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oo.com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硅兔賽跑(ID:sv_race),作者丨王王,編輯丨蔓蔓周,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如果說2020年以來創投圈有哪些長盛不衰、“越挫越勇”的熱門話題,應該就屬造車和SPAC了。要是造車和SPAC這兩大財富密碼結合到一起,碰撞出來的沖擊波威力就更大了。
2020下半年以來,一波造車新勢力扎堆通過SPAC上市,比如Lordstown Motors、Fisker、Nikola等等,一度把餅畫得又大又圓,似乎人類的科幻夢想馬上就要實現。幾個月過去,這些公司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實績,股價一直處于下跌狀態。最近,又有一家造車公司引發了一場啼笑皆非的巨大爭議——電動車廠商Canoo。
Canoo的前身Evelozcity,由Stefan Krause和Ulrich Kranz創立。兩人職業生涯都頗為輝煌:Krause曾擔任寶馬和德意志銀行首席財務官,Kranz則更是在汽車界赫赫有名,為寶馬開發了Z3、首款SUV X5,并且領導了MINI的復興、創立純電動產品線i系列。兩人還都曾服務于法拉第未來,Krause是CFO,Kranz是CTO。
兩人就任時間都不超過半年,就與法拉第未來裂穴,這又是另外一個大瓜了。
2019年,創始人及CEO Krause被妻子起訴,在工作中有歧視、騷擾等行為,卸任CEO并離開Canoo,由Kranz接替其位置,直至今天。Canoo的投資人Tony Aquila在公司完成并購上市前夕加入,擔任執行董事長一職。
圖源:canoo.com
蘇格拉底之后的哲學討論,通常要么是“蘇格拉底”的,要么是“反蘇格拉底”的。
在造車界也是一樣。如今的造車新勢力講故事,要么是“特斯拉”的,要么是“反特斯拉”的。而Canoo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講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故事,為資本市場攤了一張非常有吸引力的“餅”。
Canoo最顯著的獨特之處就是它的產品外觀。不同于許多車企追求的流線型、科技感,Canoo的車長得像胖胖的面包。尤其是Canoo大力鼓吹的乘用車,因為內部極大的使用空間,被稱為“后SUV的革命性體驗”、“車輪上的loft”。消費者還可以自由定制車輛的外觀噴漆和內部的設備。
圖源:Canoo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gust 2020
如此寬敞的空間來源于Canoo獨有的滑板式電動車底盤技術專利。Canoo宣稱這一底盤是市面上首個真正的線控轉向底盤,是行業內最平、最低調的底盤,因此不僅能給車內留出最大化的空間,還能使整車高度模塊化,提升新車開發速度的同時降低開發成本。
據稱,Canoo基于他們的通用款底盤,在18到24個月之內就能開發出一款新車,而傳統車廠研發一款車的周期在3到5年。正因如此,Canoo的時間表里已經早早地排上了生活款車型、運動車型、貨運車型、皮卡等多條產品線。
Canoo研發的不同車型,均基于同款底盤,圖源:Canoo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gust 2020
目前為止,這塊餅看起來還不夠吸引人。更猛的調料是Canoo的商業模式。
Canoo在B2B和B2C市場都有布局。
在B2B市場,除了發售貨運車輛之外,Canoo還著重開展工程承包業務。基于Canoo的研發技術,面向科技公司、OEM和自動駕駛領域的供應商提供設計、新車制造、車輛銷售服務,以及最重要的,車輛底盤技術授權服務。
其中最令人振奮和期待的,就是2020年初Canoo和韓國現代汽車的合作。雙方計劃基于Canoo的底盤技術打造一款“適用于自動駕駛和大規模生產”的電動車底盤,提供給集團旗下的現代和起亞兩個品牌使用。
對于一家成立僅2年的創業公司來說,達成這樣的重磅合作可稱得上重大成就——要知道,很多造車新勢力都試圖與知名傳統車廠合作,但成功者寥寥無幾。
