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丨郭海惟,編輯丨顧彥,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大家好,我是遼寧隊的主帥,主要負責帥。”
一場《吐槽大會》喚醒了許多人沉睡的“足籃記憶”。范志毅、楊鳴沖鋒在前,周琦與郭艾倫各賠笑臉,中國兩大球類運動的不如人意,碰撞在一起演變成了一場全網調侃。
不過近期讓足球迷傷心的事兒,遠遠不是“吐槽”兩句能平復的。
從客負敘利亞,到中乙球隊批量解散,再到冠軍江蘇俱樂部停運。作為國內最早試水市場化改革的體育產業之一,中國職業足球正身陷囹圄。
時間回到2015年7月23日,恒大主場對陣拜仁的友誼賽進入到了點球大戰。中后衛馮瀟霆騙過世界級門神諾伊爾,將球掛向了球門的右上角。最終恒大以5:4險勝德甲豪門,創造了本世紀國內足球俱樂部商業比賽的歷史。
這場險勝拜仁的比賽中,恒大隊中有超過12名國內主力球員出生在1982-1988年。馮瀟霆這一代球員是幸運的,其青訓階段適逢職業化改革春風,被外界稱為“黃金85一代”。馮瀟霆更是與梅西一起,入選2005年世青賽“未來十大球星”。
在運動員的黃金年齡,這批“天之驕子”享受著中國足球歷史以來最瘋狂的資本投入。
揮金如土的中超聯賽,為他們網羅了全球最好的運動員作為隊友。在與他們一同“戰勝”拜仁的隊友名單里,便有巴西主力中場保利尼奧、皇馬單車少年羅比尼奧、韓國天才中后衛金英權等頂尖球員。
這艘數十億人民幣打造的東方“銀河戰艦”,讓中國足球在這個夏天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中國足球也仿佛從2003年后的低迷中蘇醒:廣州隊再奪亞冠冠軍,國足亞洲杯小組賽全勝后惜敗冠軍澳大利亞。
對于這場在家門口的失利,中國球迷罕見地給國足極大的關懷。新浪體育進行的一場亞洲杯萬人賽后調查顯示,超過70%的球迷對國足失利的表現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圖片來源:新浪調查
資深球迷小李回憶道,似乎在那幾次“狂歡”后,此前針對金元足球的許多批評漸漸聽不到了。周圍的球迷都開始慢慢相信,高水平的外援一定可以帶動中國足球整體水平的發展,“至少我們的后衛與門將,會是亞洲頂級的水平”。
也正是從2015年開始,足球的金元戰爭開始了新一輪升級。上港、綠地、蘇寧、華夏幸福等多家資本大鱷陸續入局,聯賽逐漸從廣州隊一枝獨秀,變為多強爭霸。
《東方體育日報》數據顯示,中超市場轉會投入從2014年的7217萬歐元,快速膨脹到2017年的4.03億歐元。德國轉會市場網站(以下簡稱“德轉”)數據顯示,從聯賽凈投入數據來看,中超一度是全球最燒錢的足球聯賽市場。
在各大俱樂部揮舞的支票本下,奧斯卡、胡爾克、特謝拉、奧古斯托等海外超級巨星相繼登陸中超。有球迷笑言,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雖然沒有中國隊,但卻充滿了中超的影子。
瘋狂的國內足球市場在2017年到達了頂點。
標志性的事件,便是德轉身價僅47萬歐元的張呈棟,以2000萬歐元的天價被華夏幸福購得,為中超功勛球員孔卡加盟時的兩倍。而42倍的溢價,也創下了中國足球商業史上的新記錄。
不僅是張呈棟,趙宇豪、王永珀、崔民、金洋洋、張文釗等國足邊緣球員都炒出了1000萬歐元以上的天價。諷刺的是,其中不少人在3年內就離開了頂級聯賽,前往中甲甚至中乙謀生。
天價轉會費用背后,球員薪資自然也水漲船高。據《東方體育日報》報道,2019賽季中超球員的總薪酬高達約48億,球員平均年薪約為1000萬,甚至超過了不少英超球隊的開支。
雖然有英超的投入,賬面收入卻依然是中超的水平。
