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曾響鈴
在游戲產業中,很長一段時間,游戲渠道商都牢牢掌控著游戲利潤分配的話語權,尤其是在對終端依賴性更強的手游市場。如大家熟知的國內安卓市場的五五分成(制作發行方和渠道商各獲得5成)。
由于行業發展的階段性原因,游戲渠道商度過了一段非常愜意的“躺贏時光”。不過,這一切正在改變。
日前,微軟、B站和華為三大游戲渠道商不約而同放出大招——微軟宣布PC游戲商店抽成下調,從原來的30%下調到12%;B站則斥資6.5億入股中手游,成為其第三大股東;而華為則在高薪招聘游戲研發相關人才。
那么,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三者的舉動到底意味著什么?其對整個游戲產業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B站、華為和微軟近期的動作雖然略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指向為“游戲內容”充值——無論是下調抽成讓利游戲開發者,還是出錢“買入”游戲內容商和招募游戲研發人才,聚焦之處皆可視為加碼“游戲內容”。
三者作為新老游戲渠道商的重要代表,這次殊途同歸絕非“巧合”,而是游戲渠道商紛紛謀變的一個“風向標”。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則會發現伏筆早已埋下。
先說B站。在入股中手游的同一個月,B站此前還斥資9.6億港元戰略投資心動網絡。從2021年初至今,B站已投資6家游戲廠商,相當于其2020年投資游戲廠商的總和,足見B站對游戲廠商的投資步伐正在加速。
B站加速投資游戲廠商,一方面是看中游戲廠商的IP儲備和游戲開發能力。以入股中手游為例,作為“IP第一股”,中手游手握110個IP(包括42個授權IP和68個自研IP),無疑是吸引B站入股的重要原因,其次則是中手游的游戲開發能力。
另一方面,也跟B站游戲業務近年面臨收入增速放緩、自研受阻、行業內其它玩家加大內容爭奪有關。
過去三年B站游戲業務占比逐年下滑,分別為71.1%、53.1% 和40.0%。2020年Q4,B站游戲業務同比增長30%,而其他業務增速均超過100%。要知道據2018年其上市時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B站游戲營收超20億,占總營收的83.4%,其中僅《FGO》一款游戲就貢獻了72%的營收。
但近年來,B站在游戲業務上未能復制《FGO》的輝煌,在自研游戲上也未能達到預期,而行業內的其它玩家卻加大了對內容的爭奪。以中手游為例,在B站入股前,字節跳動就獨家代理了中手游的《全明星激斗》、《航海王:熱血航線》,并簽有保底協議。
游戲業務增速、營收占比下滑明顯,無疑讓B站承壓。在這種情況下,B站通過投資游戲廠商,曲線鞏固其游戲業務護城河,也就不難理解了。
再看華為,高薪招聘游戲研發相關人才進軍游戲行業,是因為游戲渠道商“躺贏”的時代可能不再。
一方面,之前憑借手機的銷量優勢,華為在游戲渠道分發上的重要性不言喻。但近年來隨著其手機業務發展受阻,華為游戲分發的影響力正在減弱。
另一方面,隨著米哈游和莉莉絲的《原神》和《萬國覺醒》沒有上架華為等國內安卓應用商店也能取得優異成績,則釋放出一個信號——傳統游戲渠道商的分發影響力在減弱,已從“必選項”變成“可選項”,而這可能會引發“破窗效應”,導致更多精品游戲“出逃”。
華為要想繼續分羹游戲行業蛋糕,通過自研游戲,加深精品游戲內容儲備就變得很關鍵——這不僅影響其游戲收入,更會影響其游戲用戶規模,甚至手機用戶。可以試想,若華為手機玩不了主流游戲,對其傷害會有多大。而華為知道,只有通過內容留住游戲用戶,才能讓其在與游戲開發者博弈時,爭取更高的話語權。事實上,這不僅是華為一家的問題,也是很多手機廠商面臨的問題。
最后再看微軟。將PC商店游戲抽成下調至12%,無疑能為游戲玩家“減負”,為游戲開發者“增收”。其目的也很明顯,就是借機吸引更多的游戲玩家和游戲開發者,以提高其與蘋果、Valve等爭奪PC游戲市場份額和用戶的競爭力。
