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來咖智庫
從去年蜂擁“賣菜”,再到今年爭相“造車”,互聯網從來不乏話題。
今年以來,官宣或者傳聞跨界造車的企業越來越多,最新的如OPPO創始人陳明永也在率領團隊籌備造車,但否認的名單也越來越多,比如TCL、騰訊、搜狐日前先后發聲“不造車”。
“XX要造車了”這樣的標題,屢屢霸占當日新聞的頭條,既帶動了企業話題的飆升,同時還帶動股價或者市值上升。天眼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4月19日,我國現有24.8萬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其中,今年第一季度新增新能源車相關企業超過3萬家(全部企業狀態),同比增長298%。
從2019年的賣慘,到2020年資本市場的火熱,再到2021年的集體造車,新能源車行業可說是波云詭譎。而在官宣、傳聞以及否認三者齊飛的當下,每個企業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但新進入者的出現,無疑會讓新能源車行業的競爭變得更加復雜。
小鵬汽車CEO何小鵬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有無數的百團大戰,百車大戰,以前是共享單車,但智能汽車,現在還沒到達那個百,而且我認為不會,因為這個門檻太高了。我知道還有好幾家大型的公司正在內部討論這個事情,但是都還沒有到真正立項的過程。
但未來真會如此嗎?
今年1月,百度宣布成立合資公司正式進入整車制造,這也拉開了“跨界造車”的序幕。其后,小米、滴滴、華為、創維、360,甚至字節跳動等企業,都被曝出要“造車”。目前,除了一些傳聞尚未證實外,已經明確的就是小米要投100億美元制造智能電動汽車,其它家也是“各顯神通”,比如創維以品牌授權轉讓的方式加入造車;而360是戰略投資哪吒汽車;華為則主要給車廠提供技術軟硬件解決方案,近期更是已與北汽藍谷推出阿爾法S,以及賽力斯SF5這兩款新能源車。
最新的消息顯示,OPPO集團也已經在籌備造車事項,目前已經在產業鏈資源和人才方面摸底、調研。除此之外,據投資界最新報道,曾一手創立小牛電動的李一男,已投身于造車大軍之中。一位接近李一男的知情人士對投資界透露:“男哥正在造車,只是他個人比較低調。”據何小鵬透露,還有好幾家大型公司內部討論,沒有到立項階段。
入局造車,牌家已變。與前幾年造車隊伍中以蔚來、理想和小鵬這類創業公司為主不同,如今入局的玩家則變成了成功且成熟的科技巨頭,他們攜資金、流量的規模優勢、軟硬件的技術積累優勢以及生態合作優勢,大有“取而代之、舍我其誰”的氣勢。
但如果細究這些巨頭“造車”背后的原因,其實也有著難言的“無奈”。比如百度,多年來在自動駕駛領域所積累的技術優勢和行業經驗,迫切需要有個結果來證明自己,從幕后走到前臺造車,要給Apollo業務拓寬一個新的場景,并把其他汽車生態產品裝到車機中去,并且通過整車生產來加快數據積累和Apollo的技術迭代。
而在小米造車這個問題上,根據雷軍和小米團隊披露主要有兩條:1、電動車是未來最大的移動智能終端,市場空間很大,規模十萬億以上,集中度很低;2、這是智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完善小米的全場景智能生活。從小米的業務結構來看,在手機市場已經很難做大的情況下,手機業務早已不是其盈利核心,互聯網業務的營收占比正在加速趕上,毛利潤更是遠超手機業務,如果要保持持續發展,就必須尋找一個替代品和新的流量入口。
從小米的說法中,我們也不難理解360要投資哪吒造車了。對360來說,同樣也急需找到一個新的業績增長點,因為其核心業務——互聯網廣告及服務正日漸式微。財報顯示,2020年,360實現凈利潤29.1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驟降51.3%。其中,作為主營業務的互聯網廣告及服務收入為75.12億元,占比總營收超過6成,但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2.75%。自2015年后,360曾在直播、智能手機、短視頻等領域輪番押注,但效果并不好。如今,智能汽車賽道前景廣闊,而且兼具軟硬件的特點,自然也會吸引360的目光,而且還能最大程度發揮其在安全方面的優勢。
至于華為,在美國的打壓和激烈的競爭之下,通信業務天花板早已可見,手機業務被卡脖子,榮耀已經出售,核心的業務都面臨著不確定性,汽車可以看作華為尋找的新增長點,能夠快速彌補手機的銷量缺失。也就是說,華為不僅可以從智能汽車產業鏈上獲得利潤,還能通過賣車再次獲得營收,即獲得利潤抽成,相當于華為可以從供應鏈和銷售端兩頭獲利。
目前來看,華為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除了推出上述提到的兩款車型外,華為的線下體驗店、華為官方商城還直接開始售賣智能汽車,渠道優勢明顯。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日前也公開表示,今年將有多款使用華為智能汽車部件的重磅車型上市,正式開啟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規模商用新征程。