廣州隊(前恒大淘寶隊)財報顯示,其2019年營收7.8億,虧損規模卻高達19.4億。在營收結構上,球迷商品收入為3672萬、門票收入為5726萬、比賽出場費和獎金8706萬,合計1.8億,僅相當于球隊當家球星保利尼奧11個月的工資;而在5.6億的主要營收來源廣告收入中,球隊則嚴重依賴主要投資方及其供應商的內部造血。
作為中超聯賽中唯一擁有較強球迷基礎的“八冠王”,廣州隊的財報尚且如此,其他球隊收入狀況可見一斑。
畢馬威曾發布過研究報告,認為投資足球俱樂部主要源于4個動機——戰略考慮、經濟收益、社區紐帶和球迷情懷。所謂戰略考慮,即通過投資足球而在足球之外的領域獲取收益。
例如,貝盧斯科尼投資AC米蘭,以此為跳板累計了豐富的政治資源并成為意大利總理;俄羅斯寡頭阿布收購切爾西,成功逃過了國內的政治清洗;紐卡斯爾聯老板阿什利則將球場更名,來推動旗下體育零售品牌Sports Direct的發展。這些都是“戰略足球”的典型。
有足球從業人士向億歐EqualOcean表示,國內頂級聯賽中大部分球隊的投資方也都有相應的“戰略考慮”。
以廣州隊為例。在2010年投資廣州足球后,恒大快速從區域性的地產企業躍升為全國最大的地產企業之一,并利用足球的影響力幫助其多元化業務打出知名度,成為中超聯賽的重要受益者。
“羊毛出自豬身上。”某足球從業人士對億歐EqualOcean表示。“社會關系與政府關系實際上是大部分足球投資商的考量”,這已經是路人皆知的“秘密”。
戰略考量與瘋狂燒錢的背后,金元資本讓潛在的足球產業玩家被邊緣化了。
在海外,許多資本會圍繞俱樂部打造出超級體育集團,通過足球等體育產業獲取巨額利潤。如阿森納母公司克倫克體育娛樂公司、曼城母公司城市足球集團、利物浦母公司芬威集團等,都在全球范圍內坐擁多家跨球類、跨區域的超級俱樂部,并以此形成強大的體育娛樂協同效應。
以曼城為例,其球隊身價高達13億歐元為全球第一,相應的薪資開支達到1.6億歐元,但營收規模也突破了5億歐元,是全球最賺錢的俱樂部之一。如此高額的利潤下,體育資產自然是中東、硅谷等超級富豪爭相投資的標的。
實際上,此類超級體育集團也曾經涉水國內足球市場。如英超謝菲聯、曼城等都投資過中國市場,但謝菲聯隨著球隊降級而宣告解散,四川九牛投資方城市足球集團(曼城母公司)也在近期傳出即將撤資的消息。
海外巨頭尚且無法在國內產業環境中生存,更遑論缺乏體育產業資源與經驗的國內資本。足球職業聯賽依然是資本巨頭的游戲,而這種“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生意模式,正在限制足球娛樂產業的精耕細作。
以俱樂部商品銷售為例,坐擁14億人的大市場,廣州隊一年的商品營收僅為3672萬,為曼聯的4.7%。以至于有不少聲音指責中國球迷過于“摳門”,限制了產業化的發展。
泰達資深球迷宋大槍對此表示相當無奈。他承認,在國內球迷圈中“為信仰充值的人”不多,沒有形成通過周邊購買來支持心愛球隊的球迷文化,但這種現象并不能簡單歸咎于球迷。
在宋大槍看來,國內不乏購買力強的球迷,很多人都有過購買500-2000元黃牛票的經歷。尤其是俄羅斯世界杯帶動下,中俄旅游和消費井噴,更加說明國內消費者是愿意為足球付費的。
但許多中超球隊并不在乎球迷帶來的商業潛力,大部分球隊對于衍生品的開發根本不上心。在櫥窗網店上銷售的周邊商品,既沒有性價比、更難言美觀。小宋直言,如此沒有紀念意義的紀念品,“實在是難以下手”。
對于許多足球俱樂部而言,對球迷商業化部分缺乏重視也實屬無奈。
一方面,投資人的投資規模與商業化潛在收益差距過大,球隊運營者對于“蒼蠅肉”一般的商業化收入缺乏重視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球員工資開支過大導致巨額賬面虧損,也讓球隊有意減少在市場營銷、球迷文化建設、乃至球場投入等方面的成本開支。
