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拿過政府頒發的獎杯,我們去找政府。”前期記者赴浙江調查P2P跑路事件時,一名資金受損的投資者激動地站在已經被查封的公司門口,扒著玻璃門窗高聲喊道。
可是投資者說的這個獎杯并非政府頒發,而是一個普通的商業獎杯。但是,投資者并不能清晰地分辨。
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頭正盛,大量魚龍混雜的P2P平臺涌現,與之相伴的是,為爭奪客戶,降低獲客成本,出現了大量吹噓、滑稽的宣傳手段,騙取大量前赴后繼為了高利潤而不顧“合理邏輯”的投資者,導致最后賠了夫人又折兵。
P2P平臺自貼身后有“銀行”
“我們是一家銀行,只做房地產業務,資金放在我們這里絕對安全?!币幻觊L的投資者曾經這樣描述過一家P2P平臺的宣傳方式。該投資者參加某團體組織活動,這家平臺為活動的贊助方,當活動結束的時候,一名男士拉住了參加活動的所有大爺大媽,講出了上面一番話。
更夸張的是,該平臺居然聲稱其名稱叫“普惠銀行”,大量的年長人士在經過短暫的洗腦之后,紛紛在一張白紙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電話,并承諾在未來幾天之內存入少則幾千、多則幾萬元的存款。
一些P2P網貸行業誕生的一刻起,就從來沒有放棄過尋找“背書”的可能性,而在備選對象中,銀行以安全可靠、深入百姓成為其利用的“炮灰”。
這些千方百計與銀行搭上關系的手段其實大同小異:第一,平臺計提的風險準備金賬戶開設在某某銀行,由銀行監管;第二,平臺同某某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第三,平臺同某某銀行簽訂了資金存管協議;第四,平臺借款人和投資人賬戶均開設在某某銀行。
事實上,更多情況下,平臺所謂的在銀行的某某賬戶,與老百姓平時在銀行開設的個人賬戶從實質上講并無差異,僅僅是將錢選擇了A銀行而非B銀行而已,如果硬要說區別,那么則是,一個是個人賬戶,一個是企業賬戶,僅此而已。
李鬼行業協會遍地開花
尋找靠譜背書,始終是一些P2P平臺推廣的不二法則,除上述的銀行之外,看似有政府背景的行業協會也成為一些P2P平臺的目標所在。
但是當前,在網貸行業存在游走著大量虛假,以騙錢為主要目的的行業協會。運用一個看似帶有政府背景的名字,給更多人以錯亂感,其中代表之一即“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此剖煜さ拿?,實則偷龍轉鳳。于2014年4月獲得國務院批復,由央行條法司牽頭籌建的正規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兩個名字相似度高達99%。
在李鬼行業協會的網頁上可以看到該協會所謂的高層并無一人出自互聯網金融行業,而會長宏皓的個人新聞占據了整個新聞頁面,此外,本報記者多方打聽了解到,宏皓也非其真實姓名。
在李鬼協會之外,也有部分群體充當正規軍中的“蛀蟲”,2015年7月21日,中國互聯網金融誠信聯盟發布公告稱,聯盟以及聯盟的發起機構從未以任何名義向社會以及任何第三方收取費用或授牌及頒發證書。但是聯盟近日收到全國部分區域的連續舉報,稱有人以聯盟的名義收取不合理費用,圖謀個人私利,給聯盟造成惡劣影響。
壞賬和風險為零你信嗎?
“平臺成立至今沒有一筆壞賬,壞賬率為零。”某P2P平臺線下地推人員曾經這樣在電話里對記者宣傳。而對于記者咨詢平臺壞賬率這一問題,他們也充滿了“神奇感”,似乎這是一個較為高深、普通人并不會關心的問題。
銀監會發布的監管指標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18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4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9%,較上季末上升0.09個百分點。
無論是借款資源還是風控水平,傳統商業銀行遠在P2P之上,如果按照同樣口徑計算,P2P的不良率甚至5倍、10倍于銀行數字,而那些宣稱零逾期、零壞賬的平臺又從何而來?
更多平臺會聲稱,零壞賬的背后是“銀行級風控”在把關。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一個簡單的公式即能戳破此泡沫:貸款利率-資金成本-運營成本-風控成本=信貸利潤。
如果一個P2P平臺能夠提供超出常識理財所擁有的資金收益,并且能夠在大量線下渠道、多種媒體方式中看到平臺的宣傳成本,那么平臺的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一定高企。
風控并非說說而已,高強度的線下調查、精密的系統搭建、高素質人才的配備,這一切都意味著風控成本不是一個小數字。那么,最終的利潤何來?平臺著眼于長期發展還是只做一票生意,辨別似乎只在一秒鐘。
?
(責任編輯:楊玉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