目前,雖然Valve的Steam仍在游戲開發商的爭奪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通過最近一份針對3000名游戲行業專業人士的調查顯示,其30%抽成已引發很多人不滿。微軟此時下調抽成,無疑會讓Steam承壓,也會增加微軟對游戲開發商的吸引力,形成競爭優勢。
可見,B站、華為和微軟三者最近的舉動,是游戲渠道商和行業發展的一種必然。同時,也意味著游戲產業的風向真的變了——游戲的內容價值逐漸抬升,渠道價值正在被稀釋。
事實上,游戲渠道商和游戲廠商之間的博弈,最終投票權在用戶手上。
當用戶愿意為內容買單,渠道商就不得不為“內容”充值,否則可能被用戶拋棄。因此,游戲渠道加大在游戲內容上的投入是“認命”。
如米哈游和莉莉絲的《原神》和《萬國覺醒》不上架一些手機應用商店,雖然自身也會受損,但對游戲渠道商來說,損失更大——一是直接收入的受損,不能再“躺贏”;二是其分發話語權遭到挑戰;三是將影響其手機用戶體驗。其中后兩者是不可逆的、致命的傷害。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并且愈演愈烈。
首先,從中國游戲行業現狀來看,優質內容永遠稀缺,但渠道卻在不斷變多。如號稱硬抗“硬核聯盟”的TapTap,作為一個游戲渠道社區,不僅垂直、社區氛圍濃,且其以競價廣告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對免費游戲零抽成,對付費游戲的收成降低至5%,足以吸引眾多游戲開發者。
這給了游戲廠商叫板渠道商的底氣,也意味著當類似渠道規模達到某個臨界點后,將改寫游戲規則,最終讓游戲產業回到“內容為王”的正道上。
其次,隨著國內游戲版號審批收緊,新游戲的“入場券”急劇減少。因此,無論游戲廠商還是游戲渠道商,想通過數量取勝、賺快錢的模式已經走不通了,通過游戲質量取勝將成為長久趨勢。
如今連游戲渠道商也提前布局內容,是其為押注未來進行拼命。說明行業玩家在某種程度已達成“內容為王”的共識。
最后,從游戲產業發展來看,跟所有其它內容產業一樣,最終要讓用戶付費,還是要在內容上和體驗上下功夫,為用戶帶來更多的新價值點。
過去,相比美國等很多海外市場,國內游戲產業被游戲渠道分去太多,擠壓了游戲廠商的生存空間,導致其內容投入能力有限。這也是很多國內游戲質量不高的原因。
如在海外市場,蘋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Google Play都是3:7分成(制作發行方獲得7成)。而在國內安卓應用商店市場,除了少數強勢游戲外,大多數游戲都不得不接受5:5分成。最終陷入游戲廠商收益減弱——游戲研發投入變少——游戲質量受到影響(制作粗糙、同質化嚴重)的惡性循環。
如今,一方面,游戲開發者之間的競爭加劇,游戲廠商要想保持競爭力,必須要優化內容質量,加大研發投入。而傳統游戲渠道商壓榨太猛,相當于卡住游戲開發者的脖子,讓游戲廠商不得不拼命。
另一方面,從游戲產業鏈來看,IP和游戲開發屬于產業鏈上游,卡住它們的脖子,也是卡住了整個行業的命脈和游戲渠道商的脖子。這種市場格局和惡性循環,對任何一方并無好處。
反過來,渠道商對游戲開發者讓利,加碼游戲內容投入,相當于為整個行業從產業鏈上游注入新活水。從長遠來看,這有利于行業良性發展,最終也會惠及游戲開發者、游戲渠道商和用戶,這也是渠道商下調抽成、加碼內容的重要原因——畢竟只有將蛋糕做大,才有機會分得更多蛋糕。
總的來看,B站、華為和微軟等游戲渠道商為“游戲內容”充值的動作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游戲產業渠道方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內容的權重不斷提升,并紛紛對內容進行加碼。逐漸在接受內容為王、分成下調不可逆的大勢。
其背后的邏輯不難理解,游戲產業的供需關系變了——游戲渠道商與游戲廠商的關系,正從伴生變成共生。而這也將導致兩者之間的競爭關系,由零合博弈轉向互利共贏——通過加大內容投入和對游戲開發者的讓利,能讓行業的利潤更多流向促進游戲內容提升的環節,最終將提升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這不僅是游戲渠道商為自己和未來投資,也是為整個行業和用戶投資。(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