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的競爭并不是小公司單挑大公司,而是一批小公司挑戰一家大公司。巨人,并不是由另一個巨人打倒的,而是由很多小人,它們聚集在一起,打敗了巨人,什么時候打敗呢?大家不知道,但是我們發現,大公司的坍塌都是由小公司所造成的。因此,并不是巨人和巨人打仗,而是巨人和一些較小的公司競爭。
鈦媒體注:大公司如何被創新所瓦解?什么才是破壞性創造力?有著40多年行業觀察、企業管理經驗的麥肯錫榮休董事、合伙人理查德·N·福斯特(Richard N. Foster,以下簡稱“福斯特”)在12月來到中國,在12月12日的2015鈦媒體T-EDGE峰會上分享了對上述兩個話題的觀點。這是福斯特首次接受中國科技媒體的邀請,話題也非常接地氣。
《創造性破壞》是福斯特的暢銷作之一,2012年這本著作被哈佛商業評論將評為21世紀“管理學發展的偉大時刻”,佛斯特本人也名列二十世紀的十大“創新大師”(Masters of Innovation)之一。
福斯特在演講中說,如今的商業世界,變化極速,并做出了幾個論斷:
一、以美國為例,“今后15年,75%的標普成分股都將來自我們現在還未聽聞的公司。”
二、通常能扳倒那些巨頭的,不是另一家巨頭,恰是一些小公司,因為“商界的競爭并不是小公司單挑大公司,而是一批小公司挑戰一家大公司。”
三、正因為競爭形勢慘烈,創新我們的企業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是創造力。他說道:
關于創造,我認為創造是「化不可能為可能」之道。
做企業首先要認清這個現實:客戶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我們不知道要生產什么,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進行創新了,這就是創造力。
人必須得有好奇心,否則你沒辦法找到無關聯事物之間的關聯。此外還有精力和生產力,這是適合創造的人需要具備的三個最重要的特制。創造的過程有幾步:第一要成為觀察者,第二要進行反思,然后進行顛覆、集合。
以下為福斯特在2015鈦媒體T-EDGE峰會上的演講節選,部分珍貴觀點PPT首次露出。
1、大公司的坍塌,源于小公司的挑戰
我想跟大家介紹這樣一個理念,創造性的毀滅以及它如何能夠影響我們的經濟與經濟結構。
1917年,《福布斯》創刊。福布斯100企業當中,實際上現存的企業只有30多家,60%的企業都已經不存在。其中有18家公司,保持了他們在100多年前的位置。實際上,在現存的三十多家企業里,真正能夠發揮巨大作用的也就是那18家。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變化非常之大,我想對于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來講,其實都是這樣一個歷史。
那么這活下來的是哪18家呢?大家可以看到,最大的兩家,前兩位是通用,還有伊士曼柯達。柯達當時是美國最強大的企業,現在大家知道,它已經破產了。另外一家就是寶麗來,寶麗來在美國幾十年,與托馬斯·愛迪生一起,它們形成了美國最強大的一個商業浪潮。到底是誰擊敗了寶麗來呢?剛才談到這18家,基本上還是當年的一個統計,我們可以看到商場的生存有多么的艱難。
標普這家企業大家不陌生了,他們會提供各種各樣的數據,包括評級,每年評出美國最強大的500家企業。從1958年創建開始,上榜的幾千家公司,也是經歷了起起落落。
在早期的時候,平均的公司歷史差不多是65年,可是在之后,平均值下降到了可能是四十幾年、三十幾年,這就是我們商業世界最大的變化。標普成份股平均壽命還將繼續縮短,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生存的環境。
這里給大家列出了在美國排名前十的公司。比如埃克森美孚,現在它的市值是蘋果的一半,排在第二的是寶潔、強生等等,它們的存在都超過了100年之久。
但是這些公司都是非常罕見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認為商界的競爭并不是小公司單挑大公司,而是一批小公司挑戰一家大公司。巨人,并不是由另一個巨人打倒的,而是由很多小人,它們聚集在一起,打敗了巨人,什么時候打敗呢?大家不知道,但是我們發現,大公司的坍塌都是由小公司所造成的。因此,并不是巨人和巨人打仗,而是巨人和一些較小的公司競爭。
在美國,有8500家上市公司,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私人企業,大概有60萬家私營企業。誰會贏得戰爭呢?是8500家上市公司,還是60萬家私營企業?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壓在哪一邊,我叫邊緣地帶。這些小公司大家不了解,他們在集體的層面上是重要的,雖然他們單個并不重要。在中國,情況也是一樣。中國的上市公司達到3500家,除此之外,還有30萬家私營企業,這也是中國的邊緣地帶。
正如大家在美國所提到的“紅桃皇后的定律”,就是你必須要全力奔跑才能逗留原地。這就是競爭,你一直要奔跑,但還是只能停留在原地。
約瑟夫·熊彼特,他提出了“創造性破壞風暴”。他認為,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的基本事實,它構成了資本主義,每個資本家無論關心什么都必須植根于此。這就是關于創造性的破壞風暴。
資本主義的現實,關鍵不是價格與產出的競爭,而是來自于新產品,新技術,新供應源或者是新的一類組織的競爭。這并不是關于大的競爭對手,而是新的競爭對手,或者是新的競爭。問題往往表現為,資本主義怎樣管理現有的框架,而相關的問題其實就是涉及到了怎樣創造并且來毀滅這些框架。這就是我們必須要采納的觀點,了解資本主義的現實是什么。
2、市場是企業的一種模式
我們再看一下他對于現在的商業來說,指的什么呢?
