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空間秘探(ID:MESPACE007),作者丨李荇
近日,攜程旗下高端酒店集團麗呈集團和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舉行白云機場麗呈睿軒酒店簽約儀式。今年10月,擁有220間客房的白云機場麗呈睿軒酒店將正式落成于機場北空港跨境電子商務園區內,距離白云機場T2航站樓直線距離約3公里,為旅客提供機場接送機等特色服務。
機場酒店這個細分市場,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酒店品牌的關注,麗呈之外,首旅如家、華潤、綠城酒店、君瀾酒店等都有所動作……
將于10月落成的白云機場麗呈睿軒酒店,正是麗呈集團和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商旅服務有限公司、廣州空港跨境電子商務園區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打造的“白云機場麗呈”酒店品牌。這個品牌的背后有麗呈集團強大的數據分析、互聯網營銷等能力,白云機場商旅的酒店專業管理平臺和實體運營管理專業優勢,并結合豐富的機場客源資源及配套服務優勢,讓品牌在誕生之初,就擁有強大的商業勢能。
事實上,這種“機場酒店”跨界合作模式,三年前在首旅如家與春秋集團的合作中就已經存在了。
2018年9月,首旅如家和春秋集團簽訂戰略合作,雙方宣布將攜手建立緊密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享雙方航空、酒店和旅游等綜合優勢資源。雙方合作的首個項目就是籌建成立合資酒店管理公司,在機場周邊共同設計打造特色機場酒店品牌。
2019年6月,由首旅和春秋共同打造的交通樞紐型酒店品牌——嘉虹酒店正式發布,首家門店位于上海虹橋機場樞紐核心地段,由原址上的經濟型酒店升級改造而成。這家首店亮點頗多,在提供了機場出行配套便利服務的基礎上,還融入航空主題的設計與體驗,仿照機場廊橋的樣式設計部分公區外觀、推出頭等艙房型等帶有濃厚航旅體驗感的住宿產品、包含飛行模擬體驗等航空主題娛樂活動,滿足多樣性需求的同時也有助于吸引多類型客源。
不僅如此,據媒體報道,“Skybird Hotel Alliance嘉虹酒店聯盟”海內外門店也在同步布局,早在2019年,就在日本落地了兩家掛牌的嘉虹酒店。
麗呈和嘉虹之外,機場酒店的新老玩家們表現同樣不俗。
一些機場酒店的先行者們,已經獲得市場和行業的認可。根據全球航空公司與機場服務調研機構SKYTRAX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機場酒店TOP10榜單中,中國共有3家機場酒店上榜,分別是深圳機場凱悅酒店、廣州白云機場鉑爾曼大酒店以及香港機場富豪酒店。而在新進玩家之中,除了在酒店行業深耕多年的品牌,如首旅、君瀾等對機場酒店的虎視眈眈之外,更不乏擁有綜合文商旅資源的文旅品牌,貫通旗下不同領域業務的嘗試,如春秋以及麗呈背后的攜程等。這樣一股多元化的機場酒店新勢力,不容小覷。其多年以來所積淀的商業價值,正在推動機場酒店快步踏入成長期……
當下的機場酒店,主要是以配套設施的形式存在。但國內最早期的機場,幾乎沒有設想過將酒店開在航站樓附近。直到80年代,這一情況初步發生改變,機場酒店才開始陸續出現。不過,當時的機場酒店雖然能帶來收益,但不受機場和酒店行業的重視。
短短40余年的發展歷程,從“不受重視”到玩家相繼布局,機場酒店所經歷的種種過往,值得細細梳理。
01.機場周邊的空勤宿舍
20世紀80年代,隨著“民航一定要走企業化的道路”的最高指示落地,中國民航事業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除了6家國家骨干航空公司之外,越來越多民營航空公司也在政策號召下,陸續創辦。
彼時也有不少機場周邊的住宿配套陸續出現,但并非為普通旅客服務,而大多是服務空勤人員的職工宿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當時對空勤人員的管理模式,依舊如20世紀50年代一樣,實行軍事化管理——除了星期天或沒有飛行任務的休息日,空勤人員必須在機場周邊統一住宿、統一就餐,一律不得回家食宿。這就需要機場周邊要有相關的住宿配套,滿足工作人員的需求。
二是當時機場與市中心的距離并不遠。由于彼時的城市還處于建設中,機場一般離城市都不遠,甚至有的機場就在城邊。據地理歷史學家葛劍雄先生回憶,他有次從上海乘飛機去南京,降落在大校場機場,乘上來接的汽車,很快就到市中心的賓館。在這樣的距離之下,旅客便沒有了在酒店周邊住宿的需求。
三是當時民眾并不旺盛的航空需求。改革開放初期,民眾的旅行需求尚未點燃,即使旅行,大多也是局限于周邊地區的短途游。在此背景下,中國民航業還受限于高昂的票價以及介紹信和工作證等多重條件,主要的客群仍是政府人員。對于大多數普通旅客來說,仍是一件“奢侈品”。因此,當時的機場運輸量并不大。1980年,我國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僅343萬人,僅占到杭州蕭山國際機場2020年的9%。
02.最快60天建成的招待所
隨著民航事業的逐步發展,以及市場化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機場的主流客群不再只有政府人員,還增加了商旅客群。因此,能夠滿足接待客人和食宿的招待所和賓館應運而生。