可以說,短期來看,造車如今已經是資本市場的風口,企業一旦曝出造車計劃,就帶來股價上揚,跨界造車的市場價值和公司估值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這也體現出資本對于造車的推崇。中長期來看,作為一個大的移動終端,汽車未來會成為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個流量入口,并且會聚合社交、消費、娛樂,而掌握社交、娛樂、消費數據與能力的科技公司必然搶占這一流量端口。如果此時科技公司不入局,可能就會失去爭奪汽車這一潛在巨大流量終端的機會,同時,主機廠也有可能加入爭奪戰,科技公司入局幾乎是大勢所趨。
科技巨頭造車,也并非頭腦發熱、無的放矢,除了利益使然外,也有其底氣和信心。
過去人們認為只是體現在動力系統從用油改為用電,但現在已經認識到用電后可以實現很多軟件和生態系統功能,比如自動駕駛,而這些正是科技企業的強項和優勢,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給了科技公司一個進入未來汽車生態體系的機會。在汽車產業鏈已經非常完善的當下,科技和智能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領域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目前智能電動車賽道的兩大技術高地是電動化和智能化,而中國車企在這兩大領域起步相對較早,具備一定的優勢。而從此次上海車展來看,消費者需求痛點已從發動機+變速器為核心的動力總成變成以電動車為載體的智能化體驗(高級輔助駕駛、智能座艙)。
普華永道中國汽車行業主管合伙人金軍認為:“軟件已成為現代車輛差異化競爭的核心,軟件開發成本將近翻倍,并從硬件轉向軟件。只有打造軟件驅動的車企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市場中持續捕獲價值。”在5G、大數據、智能云、算法推薦的物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汽車作為代步出行工具,更多的會關注汽車為用戶帶來的體驗感、滿足感以及科技感。那么,隨著用戶需求的提升,如何給用戶更好的體驗將成為每一個車企研究的課題。
從生態技術、軟硬件經驗、用戶規模、品牌口碑以及渠道等方面,這些新入局的科技企業也是各具優勢。百度方面表示:“百度在軟件生態上面具備完整鏈條生態技術,我們可以更好地發揮技術優勢和軟件優勢。”雷軍認為,小米擁有業內最豐富的軟硬件融合經驗、大量的關鍵技術積累和業內規模最大、連接最活躍的成熟智能生態以及充足的現金儲備,對于造車,小米有著非常顯著的獨特優勢。
與傳統汽車廠商相比,手機廠商都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產品普及度高,用戶存有量高。擁有足夠多的可發展消費對象,更容易獲得消費者認可,車機交互也有了天然的優勢。互聯網在智能網聯的先天優勢,改變了主機廠與軟件供應商的關系,用戶數據對智能汽車升級進化的巨大作用,改變了車企與用戶的關系。
數據表明,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成熟,并正在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由此,百度、小米等高科技公司也掀起了第二輪跨界造車的高潮。只不過,與第一輪相比,這次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企業在資金、技術、產業整合等方面的實力更加雄厚,方向也更加清晰。
招商證券的報告指出,華為造車模式發展空間大,以HI技術品牌為汽車制造商提供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后端云服務等高技術、高價值增量部件,是軟硬件一體化全家桶式解決方案,這有望改變特斯拉一家獨大的自動駕駛競爭格局。比如未來行業未來或形成多頭競爭,產生不同的技術聯盟,包括特斯拉的純自研模式;蔚來小鵬等新勢力自研+外購部件模式;部分車廠+華為全家桶模式;部分車廠自研+外購部件模式。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在發展愿景中指出: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可以預見未來五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我國處于增量爆發期,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華西證券分析也稱,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駕駛市場,直面2000億市場規模。據IDC預測,2035年全球智能駕駛汽車產業規模將突破1.2萬億美元,中國智能駕駛汽車規模也將超過2000億美元。
政策東風有了,市場也有基礎有規模,那么這些新造車企業,是否只需坐等幾年后量產賺得盆滿缽滿呢?
