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空間秘探
世博公園內,黃浦江邊,宋城演藝的上海項目,作為其破局城市演藝之作,將趕在五一前,在此開業。作為旅游演藝的頭部品牌,25歲的宋城,已不可避免地邁入轉型之年,“東方百老匯”的新目標,寄托了宋城的野心。
上海宋城的問世,是極具標志性意義的。這是宋城首個進軍國內一線特大城市的項目,也是國內“千古情”系列、“又見”系列、“印象”系列中,最先進入一線城市的系列。其對標的,不再是旅游演藝,而是諸如百老匯、紅磨坊這樣的城市演藝。在"紐約有百老匯、倫敦有西區、上海有宋城”這樣的對比下,極力向“東方百老匯”這一身份靠攏的上海宋城,其變化不言而喻。
其一是演藝空間的變化。相比起過去室外劇場+宋城演藝公園的景區化打造,定位城市演藝的上海宋城在演藝空間的打造上,更具商業氣質。其在世博公園內打造了三個室內劇場,增加演出劇目,同時圍繞世博文化公園規劃建設戶外劇場、特色小劇院、上海文化風俗商業街、藝術培訓等空間。可以說,上海宋城所打造的,不僅僅是一個演藝旅游區,更是一個能夠讓游客駐留更久的文化集群目的地。
其二是演藝內容的變化。以往包括宋城在內的諸多旅游演藝,其內容往往只有一臺異地復制的演出,譬如千古情在杭州是宋城千古情,在麗江則是麗江千古情。1-2個小時左右的表演結束后,觀眾便可各自散場,并無后續故事可回味。上海宋城則以超過10小時的總演出時長,使得這一演藝場域中,可容納進更多創想,真正進階為“百老匯”格局。在上海宋城,除了主秀《上海千古情》外,宋城演藝還繼“千古情”后推出的“顏色”系列演藝作品High秀《顏色》也將在上海首演。此外,麗影秀、帶餐秀、親子秀等多種品類,基本實現不同旅行受眾的全覆蓋,國內外各種劇目和前沿藝術,譬如電音、朋克等,也在演出之列。
其三是票價體系的變化。不同于過去一張門票玩全場,上海宋城在票價上,也貼合“百老匯”概念,根據內容不同,單獨售票,同時也有不同內容組合的票價。因此,上海宋城可憑借多維度的票價體系,以高性價比吸引不同需求的旅行者。
從“一臺劇目、一個公園、一張門票”到“一個集群、一個產業、一個平臺”,宋城的轉型,可被視作國內旅游演藝困境與突圍之路的縮影。
空間秘探曾在《2418家文旅演藝公司被關停,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演出嗎?》中指出,當前國內共有11.4萬家在業存續的與文旅相關的演藝公司,但與此同時,從吊銷注銷量上來看,文旅相關的演藝公司近10年吊銷注銷量也在逐年攀升,2020年達2418家,為歷年最高,同比增長34%。
火熱市場背后,問題早已浮現——缺乏創意的旅游演藝,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質化困境。
一的異地復制缺乏靈魂嫁接。本土成長起來的旅游演藝產品,大多都延續了“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的異地復制模式,通過旅游演藝與當地文化結合改良,迅速占領熱門旅游景區,實現項目擴張。規模化背后,“文化匱乏癥”也開始影響演藝產品。
事實上,并非演藝產品與當地文化結合,便能規避同質化。產品的同質化,一方面來自于其本身模式的同質化。這些旅游演藝劇目,大多形式,就是打造一個恢弘的場景,配上聲光電效果,再加之“人海戰術”的大場面表演——游客在看到表演之前,就已有了預想,更難以有驚喜。另一方面則是激烈且同質的市場競爭。為了盡快實現投資回報,旅游演藝往往會落址于知名景點,因而會出現一個地區出現好幾個旅游演藝產品,譬如光云南的大型本土劇目就已經超過20個。縱使云南的文化特色再鮮明再獨特,但自帶流量,能夠被改編成劇目的終究是少數,旅游演藝之間題材“撞車”有時候也難以規避。
本土不少傳統旅游演藝,大多是文化素材的“縫合者”,而非文化靈魂的“嫁接者”。