對Canoo來說,這種B2B的業務不僅可以驗證其技術、獲得品牌背書,更能帶來可觀的收入。根據其上市前的預計,工程承包業務將為Canoo在2021年帶來1.2億美元的收入。
圖源:Canoo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gust 2020
在B2C市場,Canoo創造性地提出了“賣訂閱”的商業模式。不同于租車或者共享出行,Canoo的訂閱更像是一種D2C模式。消費者在Canoo的APP上申請訂閱,審核通過后即可提車,之后只需按月付費就能正常用車,并且可以隨時取消訂閱,無需押金和其他繁雜的手續。
在Canoo看來,訂閱模式對人對己都是好處多多。對于消費者來說,傳統的買車、租車成本不僅包括車本身的價格,還包括抵押、保養、保險、充電、上牌照的費用,而訂閱一輛車則無需專門付出這些隱形附加成本,全包在月費里,在Canoo的APP里就能一站式解決。對服務提供方Canoo來說,訂閱模式按需生產,既能降低制造成本,又取消了銷售代理商從中抽成,生產制造一輛車的利潤高達普通一次性售車的4倍。
目前看來,這是一塊幾乎完美的餅:研發和生產成本低、利潤高、回報快、團隊資深,還有知名車企背書,Canoo似乎確實走在康莊大道上了。于是,2020年圣誕節前夕,成立不到3年的Canoo與SPAC公司Hennessy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 IV完成反向收購,登陸納斯達克。
與大多數在這一波SPAC熱潮中上市的造車新勢力相同,Canoo上市時并無任何量產的車型。
靠著振奮人心的故事,尤其是“韓國現代”和“賣訂閱”這兩大夢幻泡泡,投資者們把Canoo的估值抬高到40多億美元。而最近的一場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電話會,則幾乎完全戳破了肥皂泡,使Canoo的投資人出離憤怒,股價崩潰式下跌。
如果用一個詞總結這次電話會的主要內容,那就是“啪啪打臉”。可以說,Canoo幾乎撕碎了之前畫的所有餅。
首先,與韓國現代合作終止(未公開聲明),不再強調工程承包。
工程承包以及與韓國現代的合作項目,曾經是Canoo在SPAC階段大書特書的一筆。但在近日的電話會中,Canoo的執行董事長Tony Aquila表示,為了滿足產品線的擴張需求和最佳的投資回報,Canoo決定不再強調(“de-emphasize”)工程承包的業務。Aquila同時表示,在開展工程承包業務時,出現了知識產權泄露的情況,而現階段公司打算把資源投入到擴展產品線和專利研發上,開展工程承包業務的時機尚不成熟。
Canoo的電動底盤是其核心技術專利,圖源:canoo.com
其次,不再依賴訂閱模式。
Aquila表示,為投資回報考慮,公司將把訂閱模式的收入占比壓縮到20%以下。根據公司團隊近期更細致的計算,把稅、資產貶值等因素考慮進去以后發現,訂閱模式的成本其實并不低。如果公司要繼續推行訂閱模式,則必須要融更多的錢,這對公司和投資人都是不利的。
扯破了之前畫的兩張餅后,Canoo公布了未來一個階段的業務方向:向B端用戶出售物流車輛。盡管Canoo團隊援引各種數據,但這張餅看起來不太美味,說來說去無非是看中了“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缺口。可是在這片小天地里,已經擠了不少企業,Canoo在其中的優勢并不明朗。畢竟,它的貨車直到現在依然只活在渲染圖里。
Canoo的多功能貨運車,圖源:canoo.com
對于Canoo在上市前后的巨大轉變,投資人和分析師一片嘩然。Aquila只好尷尬地承認,公司在上市前的言論“有點激進”,“一個成熟的團隊不應該如此放肆”,“不符合在二級市場代表公司發言的標準”。
而謹慎不放肆的Aquila是怎么說的呢?當分析師問到他是否有新的業務guidance時,Aquila表示,現階段公司剛剛調轉船頭,談指引和預測沒有意義;對于SPAC階段規劃的宏偉藍圖,現在要保守看待,過去的一些說法可能有誤導性,并且建議投資人和分析師“不要把過去看得像現在和未來一樣重嘛”。
圍觀了Canoo財報電話會的群眾忍不住奪筍:“這是我見過的最爛的上市公司財報會”“簡直是車禍現場”“聽得我腦仁兒疼”。