先不說能否最終造出來車,首先考驗的就是自身的“家底”厚不厚實。畢竟去年以來,因為缺少資金、車型難產或經營困難,導致停工停產甚至直接倒閉的新能源車企,并不少見,而這種洗牌淘汰未來還將繼續。此次外界對百度、小米造車持樂觀態度,也在于這兩家有充足的現金流,敢于一步到位造整車。雷軍曾表示,小米將在未來10年調動100億美元造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百度與吉利聯手打造的集度汽車計劃未來5年投資500億元人民幣 ,用于生產智能汽車。
相比之下,360似乎并沒有那么“闊綽”。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其擁有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48.6億元。這個數字與其他科技巨頭動輒上百億的投入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但充足的資金只是基礎,真正決定性的還在于后續能否“造血”,畢竟再厚的“家底”也是有限的。以目前發展勢頭較好的蔚來、理想和小鵬為例,雖然三家度過了最為艱難的2019年,在2020年迎來了全面開花,但依舊未能擺脫虧損困境。相關財報數據顯示,2020全年,蔚來營收162.58億元,同比增長107.77%;理想汽車營收94.61億元,同比增長3231.33%;小鵬汽車營收58.44億元,同比增長151.79%。三家造車新勢力營收均有大幅增長,但蔚來、理想和小鵬2020年的凈虧損也分別達到53.04億元、1.52億元和27.32億元。
國信證券研報表示,蔚來、理想、小鵬要想實現盈利,年銷量規模分別需要達到18萬輛、6萬輛和12萬輛,而2020年蔚來、理想、小鵬分別交付約4.37萬輛、3.26萬輛和2.70萬輛新車。也就是說,三家造車新勢力要想靠賣車實現盈利,其虧損狀態至少還要再持續幾年。
而蔚來日前發布的2021年一季報顯示,一季度營收79.8億元,同比增長超481%,但是歸母凈虧損48.75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83%,市場預期虧損11.98億元。
另一方面,除了考驗自身的補血、造血能力外,新入局的車企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會更加復雜,畢竟今時不同往日,尤其是在政策補貼退卻的情況下,市場化的競爭將會更加白熱化。
從國內的格局來看,蔚來、理想和小鵬基本上是位列第一梯隊,而威馬、愛馳、領跑、哪吒、零度等在內的造車新勢力屬于第二梯隊,另外,還有奧迪、寶馬、北汽等傳統老牌車企為主也在加快電動化的步伐,在此次上海車展中,都推出多款新能源車。而百度、小米、華為以及后續更多科技企業的加入,也會讓新能源汽車的賽道擠滿更多的選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也曾表示,“沒有任何一家造車企業能在脫離產品和市場的支撐下實現長久發展。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只有不斷提升產品和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在當下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某些遲遲沒有實現量產的車企,則必須有拿得出手的產品,脫離產品只談模式和服務,最終難免會被市場所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風口”之下新能源汽車行業亂象也日漸凸顯。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此前就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新能源汽車從技術上、品質上,以及消費者的感受上仍存在很多問題。
根據新華社的調查顯示,新能源車的“配套設施發展不足,充電難、充電慢”的網絡熱度高達94.69;“性能指標‘注水’”和“質量問題突出,頻頻召回”的熱度分別為92.35、88.69。“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車企太浮躁”“請把好質量關”等評論凸顯網民對新能源汽車“愛恨交織”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信任度。
目前,新能源車行業出現的種種的問題,需要監管部門、行業、企業等各方合力推進解決,通過合理引導、規范管理、標準制定、技術創新、質量提升等,完善新能源汽車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構筑新能源汽車安全“生命線”。同時,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投資熱”問題要始終保持警惕,尤其是在整車制造、動力電池等領域,要預防過度投資造成產能過剩,從而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