數據治理和數據隱私)
“當前數據隱私保護各種策略基本上都是有的,各種法案都是有的,最核心的就是如何保障個人隱私的情況下,實現社會公眾的再服務。”近日,在歐科云鏈集團、算力智庫“星途計劃”分享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電子第五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區塊鏈創新團隊負責人相里朋分享,數字化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難題和關鍵點在于數據確權、數據定價、數據交易、數據安全、數據增值與協作。
第三方數據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數據大國,數字經濟規模 2019 年已達 35 萬億元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二。數據充分發揮價值的關鍵在于數據流通,即通過社會化的數據交易實現大規模的數據共享,使數據這一邊際效益遞增的重要生產要素發揮更大的作用。
“盡管數據已被列為生產要素,數據只有通過流通才能發揮價值已成為共識,但連接巨大數據需求與龐大數據資源的數據市場,從目前來看,發展還是慢了些。”相里朋直言。以最核心的數據確權為例,迄今業界對數據權利的歸屬問題并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對于擁有大量個人數據的平臺來講更是如此。
“數據所有權、使用權、存儲權(流通權)是分立的,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大公司獲取了用戶的數據,在合規范疇之內做調用,本質上是一個流通者或者說存儲者,但是數據所有權的使用權在第三方調用的意義上來說是屬于第三方機構,所以另外一個延伸話題是個人能否就自己的數據分享到自己數據的收益?”算力智庫創始人燕麗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這是當前有待明晰和值得關注的命題。
值得一提的是,分享會上的專家看好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解決這些難題。如數據真實性和數據確權和溯源問題,區塊鏈就能憑借其最基本的不可篡改特性,為參與數據價值挖掘的各方消除最初的信任壁壘。
“從隱私保護和合規的角度來看,大家現在越來越側重于依托在海量數據的不可見、不觸碰的情況下,實現結果輸出,去獲得商業的價值。也就是聯邦計算的方向,這也是目前主流方向”,相里朋介紹,區塊鏈技術由于天然的不可篡改性、不可偽造性、可追溯性,可以很好地和今天的隱私計算技術相結合,為隱私保護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很多數據可以進行一定的拆解,拆解的過程當中某些數據片段會導致可以清洗,清洗規則可以用區塊鏈來界定。”歐科云鏈集團副總裁Micheal告訴記者,盡管傳統上普遍認為區塊鏈的吞吐量限制令其難以勝任大數據處理,但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數據分層得以有效解決。
在他看來,區塊鏈具有高容災、不可篡改性、動態網絡擴展、可擴展權限控制等優勢,這些基礎優勢體現在數據應用與數據安全方面,就可實現數據分層及優化網絡結構。應用區塊鏈的解決方案,將數據寫入和讀取等權限規則記錄到鏈上,對數據保管進行分層處理,通過其不可篡改和數據冗余的特性,確保數據不會丟失,并且實現了明確的責任劃分,解決事后責任追溯難的問題。
此外,相里朋分享,可以由數據資產供應方在基于區塊鏈的數據資產交易平臺發布數據資產,數據流通市場嘗試利用基于區塊鏈的通證協同機制,包括發行價值通證,撮合權益通證等,來進一步挖掘數據交易、各數據權益方高效協作的價值,反哺數字經濟的發展。
2021-12-03 中國財經發布了 《區塊鏈技術助力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歐科云鏈持續研發輸出創新成果》的文章
2021-11-18 中國財經發布了 《歐科云鏈:元宇宙的吸引力在于可以帶來新發展機會和希望》的文章
2021-11-15 中國財經發布了 《火鏈科技CEO袁煜明:用區塊鏈助力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