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雷科技leitech
4月21日凌晨1點,2021蘋果春季新品發布會如約而至。此次發布會總時長為1小時,蘋果卻不講武德地發布了7款產品和1項訂閱服務,分別為新款iPad Pro 11英寸/12.9英寸、iPhone 12/12 mini的紫色款、AirTag、新款Apple TV 4K、7款配色的新款iMac 24英寸、全新的播客訂閱服務Podcasts。
當然,還包括一些新的配件,只是蘋果在發布會上沒有提而已,例如全新的Apple Watch表帶、AirTag鑰匙扣、iPhone 12系列多彩MagSafe硅膠/皮革保護殼等。
當大家聚焦2021蘋果春季新品時,往往會忽略一些重要的細節。事實上,這些新品背后隱藏著蘋果一個巨大的計劃,那就是產品設計語言的統一化。
講到產品設計語言的統一化,剛好此次春季發布會的新品中,就有著活生生的例子,拿新款iMac 24英寸來講吧,可以說是將蘋果產品設計統一化體現的淋漓盡致。
單從外觀設計來看,新款iMac 24英寸相當于“減肥”成功后的iMac G3(1998年),沒有了碩大的“屁股”,而且在配色方面也是如出一轍,蘋果多少有些致敬當年經典設計的意思。
回顧歷代iMac的產品形態你會發現,從iMac G5開始,也就是2004年開始,之后推出的iMac基本上都是在改變屏幕的比例以及機身的厚度。
2004年~2006年發布的iMac,機身設計與新款iMac 24英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沒有那么薄。而在2006年之后推出的iMac,機身設計從原先的直角切邊改為了圓潤的弧形,并且逐漸輕薄化。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Pro Display XDR顯示器的外觀設計,與新款iMac 24英寸也有相似之處。
不過,新款iMac 24英寸的側面看著更像是iPad Pro+妙控鍵盤。
而新款iMac 24英寸的機身正面,采用了與iPad Pro相同的窄邊框設計,但是保留了舊款iMac的大下巴。
至于新款iMac 24英寸為何沒有將下巴做窄,是因為散熱組件和主板放置在了這塊區域,再加上產品本身內部結構設計就很緊湊,所以只能保留大下巴。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新款iPad Pro,準確來講,這是第五代iPad Pro。蘋果在2015年9月發布了初代iPad Pro,當時的iPad Pro外觀采用了與iPhone 6~iPhone 8相同的圓潤弧形設計,機身底部都有Home按鍵。
后來,從第三代iPad Pro開始,也就是2018年10月,iPad Pro采用了全新的窄邊框設計。這時的iPad Pro,在外觀設計上融入了一些iPhone X~iPhone XS的全面屏設計,而且他們都使用了Face ID。
但是它們之間也有不同點,那就是第三代iPad Pro的邊框是直角切邊設計,而iPhone X到iPhone XS則是圓潤弧形。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代iPad Pro的直角切邊和窄邊框設計,一直沿用到了現在的新款iPad Pro(第五代)。
到了2020年,算是蘋果將不同產品的ID設計統一化的一個關鍵性的節點。就在當時,蘋果發布了iPhone 12系列和iPad Air 4,它們都采用了與iPad Pro相同的直角切邊和窄邊框設計。
這里需要補充個知識點,iPhone 6~iPhone 11,采用的是圓潤弧形設計;而iPad Air從第四代開始,從圓潤弧形、Home鍵以及寬額頭大下巴升級為直角切邊的窄邊框設計。
最后,我們再重新來看2021蘋果春季新品,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沒錯,它們都采用了直角切邊設計,除新款Apple TV 4K外,其他三款產品的屏幕也都是窄邊框設計。
這樣一來,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蘋果正在將不同產品的ID設計進行統一化呢?
