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20社,作者丨馬程,編輯丨賈陽
上市前夕,每日優鮮陷入困境。
根據媒體爆出的估值,每日優鮮為30億美元,叮咚買菜也在27億美元左右,相差不大。但從多輪融資體量來看,每日優鮮多輪總融資高達140億元,叮咚只有40億元左右。
也就是說,每日優鮮的先發優勢早已不在,反而因為融資困難,難以擴張,訂單量和用戶活躍度增長率下滑。根據易觀數據,截止2020第四季度,每日優鮮的月活約為700萬,而叮咚買菜也超過600萬,兩者幾乎打平。
每日優鮮、叮咚等生鮮品牌融資輪次 圖源/“某企業信息查詢平臺”
“今年以來,每日優鮮很難融到錢了,現在上市是唯一選擇。”一位投資機構人士對全現在表示,“我們得到消息,估值會大于在30億美元,但很難超過50億美元。”
據上述人士透露,每日優鮮原打算在2019年IPO,但因為疫情延期,當時一度融資困難。
此后,據媒體報道,2020年7月,每日優鮮獲得了“生鮮到家行業最大規模融資”4.5億美元,原投資方騰訊投資等繼續跟進,并在去年12月獲得來自青島國資的橄欖枝。2021年,這一紀錄被叮咚買菜打破,獲得高達7億美元融資。投資方不乏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高榕資本、紅杉中國等知名VC。
進入2021年,即時生鮮領域也是一地雞毛。前置倉模式燒錢嚴重,沒有探索出盈利的方向。
據接近美團人士透露,美團即時生鮮配送所屬的買菜事業部,內部已經相對邊緣化,優先級低于負責社區團購業務的優選事業部。從去年開始,買菜業務已經停止開城,事業部多位高層已經轉崗到美團優選。
對此,美團方面回復,買菜業務依然重要,雖然沒有更多的開城動作,但在商品SKU數和30分鐘送達履約率上,美團買菜依然有不錯的表現與增長。
即使是“不差錢”的叮咚買菜,也面臨著擴張與盈利的雙重問題。
雖然叮咚買菜在2020年底迅速開城擴張,但進入的很多2、3線城市,用戶數量和訂單量情況堪憂。
全現在從接近美團的投資機構人士處了解到,目前,美團買菜在北上廣深四個城市按兵不動,短期內不會再開辟新城市。
此前,據全現在了解,美團買菜還曾在佛山、東莞、武漢等城市開城,但目前已經退出,武漢地區直接交給美團優選接手。
同時,美團買菜在北京等地的地推和前置倉密度擴展,還在繼續,但速度緩慢。不少用戶發現,美團買菜的SKU更是很長時間沒有太大變動。根據2020年美團公布的SKU約為1500,而叮咚買菜早已擴展到超過10000。
“叮咚買菜的品類明顯有增長,除了常見的生鮮菜品,還有半成品加熱的盒飯、甜點等,很符合白領的需求。”一位美團買菜的地推人員表示,“但是美團這邊一直的品類都比較單一,但單價更低,定位在家做菜的用戶。”
據接近美團人士表示,自從社區團購業務開始做大,很多買菜事業部的人員轉崗到了優選事業部。“這也正常,社區團購缺人,活水資源從買菜來出,比到店、到家這些更熟悉業務。”
相比不斷開城、擴SKU的優選事業群,買菜事業群的進度明顯較為緩慢,脈脈上,有新進入的員工希望申請調到美團買菜,因為“不需要天天加班。”
“美團優選最早的后臺架構就是在買菜體系上架構的。但是,兩者在供應鏈、配送等方向上已經無法實現資源共享。美團優選在各地的倉儲、中轉倉都是自己的。” 上述投資機構人士提到。
即時生鮮業務模式重,主要源于兩方面——配送人員和建前置倉的費用。
一旦前置倉密度不夠,配送效率也會受到效率。在北京區域,用戶針對叮咚和美團買菜的投訴大多集中在兩點——美團配送范圍有限,劃分死板,只隔一條街就超出了范圍;叮咚高峰期完全無法保證效率,晚高峰有時2個小時無法送到,遠超出配送時效。
這兩點,社區團購業務都有效規避了。一邊是團長+自提點模式減輕人力,一邊是通過大倉-網格倉-團長鏈條集中配送攤薄運費成本。
“買菜模式太重,美團內部把精力放在打團購這場戰役是很合理的。美團買菜更多是保持在一線城市的競爭力。”百聯咨詢創始人,電商分析師莊帥表示。
不過,僅從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情況來看,社區團購進入后并沒有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比如美團優選,進入北京后遭遇招聘難題和履約難題。運送車輛限行、供應鏈價格高等問題,制約了社區團購進一步發展。
“一線城市布點的人力成本很高,加上商品價格雖然比叮咚、每日優鮮低,但差別不太大, 很難建立用戶習慣。”一位望京地區的美團優選團長認為。
對于即時買菜業務來說,守住一線城市訂單,還是立身之本。
生鮮領域的主要玩家還在向前沖。資歷最老的“獨角獸”——每日優鮮卻有些沖不動了。
