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光錐智能,作者丨羅寧
從沒有哪一屆車展能像今年上海車展這樣火出圈。
特斯拉與維權車主的爭執差點喧賓奪主,真正讓人意外與驚喜的是車展上那些跨界與創新。華為、大疆等意料之外的玩家參與進來,百度、騰訊也與車廠深度合作,過去傳統車占主導的車展,卻在今年被各種新能源汽車搶占頭條,眾多國內新品牌首次亮相便成為關注焦點。
就像今年車展主題“擁抱變化”說的這樣,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同臺競技,科技公司和汽車公司深度合作,不論國內還是國外,汽車廠商開始集體換擋切換賽道,經歷百年制造業洗禮的傳統汽車品牌,在如今遇到了新的對手,他們在選擇加入的同時,動作卻略顯緩慢。
這不免讓人回想起功能機與智能手機交替時代,以諾基亞和蘋果作為各自陣營代表的交鋒,百年經驗的傳統汽車大廠在新賽道上與初出茅廬的新勢力交手,誰會笑到最后?作為傳統汽車向新能源車過度的關鍵一年,本屆上海車展讓我們看到未來3-5年全球汽車工業的幾大變化趨勢:
1.新能源賽道上,造車新勢力(尤其國內車企)已經抓住機會,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很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2.無論國內國外,新能源相關產業鏈正迅速崛起。產業鏈更加集中的優勢不僅對汽車產業,還會推動包括自動駕駛技術、碳中和等領域。
3.智慧出行大趨勢下,科技公司與車廠的合作正在改變車的性質。但在刷新認知過程中,我們同樣要看到風險與挑戰。
“今年新玩家很多,尤其很多之前沒注意過的國產品牌。”汽車發燒友曉楠告訴商業數據派,作為一個特斯拉和蔚來汽車車主,他對展會上的新能源汽車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吉利的極氪001、蔚來ET7、小鵬P5、北汽的華為HI版極狐阿爾法汽車,上汽與阿里巴巴共同研發的智己L7等,在他看來,這些品牌相比BBA等廠商發布的產品更具吸引力。
事實上,用戶的確在用真金白銀投票。車展第二天,就有用戶群傳出極氪001訂單超7萬的消息,而“代表人民造車”的五菱宏光MINI EV敞篷車一經推出,就立即在社交平臺上引發討論。從去年發布到今年,五菱宏光MINI EV成為國內銷量排行榜的冠軍,270天便達成27萬臺銷量的數據,可以說在用戶最敏感的配置和價格方面,中國車企的產品都超過了海外汽車品牌。
但除了這些“傳統優勢”,國內新勢力帶來最大驚喜還是科技感,也是近幾年中國車企不斷刷新認知的部分。
今年上海車展上,盡管傳統廠商如BBA、大眾等品牌都在展示各自的科技感和未來感。寶馬展示了新一代iDrive系統,奔馳VISION AVTR新能源概念車則突出高級的外觀和內飾,大眾帶來了ID.6量產車,但在和華為、大疆這些公司跨界合作的產品對比時,后者出圈吸引到了更多人。
展會前一天,在汽車領域一向低調的華為終于展示出了自己的最新成果:與北汽新能源聯手打造的華為HI版極狐阿爾法汽車,而宣稱不造車的華為,一出手就成為本次車展上最吸引人的玩家之一。
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是首款搭載華為激光雷達方案的智能電動車,也是全球首款量產三激光雷達駕駛方案的車輛。除了34個傳感器外,阿爾法S華為HI版將搭載3顆96線車規級激光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2個攝像頭,13個超聲波雷達,同時搭載算力可達352Tops的華為芯片,作為智能汽車其硬件基礎上非常扎實。
在試乘環節,這輛搭載華為ADS自動駕駛系統的新能源車全程無手動干預,即便在沒有紅綠燈保護的左轉路口也能自如駕駛(這一點對自動駕駛汽車來說是有難點的),并以不算慢的正常速度在車來人往的上海金橋區街道上行駛36公里,整個環節華為HI版極狐阿爾法汽車已經能夠完成包括變道超車,紅綠燈左轉,緊急情況快速制動等L2級自動駕駛標準動作,整體完成度比較高。
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華為在汽車上的投入之大。按照官方說法,華為有一支5000人規模,年投入10億美元并且每年預算投入增加30%的汽車技術團隊,其目標不僅僅是自動駕駛技術,還包括智能座艙、智能網聯、三電系統、熱管理系統、智能車云等各個方面,華為對汽車領域押注不小,也可以看出其對于這一領域的野心。
不過,投入重金在汽車的各個領域的華為,其目標也不僅僅是北汽極狐這一品牌,另一品牌賽力斯(東風小康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也推出了和華為合作的車型賽力斯SF5,按照華為規劃,這一新款車型五月份就將在華為全國的五千多家門店銷售,成為其智慧出行板塊的重要產品,而不是PPT產品,這表明華為不但已經進入汽車市場,而且行動力十足。
刷新認知的跨界合作并非只有華為,上海車展上大疆車載與上汽通用五菱的合作也吸引了人們的關注。本次車展上帶來的大疆智能駕駛D80/D80+、大疆智能駕駛D130/D130+、大疆智能泊車等駕駛場景下的智能解決方案,則開始成為其進入汽車領域,為傳統車廠加速變道的推進器。
據介紹,大疆車載在雙目立體視覺和激光雷達領域都有技術方案部署,其中雙目立體視覺技術無需提前訓練學習即可準確檢測任意障礙物,在車道線新舊線同時存在及無車道線等狀況下,也能精準融合環境動靜態信息,也成為國內首個使用L2+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通過該A-SPICE CL2審核的一級供應商。
從2016年成立到2018年獲得深圳第一批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牌照,再到2019年12月首座車規級智能制造中心建立,大疆進軍汽車的決心和力度讓很多人驚訝。