二是程式化運作缺乏創意。業內人士指出,國內旅游演藝往往像舞臺化的城市宣傳片,追求宏大敘事和絢爛形式,從舞美、表演到燈光、音響都是程式化運作,缺乏真演真唱的現場感,一臺演出往往要演上三五年。此外,與旅行社的深度捆綁,旅行社的低買高賣賺差價,使得旅游演藝對于普通散客而言,吸引力不足。此前一位杭州本地的出租車司機在接受采訪時就說,如果不是趁著杭州市民開展優惠活動,他是不會去看的,“我自己不會再來了,朋友來杭州的話,我也不太會選擇帶他們來這里。300-478的門票看一場演出,太貴了。”
三是演出結束沒有承接。上海易居研究院的研究員嚴躍進就曾指出,“雖然宋城演藝取得了豐厚利潤,但沒有形成專門的產業鏈,這可能會成為宋城演藝的直接短板。”盡管宋城打造了演藝公園,也有幾家酒店,但終究沒有形成配套。因此,國內旅游演藝的一個問題是,其演出結束之后,觀眾便“各回各家”,演藝目的地往往沒有相應的酒店、餐飲、購物等周邊產業鏈來承接后續的需求。旅行者往往看過一次,就不會再來。久而久之,旅游演藝做的,是“一次性生意”。
而這些問題,最終體現在了經營數字上,全國500個旅游演藝項目盈利的不到10%,連頭部演藝品牌亦不能幸免。
拋開2020年的疫情影響,我們來看看2019年的演藝品牌情況。2019年,宋城演藝兩個杭州、三亞老牌景區營收首次雙雙出現負增長,且宋城四個季度的業績也在接連下滑。同樣是在2019年,坐擁“印象系”“又見系”的觀印象母公司三湘印象被深交所發問詢函,質問觀印象2018年商譽減值11.54億元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潤調節的情形”。
消費者的審美疲勞、團隊旅游客群減少、缺乏上下游產業鏈……吃客群流量的旅游演藝,進入瓶頸期,城市演藝項目在此時,被寄予深切厚望。不過,同樣也有人擔心,在景區玩慣的旅游演藝,是否能同樣玩轉城市演藝?
國內的演藝巨頭,并非沒有在城市打造演藝的先河,《印象西湖》便是經典案例,直接將舞臺搬到了杭州最為繁華與核心的西湖之上。不過,《印象西湖》的打造模式,并沒有脫離傳統的旅游演藝,缺乏借鑒意義。
正如有業內人士指出,旅游演藝與城市演藝所依托環境、客群存在根本不同,能否長期吸引到足夠量的休閑度假人口,是個挑戰。因此,要打造城市演藝,首先要弄清楚其與旅游演藝之間的區別。
旅游演藝由旅行團客群為主,項目也較為成熟穩定,一般表演都是長期不變的。舉個例子,《印象麗江》的演員在表演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們在這里等你,晴天等你、刮風等你、下雨等你”,后來翻看關于這個表演的評論,發現事實也的確如此,早在幾年前,幾乎每日一場的相同表演中,這些旅游演藝的演員們,的確在長久地等待游客。
但城市演藝卻并不是這樣,其是由散客甚至本地游客主導,其內容也在持續豐富更新,以滿足日益挑剔的受眾,譬如話劇、相聲,其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新作品出來,才能獲得堅定的擁躉——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劇迷會一期不落、甚至刷好幾遍賴聲川的話劇,卻連一場千古情都坐不住。
弄清楚了兩者的區別之后,我們需要思考第二個問題:國內是否具備城市演藝滋長的土壤?答案應是,具備但并不肥沃。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們消費能力提升的同時,也更追求精神與人文層面的滿足,在這樣的契機下,城市演藝有了生長的可能。
不過,城市演藝在當下,仍然更多的是“年輕化”、“小眾化”的產品,集中于北上廣深等年輕人眾多的一線城市。以上海為例,城市演藝項目主要集中在戲劇、音樂劇、話劇,價格高,受眾窄。頗受關注的沉浸式演出《不眠之夜》,票價動輒700往上,而如德云社的相聲、開心麻花的話劇、笑果文化的脫口秀等,甚至常常有錢也一座難求。
在城市演藝的消費上,2019年國慶上海共接待游客?1037?萬人次,旅游收入?115?億,演出服務觀眾人次占比僅?3%,票房占收入比更低。對比國外,作為城市演藝的領頭羊紐約百老匯與倫敦西區,上海常住人口是其兩者的三倍,但票房收入則不到其兩者的5分之一。