1979年,建筑面積12500平方米的首都機場賓館正式對外營業。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首都機場賓館與當時的北京飯店、新僑飯店齊名,位列北京八大賓館之一。1988年,位于上海虹橋國際機場T1航站樓附近的上海國際機場賓館正式營業。最初由東航與日本沙龍國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經營,之后轉制為中方獨資企業。
在這之后,陸續有機場落成招待所與賓館,在珠海機場甚至創下了60天建成1家招待所的建設記錄。自此,中國機場酒店商業住宿開啟了新篇章,為后續酒店品牌的進場完成了市場的前期培育——即機場不僅僅是交通樞紐,還可以滿足乘客的住宿需求。
03.標配的高星酒店
2009-2018年,被視為中國民航發展的黃金時期,運輸機場數從166個增長至235個,旅客運輸量從2.3億人次增長至6.1億人次,千萬級機場從14個增長至37個。無論是商務出行或是休閑旅游,航空出行的需求激增。作為配套設施的機場酒店也在其中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住宿之外,商務洽談、休閑娛樂成了更多消費者的新需求。高星酒店,順勢登場。
2009年,廣州白云機場鉑爾曼大酒店正式開業;2010年,中國第一家五星級機場酒店——北京首都機場希爾頓酒店正式開業。2013年,位于成都雙流機場的成都空港大酒店也正式開業,結束沒有機場高星酒店的歷史……
從目前國內主要城市的機場來看,高星酒店甚至已經成為了機場的“標配”。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吞吐量TOP20的機場中,共計擁有24家高星酒店。這些酒店的存在,讓更多旅客能夠實現“距離航班值機臺步行僅需幾分鐘;無論是清晨還是深夜可以隨時辦理入住;房費以小時為單位計算;還有的吃有的玩”的理想。
從內需宿舍到剛需招待所再到標配高星酒店的同時,也有不少經濟型酒店、中端酒店品牌落子機場周邊的空港片區,推動機場住宿體系的不斷豐富和完善。
對于尚未在機場布局的酒店而言,當下是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對于已經在機場酒店小有成就的老玩家們,要不要繼續加碼?需要每個品牌在給出專屬答案前,審時度勢。
畢竟新冠疫情對民航業的沖擊著實嚴重。據國際機場協會預計,2020年共計損失了46億乘客,虧損近1000億美元。與此同時,零售、餐飲優惠、住宿等與乘客有關的非航空性活動也相應減少,導致商業收入急劇減少。以國內收入規模最大,盈利最強的上海機場為例,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43.03億元,同比下降60.68%。其中,占據非航性收入29%的商業餐飲收入下滑最嚴重,同比下降了76.8%。
好在,盡管新冠疫情給機場帶來的影響在短時間內難以消退,但一些發展利好也在悄然冒頭。其中,這2個利好,尤為矚目。
01.加速復蘇的國內民航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國內民航開始進入復蘇階段。尤其是今年4月以來,民航市場加快復蘇,相比較2020年,民航旅客運輸量增長了200%左右。以廣州白云機場為例,4月份旅客吞吐量為514.39萬人次,同比增加212.61%。與此同時,航空公司的表現也讓人備受鼓舞,南航憑借著機隊規模、旅客運輸量、旅客周轉量、營業收入和股票市值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大航空公司、華夏航空創造了成立以來的最高利潤成為2020年最賺錢的航空公司。機場和航司的杰出表現是非航業務營收的保障,加上不少航司推出的隨心飛、快樂飛以及機票盲盒等營銷活動的催化,機場酒店所處的國內民航市場日漸回溫。
02.向好發展的非航業務
正是基于民航市場的復蘇,所以一些非航性業務,如免稅店、餐飲、廣告等也開始向好發展。以深圳機場集團的營收為例,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超過100%。據媒體分析,增長的營收主要來自非航空業務,因為在12.31億元的營收增長中,集團母公司僅貢獻 0.51億元,旗下深圳機場上市公司貢獻2.24億元,合計僅占增長的兩成,旗下的房地產開發、高端商旅服務、港務、航油、信息技術服務等業務的控股子公司占據營收大頭。同為非航業務的向好發展,對有意布局機場酒店的業主和資本而言,起到了定心針的功效。
上述兩點之外,消費客群對機場酒店的需求多元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利好。從原本的單一住宿餐飲需求到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多重需求的提出,對于機場酒店而言,可想象的商業空間邊界日漸拓寬。
當下的機場,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交通樞紐,甚至被視為城市門戶形象名片。2020年“十一”假期期間,北京大興機場就成為了游客赴京旅游打卡的新名片。因此,機場在酒店產品配套上不僅要創造合理的投資回報,也要考慮機場酒店的城市形象和名片效應。
目前,機場酒店主要有2種投資開發模式:一是機場方自行投資;二是引入投資方組合投資。而運營模式更是各不相同,廣州白云機場選用的是部分委托酒店管理公司,部分自行管理;北京首都機場采取的是物業承租給運營方管理+年收入提成;上海的機場則是BOT(建設-經營-轉讓),即由運營方支付建設費用,經營一段時間后,最終歸屬于業主公司……
那么,在這么多經營模式中,什么才能成為機場酒店的優選?