有人一針見血:“鵝妹子嚶,他基本就是承認了之前的guidance都是謊話”,還有人煽風點火:“仍然覺得Romeo Power(一家SPAC上市的汽車電池廠商)贏了,不過它倆差不多爛啦”。
現在,Canoo的股票已經跌破發行價,在9美元徘徊。有投資人憤然起訴,稱其在購買股票時受到Canoo欺騙,導致經濟損失。
讓我們放眼看這一波SPAC上市的新造車勢力:成立時間不長,連量產的產品都還沒拿出手,就隆重亮相二級市場,而且估值相當不低。同樣,它們的丑聞也是五花八門,十分考驗普通人的想象力。除了臨陣換跑道的Canoo,還有偽造產品demo視頻的Nikola,上市之后立刻把營收預期下調80%的Romeo Power,辯稱“預訂訂單不等于訂單,所以不存在造假” 玩文字游戲的Lordstown Motors,不一而足。
其實,人們多多少少知道這些公司在裸泳,可誰知道它們根本不會游泳,居然還敢來海里撲騰。
比爾·蓋茨對當前的SPAC熱潮表示擔憂。他說,傳統的IPO讓公司等得太久,而SPAC又太快了。蓋茨的憂慮不無道理。SPAC這種金融工具的“快”讓很多人蠢蠢欲動:創業公司上市快、創始團隊融資快、SPAC發起人獲得回報快,于是,上到投行、基金、PE、VC,下到體育明星、娛樂明星,都紛紛設立起自己的SPAC,野心勃勃地四處捕捉獵物。
據統計,2020年,一家SPAC殼公司從完成上市注冊到與并購目標完成合并,平均只需要7.8個月,比起動輒以年為單位的IPO來說簡直是神速。
在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催化之下,SPAC數量水漲船高,2020年通過SPAC上市的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傳統IPO,儼然成為一種主流選項。
由于SPAC殼公司多、好的企業標的少,僧多粥少的問題逐漸顯現,SPAC們也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這兩大獨角獸聚集地。
自2016年起,專看亞洲市場的美國SPAC數量就從0家增加到了8家,更別提新風天域這樣本就植根亞洲的公司了。SPAC的熱火也影響到了交易所。一向走在金融業前列的香港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也宣布正在考慮引入SPAC。如果成功引入,對亞洲的創業公司和投資者來說,又多了一些上市和投資的選項。
但來去匆匆的SPAC也留下了不少漏洞。
因為它的“盲盒”機制和相對松弛的監管,導致不少像Canoo這樣的公司,尚未經過市場和資本大浪淘沙,就憑著一套PPT和幾輛原型車被推上了二級市場。
平心而論,一家創立3年、成員僅數百人的創業公司,經歷人事變動、方向調整都不稀奇,一些公司甚至要花許多年才能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這種探索和試錯在創業公司早期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丟人事,可能多年后再回看早期折騰的經歷,反而是一段充滿經驗收獲的美談。
不過,當這樣的公司通過SPAC上市了,又是另一番景象。作為上市公司,它們要對大量的投資者負責,并且接受更加嚴格和挑剔的審視。
至少在目前看來,Canoo和其他造車新勢力們并沒有準備好:它們的產品上市遙遙無期,它們的商業模式搖搖欲墜,它們的收入氣若游絲,甚至有越來越多的線索暴露出它們為了上市而造假,欺騙投資人和監管機構。
一位憤怒的財經博主表示:我真希望有人好好查查每一筆SPAC和SPAC背后的發起人!
至少直到目前,Canoo們雖然說不上風光,卻也活得還行,市值仍然接近20億,看來依然有不少人對它報以極大的期許。對于真正關心汽車行業的旁觀者來說,或許直到它的第一批量產車下線的時候,才真正有評價的意義吧。
參考資料:
1.Canoo's (GOEV) Management on Q4 2020 Results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April Fools' for post-SPAC Investors $NKLA $GOEV
3.Bloomberg - Are you a robot?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