每日優鮮一度是資本的寵兒。從2014年成立至今,每日優鮮共獲得10輪融資,總融資數額高達142億元。
起步早,每日優鮮一度做到行業第一。根據每日優鮮內部數據,截止2020年,擁有超過1500個前置倉,SKU超3500個。在這種精選的SKU模式下,前置倉周轉平均周期可達到1.5天,生鮮損耗率不到1%。
但是,每日優鮮卻喪失了兩大機會。第一, 每日優鮮沒有進行前置倉的高密度覆蓋。“每日優鮮盤子鋪得太大,其實每個城市都不算深耕。這才給了叮咚突圍的機會。”上述接近美團人士認為。第二,每日優鮮在生鮮品類的擴張上不夠堅決。
每日優鮮在很長時間內把重點放在水果、零食等品類上。由于生鮮品類中轉周期短,極易虧損。每日優鮮沒有把家庭場景的買菜作為重點,喪失了先發優勢。
經過10輪融資后,2020年7月,每日優鮮CFO王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每日優鮮已于2019年年底實現全面盈利,但一年依然需要超過8億美元的外部輸血來滿足建設前置倉,研發等擴張需求。
這背后,每日優鮮的市場規模正在被侵蝕。在接入餓了么、淘寶買菜渠道之后,據公開消息,每日優鮮又跟京東合作,接入了京東到家的渠道。捕捉更多的流量,是當務之急。
叮咚買菜早期業務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在南下開疆一段時間后,終于在去年疫情期間也進入北京。和每日優鮮相似,叮咚倉庫建立在社區三公里的范圍內,根據數據分析和自身供應鏈資源,選擇適合的商品由從總倉配送至前置倉。
據行業人士分析,叮咚買菜最接近盈利的一次,是在2019年7月左右。
那時,叮咚宣布其345個前置倉的日訂單量,超過40萬單,平均每倉超過1100單,超過其單倉理想狀態。
但是2019年下半年到疫情之前,叮咚買菜已經遇到困難。這與“買菜”的定位本身模式有極大關系。2018年底,梁昌霖曾經在供應商大會上提到,平均客單價在50元左右。到了2020年,這一數值穩定在60-70元。相比之下,盒馬的平均客單價超過100元,是叮咚買菜的近兩倍。
超市配送專家張陳勇曾進行測算,這一客單價意味著叮咚買菜很難盈利還在虧損。因為在大賣場,門店生鮮商品的毛利率一般只有10%。前臺后臺毛利相加,也不過20%。叮咚買菜要盈利,按照叮咚買菜的客單價60元,毛利率達到30%以上才有可能盈利。
這對于叮咚來說并不容易。據叮咚買菜自身披露的數據,目前,叮咚買菜服務范圍已覆蓋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等29個城市,前置倉數量近1000個。梁昌霖曾估算,叮咚買菜的毛利率大約為32%,但隨著擴張,毛利率很難繼續提升。
目前,前置倉的盈利難題,還沒有解決。
根據易觀分析資深分析師趙悅,眾多前置倉的起點,大多是從銷售地的農貿和批發市場開始,很少一部分是從產地開始的,這就決定了置倉貨物的購進成本非常剛性和穩固,因為格局固化。
而新一代的社區團購平臺,多從產地或者一定區域內就近建大倉,再一級級配送到各個城市的網格點,可以從源頭降低成本。
同時,進入到2021年,前置倉早已經不是生鮮O2O的專利。一邊是各大商超、電商開始在社區附近建立前置倉,如永輝生活衛星倉、蘇寧小店、山姆會員店等,這些企業本身擁有供應鏈,前置倉,可以直接與即時配送平臺,如達達集團、閃送等合作,形成生鮮配送一體化。
不同的是,這些企業相比自營的即時電商,成本更加低廉,也不僅依靠前置倉來決定盈利與否。
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做到盈利,叮咚買菜一邊增加前置倉密度,提升單量,一邊為爭奪地盤進入瘋狂開城的節奏,這還包括一些三四線城市。
2020年11月,叮咚一次性宣布在10多家城市開城,總開城數量達到18座。隨之, 2021年3月,叮咚買菜正式入駐天津,這也是每日優鮮的大本營。由于此前叮咚買菜已經在北京、唐山、廊坊提供服務,叮咚買菜官方表示,在環京津都市圈的布局基本成型。
深入拓展的三、四線新城市,訂單必定增加,這為叮咚上市估值增加籌碼。但這也意味著更大規模的虧損。
“叮咚近期進入的城市應該是賠錢在做,入駐時總有著新客和免配送費的補貼,短期內訂單量和月活都上升了,但是入不敷出。”莊帥分析。
據了解,雖然不斷融資,但叮咚買菜2020年年終獎發放沒有達到允諾,大多數15薪員工僅為13薪,引發內部廣泛的不滿。
兜兜轉轉,即使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都能在今年成功IPO,即時生鮮的規模化和盈利的模式仍未解決。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