01.機場方自行投資:打造自有品牌or租賃運營?
選擇自行投資機場酒店的機場方,既能享受到核心區域的物業資源,還能實現機場各類業務的整體協同性。
基于自行投資的前提,不少機場開始了打造自有品牌,實現投資和運營一體化。以廈門機場為例,其就選擇了打造自有管理品牌佰翔酒店,除了管理機場集團旗下自有的酒店投資項目,還實現了區域性的對外品牌擴張,例如坐落于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的南京佰翔花園酒店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對于大多數機場方而言,擁有專業的酒店投資和資產管理人才團隊并非易事,反而容易因為缺乏經驗而虧損,更難考慮到后續的擴張問題。
相較而言,租賃運營模式相當于為機場自行投資的酒店加上了雙保險。在享有物業與業務協同的同時,還能在聘請國際品牌運營管理基礎上,受益于諸如凱悅、雅高、朗廷等國際酒管公司的專業性。此外,由于多數機場酒店為改造類項目,后期產品改造難度較大,對于處于建設規劃階段的機場而言,建設之初就確定租賃運營的酒管公司,并讓其參與到機場酒店的建設中,或將是更妥帖的選擇。
02.引入投資方組合投資:品牌投資 or 資本投資?
也有一些機場選擇吸引社會資本,以合作投資的模式建設機場酒店,帶入更靈活先進的經營模式。不過,由于利益訴求的不一致,雙方在協同性上,自然不如機場自行投資的酒店。
為了更好地解決協同性的問題,機場酒店采用了不同的投資模式。一是品牌投資。即品牌方旗下擁有自有品牌,在投資機場酒店的同時,所推出的的也是自己旗下的品牌,減少了多方磨合。譬如華潤參與大興機場航站樓酒店的投資,使用的便是華潤旗下的自有品牌木棉花,對于機場而言,投資方既出錢又出品牌,解決了機場的住宿問題;對于酒店而言,在人流量驚人的機場豎立起自己的品牌,無疑對品牌影響力提升助力頗為深遠。不過,大多品牌投資方,本身也不是專業的酒管公司,在酒店管理上,與專業的酒管公司差距不小,應對不當,反而會給機場帶來負面影響。
二是加盟投資。與品牌投資中,品牌方與投資方是同一對象不同,加盟投資下,品牌方與投資方也是不同的兩方。投資方投資了機場后,需引入其選定的加盟品牌,借助這些品牌的勢能來提升投資回報。機場周邊的希爾頓、漢庭、7天等國際高端或本土經濟型酒店,大多是加盟投資下的產物。品牌方實現了自身擴張,而無論對于機場方還是投資方而言,優質的連鎖品牌與專業的經營模式,都提供了足夠的利處,但也并非沒有挑戰。隨著機場周邊酒店日益增多,消費群體的需求日益多元,對于加盟酒店品牌的選擇,更需斟酌。
可見,諸如文章開頭所提的攜程、首旅這樣的品牌投資方,既有專業,又有資本與品牌,無疑是機場酒店的“理想模式”。但這樣的合作方可遇而不可求,在引入組合投資的場景下,機場酒店仍需把握好品牌投資與加盟投資的平衡點。
未來機場酒店的生意應該怎么做?答案并不唯一。無論選用哪一種投資運營組合,都并非完全沒有挑戰,而這,則需要機場酒店這一產業下,多方的共通協作,才可突破。
回望機場與酒店之間的故事,遠比我們想象的漫長,甚至影響著當今酒店業的格局——洲際酒店的締造者是現已破產的美國航司泛美航空,凱悅酒店的“萌芽地”就是洛杉磯機場周邊的一家汽車旅館……放眼未來,酒店終將會在機場這個“故土”之上,書寫出新的故事篇章。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