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MMM互助金融平臺
發端于俄羅斯,今年進入國內。
原理是:投資人先作為“提供幫助者”給“尋求幫助者”提供資金,就可獲得系統內部貨幣。15天后,投資人再以“尋求幫助者”的身份,與新的“提供幫助者”配對,賣出內部貨幣套現。號稱月收益30%。
銀監會等國家部委今年聯合發布“風險預警提示”。12月25日該平臺發布公告稱:目前將取消所有的提現申請,新的投資交易照常進行。業內人士認為,只出不進跡象是高危跡象,該融資模式崩盤風險較大。
2、e租寶
曾在央視新聞聯播前的黃金時段打廣告、融資規模750億元互聯網金融平臺e租寶,是以融資租賃為基礎業務,但業內認為這項業務正常收益不足以支撐e租寶了9%以上的回報率。
今年12月,廣東公安機關宣布,e租寶涉嫌違法經營被立案偵查,公司創始人丁寧也被調查。據財新報道,e租寶母公司鈺誠集團及關聯公司,銀行賬上的可用資金余額不足10億元。那么多錢去了哪里?還在調查。
3、泛亞事件
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旗下一款明星產品“日金寶”具有資金隨進隨出、年化約13%、每日結息實時到賬的項目,豐厚的收益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參與。然而從今年4月份,開始出現投資者的資金無法取回,泛亞逐步限制交易,到了7月連投資者存放在泛亞賬戶的個人資金也遭到“凍結”。引發投資者維權,喊出“活捉單九良,還我血汗錢”的口號。20多個省份的22萬投資者的430億元資金難以討回。
12月22日,昆明市人民政府發布通報稱,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在經營活動中涉嫌違法犯罪問題,公安機關已依法立案偵查。事發后,一個北漂碼農在微博撰文講述自己在泛亞的遭遇,寫出網絡名言“你貪的是利息,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
4、金賽銀基金
今年9月底,中國平安北京分公司兜售的理財產品出現了兌付危機,該理財產品的發行方深圳金賽銀基金倒閉。上百名投資者聚集在北京金融街上的中國平安集團北京分公司樓下向平安集團維權,投資者表示,以為是平安保險的產品才買的,合計投資的60億元投資款不翼而飛。平安保險回應稱,平安人壽業務員私下違規推介金賽銀產品的規模約為1億元左右,會積極配合警方調查。
5、大大集團
12月23日,互聯網金融公司大大集團被媒體報道因涉嫌非法集資四名高管被羈押,警方凍結了大大集團賬戶,發現其賬面上僅剩1億多元資金,但如果要實現投資人資金完全兌付,可能需要40億元左右。12月25日大大集團的官方網站聲明,正在接受上海經偵調查取證,案件還未定性。聲明稱,因上海經偵調查需要,大大集團相關賬戶被依法凍結,目前所有客戶兌付工作停止。
6、卓達民間融資事件
無界新聞報道河北省一家名叫“卓達新材”的公司沒有任何經營理財產品的資質,卻在近幾年一直在推銷他們公司的理財產品,并給出20%-30%的年化收益。投資者的數量在40萬人左右,融資金額高達百億。之后,卓達公司建筑工人圍攻無界新聞,并進行了財務封賬,目前處于暫停贖回的狀態。
7、水果營行
號稱要做生鮮業的“阿里巴巴”,一年之內開了256家實體店的O2O黑馬,12月16日水果營行CEO易德(真名伍慧)因為涉嫌詐騙被深圳市警方帶走調查。水果營行通過“合伙人眾籌”融資方式來解決開設實體門店所需資金,單店投資額在100—120萬元左右,水果營行還采用會員預付卡方式迅速回籠資金,有充值2000元送2000元等多個會員檔次。據律師統計,截止次日上午10點就有多人報案,涉及金額已達到3億多元。
8“新四板”原始股騙局
一些打著已登陸“四板”(地方股轉系統)的公司,聲稱在未來兩三年后,可從區域股交中心“轉升”至新三板或中小板,因而,鼓吹其發售的原始股具有暴漲潛力,吸引投資者購買。12月11日,證監會官網發文稱,個別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少數掛牌企業(大部分為跨區域掛牌的企業),宣稱已經或者即將在區域性股權市場“上市”,向社會公眾發售或轉讓“原始股”,還承諾固定收益,其行為涉嫌違法。
此前,上海優索環保在登錄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后,售賣原始股,投資者誤以為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是上交所,上當。
9、貴金屬現貨交易
貴金屬現貨投資非常火爆,從“倫敦金”到“現貨白銀”、再到“原油交易”,號稱在短期內可以獲利數十倍,很多不了解風險的投資者迅速投身這種投資方式,但平臺公司利用互聯網技術修改行情的K線圖,以控制投資者和誤導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通過與客戶對賭的方式獲利。
無界新聞今年曝光了投資者舉報吉林省中科萬銀貴金屬經營有限公司、蘭州錦東尚投商品交易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分別在吉林貴金屬交易中心、青海省銘爵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平臺上的如上操作,客戶沒有賺到一分錢,本金虧損殆盡的事情。
10、銀行飛單
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被很多投資者視為非常安全的理財方式。但今年卻接連曝出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市通州支行次渠分理處相關工作人員欺騙17位客戶投資2248萬元,購買的理財產品卻遭遇飛單,并非農行正規理財產品。今年7月,廣發銀行也發生“飛單”案件,客戶劉女士等5人在廣發銀行北京某支行員工推薦下購買了一款年收益達11%的私募基金產品,一年兌付期到后卻沒收到承諾的本金與利息,共計有767萬元投資額。
本文來自于野馬財經(微信公眾號:YMCJ8686),野馬新傳旗下專注于金融創新的財經新媒體,垂直于互聯網金融以及新三板市場,從財經角度切入,以輕解讀的方式對企業進行商業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