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鈦媒體特色欄目「快公司」】
2013年10月底,硅谷的一家名為“氣候公司”(Climate Corporation)的創業企業,被世界最大的農業公司孟山都以11億美元的高價收購,這件事引起了佳格天地的創始人張弓的注意。
這讓在NASA工作多年的張弓有了創業的打算,他曾參與美國環境衛星應用平臺的建設,對衛星和氣象數據再熟悉不過。2014年年初,他在美國硅谷創業了,公司名字就叫“佳格天地”。這家大數據應用公司通過衛星和氣象大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可視化系統,為農業、環境等行業的企業提供服務。
緊接著,2015年趕著國家“雙創”的浪潮回國創業,帶著幾個在NASA從事航空航天數據應用研究的科學家,落戶北京海淀區創業大街。他們走過了中國的很多地方,發現相比較于美國將很多相關技術應用到農業實踐中,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很高,中國農業還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開始探索衛星遙感數據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
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佳格天地首席科學家顧竹博士告訴鈦媒體APP,農業本身還是比較復雜的,各個不同的地區,一個縣南北種小麥可能都會有天壤之別,傳統耕種方式靠天吃飯,依賴經驗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而佳格天地依靠遙感衛星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及時了解天氣情況,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根據土壤情況、氣候條件等,規劃種植區域,因地制宜。”他說。
據公開資料顯示,基于作物模型、氣象及遙感數據建模,佳格天地可在2小時內實現省級尺度數億網格的產量預估運算。產量預估能在收獲前1個月完成,準確率可達98%。
除了提高產量、合理安排農事,自然災害也是農業生產中重點關注的對象。當遇到水、旱、鹽堿等災害時,監測受災面積、受災程度,估算受災損失等等也是農業從業者的一大問題,衛星遙感數據可以及時監控受災情況,提供受災信息。
而對于農業信貸來說,如何及時準確的了解受損情況,做出理賠也是一大痛點。據顧竹介紹,以往一個村子招了水,保險公司要做理賠,要了解損失程度,損失面積,但從地面上是沒有辦法獲取這些信息的,可能信貸員去看一遍寫個數,估算一下,但這跟實際結果有偏差,有可能會造稱農戶的一些損失。佳格提供的衛星數據能更明確的看到地面上的損害程度,更準確及時的進行理賠。
立足于農業,佳格天地繼續拓展衛星遙感數據的應用場景,金融是佳格天地拓展的另一重大板塊。據顧博士介紹,這一部分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可見光數據和夜光數據。夜間遙感數據是衛星傳感器對無云條件下陸地和水面可見光源(燈光)進行獲取。相比其他遙感數據,夜光遙感指數更能直接反映人類經濟活動的情況。
“通過對燈光的密集程度、燈光的強弱,判斷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譬如兩個城市鄭州和鄂爾多斯,白天的遙感數據顯示兩個城市均高樓林立,但是透過夜光數據,清楚的展現了兩個城市之間的差別,鄭州的經濟發展水平要高于鄂爾多斯。”他說。
我國的夜光數據從2000年發展起來,經過歷時的比較會發現燈光越來越亮,這與國家的GDP水平呈正相關。疫情之后,通過夜光數據可以反映出整體復工復產的情況,這為國家、金融機構、券商等判斷經濟發展狀況提供了數據依據。如果聚焦在一個工廠的夜光數據,可以判斷工廠的經營水平,如果用夜光數據與財報相結合,通過建模計算可以預估未來公司的經營走勢,從而為銀行、券商等提供逾期、違約等風險警示或者放貸依據。
至于可見光遙感數據是白天衛星畫面提供的數據信息,而這部分的應用就相當普遍。比如當客戶想要評估去產能政策下國內鋼鐵廠整體產能情況時,通過衛星影像,佳格評估每家工廠基礎設施變化情況,結合氣象數據、原材料變化情況評估每家工廠的持續開工率,從而得到鋼鐵廠整體產能情況。
“衛星數據容量非常大,如果沒有AI自動識別處理起來會非常麻煩”,據顧博士介紹,一張北京市衛星圖可能有二三十個G,之前評估北京市有多少棟樓,是用人工數的方式,一人分一塊圖像,用鼠標挨個標注,幾百個人耗時幾天甚至更久才能完成。