他的意思是,我們所考慮的不是企業進行競爭,而是要考慮整個市場。對于企業來說,他們在具體方面都有四個共同點。
第一,企業每天或者每個月所考慮的都是如何進行運營,另外也仔細考慮如何能夠控制企業,就運營和控制這兩個功能,是所有的企業都擁有的共性。但是從市場視角來看,我們還看到了兩點:1、要創造出一些新的業務,創造出新的企業;2、要淘汰一些不屬于我們產品組合的業務。
接下來,我們所發現的是,對于企業來說,它們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高管的角色,就是要來掌握最高的控制權,這就是我們對于中央集權管理挑戰的理論。無論在市場層面或者其之上運作,企業創造和淘汰都必須在當前市場的速度和規模下避免失控,這是對于高管來說,所面臨的挑戰。
我認為,要做成還是有困難的。這里的難點就在于要進行淘汰,我們必須產生某種程度的淘汰,就像是要把一些一直對你有益的東西扔出去,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悲痛的過程。
正如美國的著名的小說家馬克·吐溫提到:我喜歡過程,痛恨改變。對很多企業來說,高管都有著同樣的想法。這就是說,改變可能非常困難。
3、去哪兒找到新的解決方法?其實是2個或多個現存概念的結合
關于創造,我認為創造是化不可能為可能之道,然而現在「客戶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我們不知道要生產什么」——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進行創新了,這就是創造力。
我們從一個想法到另一個想法,有著最突兀的交叉和過渡,而且前所未有地將一些元素結合在一起,以便能夠做出最細微的類比的聯系。一言以蔽之,我們似乎突然產生了一堆新鮮出爐的想法大雜燴,沒有單調重復的日常工作,預料不到就是唯一使用的規律。
這么看來,人必須得有好奇心,有聯想能力,否則你沒辦法找到無關聯事物之間的關聯。此外還有精力和生產力,這是適合創造的人需要具備的三個最重要的特制。
實際上,創造的過程有幾步:第一,你要成為觀察者,不要忽略任何一點;第二,要進行反思,不要看完之后就忘了,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寫下來,然后進行顛覆,集合。
對于中國,創造意味著什么呢?
從美國人的角度來看,至少三個因素。首先我們需要企業家,當然我們還需要資本市場,這是肯定的。這樣的話人們會更有推動力,然后我們還需要有效的法律系統,也就是說整個的系統運作是透明的,是合理的,這三個是我們需要的基石。
中國在這些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在過去的20年中,所有的這些經濟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驚人的,當然我們還建立了一些自貿區,一些高科技的園區,經濟開發區;在中國之外,中國也開始投資,實際上中國也非常成功地把外國的企業家引入到中國的體系當中。這實際上就成為了我們里程碑的第一步,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增長基礎。
4、中國人缺乏創造力嗎
所以下面討論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問題:中國人缺少創造力嗎?
中國和外國的歷史相比,我們還是看到了一些區別。比如說亞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理念強調“人”“和”這些,孔教主要是一種折中主義,亞里士多德更多的是爭論。過去這幾千年,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他們的這些理念一直被繼承了下來。
比如,我們看到在爭論的過程當中,亞里士多德更多的是強調個人主義,辯論抵抗;對于儒家來講,和諧、中庸之道是理念,世界是復雜的,變化不可避免,要消滅矛盾。這些都是他們之間的區別,可能也對不同文明的文化產生了影響。
G.K.切斯特頓說,“我們這個世界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它的不合理;哪怕它是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 “最普遍的問題在于,世界接近合理,卻不是非常合理。” “生活并非毫無邏輯可言,可它卻給邏輯學家設下了陷阱,因為它其實沒有看上去的那么需要數學,也沒那么中規中矩。它的精確之處顯而易見,不精確之處隱藏在內,狂野放縱之處則蠢蠢欲動。”
我想用他的話來總結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這個小船是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我想通過最后一張圖給大家更多思想的空間。實際上,創造性破壞時代這樣一個經濟進步,就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