因此,國內的城市演藝,仍處于超早期階段,對比發展已成熟的百老匯、紅磨坊等,無論是自身經營還是對于城市旅游業的影響,仍有較大差距。
當然,對比起已走過百年歷史的西方經典城市演藝目的地,本土無需粗暴照搬,而是應在汲取先輩的經驗之上,亦不完全摒棄旅游演藝的優勢,打造出具備中國風度的城市演藝。以下4點,值得借鑒。
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走上IP道路,才能實現品牌的輕資產擴張。當下旅游演藝中“千古情系”“印象系”等,便是已有自身IP,成為旅行者需要時的第一選擇。因此,對于城市演藝來說,打造一個經典的品牌IP,盡早占據市場先機及消費者心智,至關重要。以法國巴黎的紅磨坊為例,創立以1889年的紅磨坊酒吧,今日已成為巴黎必看的標志性節目之一。熱辣美女與性感舞蹈,經典康康舞Can-Can Dance,吸引了眾多觀眾,經久不衰。
如今新一代的旅游演藝產品,常常在沉浸式體驗上做足文章,譬如《又見平遙》在90分鐘的演藝時間中,觀眾可以跟隨主角穿行不同形態主題空間,拾取情節碎片,以拼湊其完整的故事。于觀眾而言,自己既是旁觀者,又是親歷者。
從《不眠之夜》在上海駐演三年,平均上座率高達96%、復購率超30%,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旅游演藝還是城市演藝,沉浸式必然是未來的趨勢。宋城上海項目也在沉浸式上下足功夫,沉浸式戲劇、現場裝置、走動式體驗等,無一不足。
正如前文提及,相比起旅游演藝,城市演藝更關注內容與劇本故事,如果在優質內容的迭代上不能保持一定的頻率,則很容易冷場。城市演藝品牌,需要根據時代的需求,推出符合當下消費者喜好的劇目,甚至承載起時代文化培育的責任。
譬如紐約百老匯的崛起,就是基于其從傳統劇院走向商業化道路,改變了過去高雅非商業化的劇目內容,而更多推出故事情節的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劇目,吸引更多受眾。
國內城市演藝,并不需要曲高和寡,而應是面向不同的受眾——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玩法,年長者也有年長者的期待。
宋城上海項目的打造,可視作其依托城市轉型后,又反哺城市的一個案例。浦東新區文體旅游局局長黃瑋說,上海要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浦東世博前灘地區有這樣的空間和潛力成為演藝之都的核心承載區。宋城上海項目,除了助力上海亞洲演藝之都的建設外,還對其前身上鋼三廠進行了改造,將其化身國際化的藝術殿堂,承載一代上海人的上鋼情懷與世博記憶。
城市演藝的集聚化發展,進而促進城市旅游與城市文化,是有先例可循的。
其一具備引人駐留的強影響力。以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為代表的演藝集群,不僅通過演出賺取豐厚的收益,還為當地的餐飲、住宿、交通等行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倫敦劇院協會調查,有2/3的外地游客把來倫敦西區觀看演出作為他們來倫敦旅游的重要原因,有3/4的海外游客將看演出作為來倫敦游覽的重要項目。劇院每年超過千萬的觀眾15%會選擇留宿,70%會在附近就餐,大力支持了周邊5000家酒店和15000家餐館的正常運轉。?
其二是城市文化的“集散地”。倫敦西區擁有整座城市超過40%的劇院,這種密集的劇院群,反而不會因為競爭而導致此消彼長,反倒催生了區域性的城市文化繁榮。
演藝公司從旅游演藝走向城市演藝,這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道路,而是在打造城市演藝與本土消費者追求摸索的過程中,突破旅游演藝的瓶頸。這樣,國內演藝的未來,才不止于“東方百老匯”,而就是“中國的千古情”“中國的印象”。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