近期,佳格天地推出“地芯”AI地物識別算法,使用AI自動識別,準確率更高,速度更快,完全可替代人工,幾分鐘就能統計出北京市全部房屋數量,甚至還可以持續的更新數據。
“自動識別極大的替代人力工作,更廣泛的提供數據。以前100多號人數一周可能做出北京市的統計,現在佳格一天之內可以做完整個東三省的數據。”他說。
除了統計,AI地物識別算法當然還用于識別,之前自然資源部門查違章亂建是通過舉報和人力排查,現在只需要框選范圍,佳格通過衛星數據去做檢測,很快就可以得出結果,還可以每周更新一個結果。此外,不同材質在不同光譜波段上有不同變化。比如說鐵,混凝土在紅外上反射率是不一樣的,基于此,佳格不僅可以識別違建,還可以精準的識別違建房屋的材質等。這樣一來減輕了人力排查的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樣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快的提取大家想要的有用信息,比如北京到底有多少游泳池。
當談及佳格天地的核心競爭力時,顧博士表示,首先,佳格是唯一可以提供持續不間斷遙感數據的公司,能做到7-8天更新一次,這個頻率在業界領先,其次,基于佳格的算法處理能力,把數據放在云端,AI快速識別,自動化的處理和分析,效率是很高的。
“就像保險賠付,出險以后國家是要求10天之內必須賠付的,之前那種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是提供不了這種數據服務的,半年以后給你一個結果,那你就賠都賠完了”,顧博士笑稱。
據市場分析機構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提供的一項數據顯示,疫情前全球航天產業進入大發展階段,其價值約為3600億美元,其中,2274億美元屬于衛星產業。
而商業航天的兩大“重頭戲”:一個是通過衛星提供全球寬帶接口的服務,另一個是利用衛星提供圖像和數據的服務。近年來,瞄準衛星提供的海量數據,Orbital Insight、BlackSky、歐比特、佳格天地等國內外公司紛紛入局,挖掘衛星大數據價值,探索衛星大數據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衛星提供了海量數據的同時,也對數據處理運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谷歌開發的Google Earth Engine平臺是一個專門處理衛星圖像和其他地球觀測數據云端運算平臺,發展的較為成熟,而國內也有阿里達摩院AI EARTH、商湯SenseEarth等平臺,但這兩者更聚焦于遙感數據的分析和應用,也更偏向產業鏈中的應用層。而佳格天地在開發遙感數據創新應用的基礎上,打造獨立數據處理平臺,鏈接中臺與實際應用層。
當被問及衛星遙感技術的未來,顧博士表示,“這是一個航天事業的爆發時期,未來可能時時刻刻都有數據……此外,衛星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監控手段,可以取代很多現有的監控手段,比如一個城市需要很多交通攝像頭,但也許只需要一顆衛星,而這顆衛星還可以提供很多其它的信息”。
據了解,在繼續深耕農業的同時,佳格未來將涉足更多遙感數據的應用場景,比如金融、地產等等。顧博士表示,以金融應用為例,中國的金融正在一個向上發展,可能面臨著跟美國做對抗的階段,美國華爾街的數據收集能力是非常強悍的,不斷從世界各地抓取信息,而國內也越來越關注到這方面的問題。“從我的經驗來看,確實衛星大數據能夠極大的提升我們金融工作的決策效率,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顧博士直言,“衛星數據的監控非常客觀,比如一個港口運行的好不好,他進了多少噸的煤、多少噸的鐵礦,通過衛星數據能夠非常客觀的展示出來。這對金融機構來說,有非常大的價值,而且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
談及衛星行業燒錢的問題,顧博士表示,之前大家普遍認為衛星行業門檻高,特別燒錢,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衛星商業化不斷提高,從提供發射服務,到下游像佳格天地這樣的衛星數據公司做數據分析,再到金融機構為此買單,有人花錢發射衛星,制造火箭……一套閉環形成,衛星就不再燒錢,變成正常的商業行為。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樊明銘,編輯|天鵬)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