百度則在車展期間消息不斷,不僅會在未來五年投資500億元人民幣,通過與吉利合資成立的“集度汽車”造車。其Apollo項目在L4級別自動駕駛上積累的測試里程已經突破1000萬公里,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總經理李震宇還透露,2021 下半年百度 Apollo 自動駕駛將迎來量產高峰,每個月都會有一款新車上市。
無論是華為自動駕駛技術,亦或是大疆、百度等其他跨界合作的科技公司,越來越多科技領域的新力量在加入新能源汽車這一賽道,不但為傳統車企過渡到新賽道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也讓消費者能夠通過更合適的價格體驗到自動駕駛、車內智能、車聯網、IoT生態等變革性的技術,這或許是中國造車新勢力們彎道超車的重要引擎。
關注新技術、新產品的同時,上海車展其實也在為我們展示關于未來出行的種種可能。從某種角度來看,科技在讓出行變得更方便、更讓人輕松的同時,相關的新能源產業鏈以及相關的碳中和領域也在逐漸成長。
Scale Partner勢乘資本《新能源汽車相關行業研究》中提到,與傳統然后車相比,新能源汽車發展歷程并無本質區別,從上游的鋰礦、鈷礦到中游的三電系統、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再到下游整車廠及車后服務部分,新能源賽道的潛在機會不少,而中國在產業鏈上下游均有所布局,和美國以及歐洲相比,中國企業抓住趨勢的腳步更加迅速。
一方面離不開我國對新能源的政策支持,根據工信部和國務院相關政策,自2009年以來,我國在推動新能源領域上不斷投入,并進行了六個階段的部署:
第一階段(09-12):重點發展純電以及插電產業化、掌握動力電池核心技術;
第二階段(12-15):明確純電驅動為主要政策導向,通過補貼以及稅收優惠大面積推廣新能源汽車;
第三階段(15-17):明確補貼門檻以及退坡幅度,開始完善充電基礎體系;
第四階段(17-18)新能源汽車企業積分核算制度完善,明確回收政策。
第五(18-19):取消外資股比政策,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鋪路(特斯拉);產業規劃納入智能網聯、三電系統、車載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開始開展自動駕駛試點落地。
第六階段(20-現在):出臺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目前已有24家企業,61款車型參與;鼓勵新能源商用車發展;將使用乙醇燃料的乘用車納入積分制度。
站在當前來看,從五菱宏光MINI EV到蔚來、理想、小鵬的“電動三傻”,從百度、騰訊到華為、大疆,新勢力不斷涌現并成為市場上備受關注的重要力量,而比亞迪、吉利、北汽、一汽等傳統汽車品牌也通過各自的方式為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做出推動,我們能夠看到的是,新能源的上半場,中國在汽車工業領域的轉型在穩步推動中。
另一邊,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依然在探索智慧出行的邊界。小鵬在本次車展上帶來了自家的智能電動載人飛行器旅航者X1,并宣布將在2021年年底推出,上汽MAXUS推出的 RV90別墅房車則顛覆了傳統房車理念,提供了可伸縮的二層空間,方便用戶在野外郊游時感受大自然。滴滴則發布了全新的自動駕駛硬件平臺“滴滴雙子星”,以海量網約車數據和真實路測數據構建新一代無人駕駛運營所需的硬件平臺。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助理會長柴占祥在本次車展上提到,“節能、智能、網聯、共享等關鍵詞正成為未來的汽車獨特標簽。在變革時期,誰敢與趨勢為伍,誰就有機會率先取得突破,引領未來競爭格局?!倍斣絹碓蕉嘬嚻箜槕厔莅l力智慧出行時,消費者也更加看重汽車之外的生態。
艾瑞咨詢2020年9月對全國各線城市現有新能源車主以及潛在新能源汽車用戶進行調查,提到“在諸多購車原因當中,對于新能源理念的認同成為了超半數用戶的選擇。”Scale Partner勢乘資本則提到,在后補貼時代,汽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技術、車內娛樂系統、更方便的OTA服務等,都將成為人們選購汽車時的重要參考,如同今天人們購買手機時必須要有好用的拍照錄像和流暢的系統一樣,智能汽車時代人們的關注點不僅僅是汽車,而是圍繞汽車的整套生態服務。
盡管汽車廠商們都開始變道加速,但想要在新能源賽道上拿下自己的一席之地依然充滿各種風險與挑戰。特斯拉維權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削減特斯拉積累的產品口碑,而產品質量問題也是造車新勢力最容易被新用戶質疑的方面。此外,還有不少企業打著造車的幌子堂而皇之的瘋狂造勢,卻很讓人懷疑其造車能力,中國造車新勢力們作為當下最熱的風口以及最受消費者關注的行業,能否在熱捧當中保持理性頭腦穩步向前,是車展留下的最重要的挑戰。
歷史上,美國曾經誕生過1500多家車企,到2021年卻只剩下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家,同樣的,經歷過2017-2019新勢力入場的瘋狂后,新能源汽車如今玩家眾多,百度、騰訊、華為等科技巨頭也紛紛深度跨界,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慧出行市場規模為6948億元,但究竟誰能有機會笑到最后,目前還難下定論,唯有順應趨勢者可以不斷向前。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