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起初蘋果是單一產品的設計統一,后來逐漸轉變為不同產品間的設計統一。當然,蘋果不同產品間的設計統一化,并不代表這是一種“偷懶”的行為,也不是設計師審美掉線,而是貫徹了蘋果公司一直以來簡約、統一的設計理念。即便是產品配色,也只選用了單一的純色,最起碼看起來不會讓你覺得“花里胡哨”的。
外觀設計屬于產品硬件層面的統一化,軟件層面,蘋果其實也在做相同的事情。
蘋果在軟件層面的統一化,可分為不同系統間UI設計和功能的統一化,以及不同系統間的互通。
眾所周知,蘋果旗下共有五大系統:iOS、macOS、watchOS、tvOS、iPadOS。它們的UI都采用了扁平化的設計,不管是圖標還是狀態欄,你都能找到相同的設計元素。
功能方面,五大系統都可以通過家庭App,控制HomeKit認證的智能家居,而且它們都配備了Siri這樣的智能語音助手,通過語音的方式幫助用戶完成部分操作,例如打車、播放音樂等。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里就不再列舉了。
而不同系統間的互通,蘋果從2018年就已經開始做了。
蘋果在WWDC 2018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macOS Mojave系統,將iOS端的新聞、股市、家庭、語音備忘錄這四個程序移植到了桌面端系統,用戶可以通過這幾款應用閱讀新聞、控制智能家居等。
而在WWDC 2019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為macOS Catalina帶來了更多iOS端的應用,包括音樂、播客、屏幕時間、捷徑等,這也就意味著iOS與macOS之間的互通又更近了一步。
WWDC 2020大會,對于蘋果來說,是實現iOS與macOS互通的重要轉折點。
蘋果在此次大會上正式公布了自研ARM芯片,并表示iOS應用可直接在Mac上運行。毫無疑問,這是打通蘋果生態的最后一環,實現了兩個系統的部分互通。
比較有趣的是,2021春季發布會上的新款iPad Pro,同樣搭載了M1芯片,這是否意味著iPadOS與iOS以及macOS之間也能實現互通呢?由于蘋果在此次發布會上并未提及相關內容,所以我們不妨暫時先留個懸念。
種種跡象表明,蘋果最終目的是想要實現軟硬結合的統一化,打造完美的閉環生態。不只是產品的外觀設計,不同的系統間的互通也是整個計劃的重要步驟。不妨想象一下,借助蘋果自研A系列和M系列以及S系列芯片,未來可能還有其他系列芯片,在它們的幫助下,不同的設備可以運行相同的應用,擁有相同的功能。真到那時,性能或許已經不是限制蘋果硬件發展的條件。
而不同產品之間ID設計的統一化,可以讓設備看起來渾然一體,同時體現出了簡約的美感。但是過于追求設計的統一性,可能會讓用戶覺得產品缺乏創新,畢竟產品形態的變化最容易被察覺。
從大的方向來看,蘋果M1芯片的實際表現,證明了ARM架構的芯片并不輸給X86。雖然此前微軟也推出過搭載ARM芯片的產品,成績并不理想,但是蘋果的做法,讓整個PC以及手機行業看到了ARM芯片的潛力。蘋果通過自研ARM芯片,成功打通了移動端與桌面端的隔膜,同時還可以轉譯運行X86的Mac應用。未來,PC市場或許不再是X86的天下,會有更多廠商加入到ARM陣營,進一步搶占PC市場的份額。
不過,ARM市場能否壯大,需要廠商和開發者一起努力,因為如果沒有軟件去適配,ARM芯片性能再強也沒用,最終只會成為“失敗品”。盡管蘋果擁有很強的號召力,但是單靠一家廠商來推動ARM市場的發展,還是稍顯薄弱,畢竟蘋果也有翻車的時候,例如iPad迭代了這么多年,仍有很多軟件沒有完全適配,依舊是iOS應用的放大版。再加上Mac本身在整個PC市場的占比并不高,所以才需要其他廠商共同推進ARM的發展。(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