對比廣州隊與曼聯的成本可以發現,人員薪資均是占比最大的部分。但廣州隊的薪資占總營業成本比例高達70%,同時是總營收的2.2倍;曼聯的薪資僅占總營業費用的55%,同時是總營收的0.52倍。
對比二者的收入結構可以發現,曼聯的營收結構更加均衡。其廣告贊助收入占總收入的不到三成,商品銷售與聯賽分成都是重要的營收來源,形成了強大的現金流能力。
與龐大商業收入相輔相成的,則是在文化IP上的巨額投入。圍繞足球,曼聯建設了包括曼聯電視臺在內的媒體傳播矩陣、象征曼聯球迷文化的老特拉福德球場,形成一整套本地化和全球性的品牌傳播和球迷文化建設體系,助力曼徹斯特成為全球的足球圣地。
反觀中超聯賽,出于節省成本的考量,不少球隊都放棄了市區的場館,以2020賽季的36支中超+中甲球隊為例,有近半數球隊的主場坐落在遠郊。而大部分球隊并不會建設有針對性的品牌傳播策略、輸出球隊的文化價值,更遑論營造當地社區的足球氛圍。
有足球媒體人士向億歐EqualOcean直言,資本看重的短期效應、投機性,已經蓋過了對足球事業的長期追求。目前,中國職業足球的本質是“偽俱樂部”、“偽聯賽”。
金元足球帶來的曙光是短暫的,2019年后中國足球再度陷入低迷。
世預賽亞洲區40強賽中,一次解圍烏龍讓國足1:2不敵敘利亞,小組賽出線陷入困境。賽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意大利傳奇教練里皮憤而宣布辭任國足主教練。更令球迷感到難過的是,此時國家隊球員平均年齡已高達28歲。
近期也有媒體報道,國足主教練李鐵組建的國家隊最新集訓名單中,球員平均年齡高達29.48歲,無一名U23球員參訓。
那個帶領國足看到曙光的“黃金85”一代,已經不復昔日輝煌。而伴隨著“黃金85”們一同離開的,還有狂熱的足球經濟泡沫。
2020年疫情之下,足球產業在內的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同時,國內金融監管部門加大了對大公司杠桿、地產資金的調控力度,足球背后的資本也面臨寒冬。
不久前,衛冕冠軍江蘇隊(原江蘇蘇寧易購俱樂部)停止運營的爆炸性新聞,一度引發全球足壇的廣泛關注。在最近足協公布的參賽名單中,除了冠軍蘇寧外,還將有3支中甲球隊退出。另據《天津日報》報道,在中乙聯賽中,解散潮已經從去年開始蔓延,累計有近20球隊解散。
在這場載入史冊的足球泡沫破滅中,不少人將矛頭指向了足協近期的“中性名改革”。
即中國足協發布的《關于各級職業聯賽實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的通知》。《通知》中要求,球隊名稱不得含有其他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名稱,不得使用與俱樂部股東或股東關聯方的字號、商號或品牌名稱,也不得使用與上述相似的名稱。
批評者認為,由于國內俱樂部普遍面臨虧損,因此品牌曝光成為其重要的體育產業利益。此次“中性名改革”,變相降低了出資方的品牌潛在收益,成為壓倒俱樂部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過業界對“中性名改革”的殺傷力,普遍抱有謹慎態度。
有產業人士認為,“中性名改革”對倒閉潮的影響并不大,更多是“遞個臺階”。足球泡沫破滅的根本原因,依然是金元狂熱與足球本身的發展邏輯相違背。俱樂部急功近利、不看重長期發展、球員身價虛高,要對球員斷代負一定的責任。
中超聯賽年虧損10億的球隊比比皆是,低級別聯賽球隊虧損規模也在數千萬到數億不等。再加上大環境變化后,政府對足球的態度有了微妙的變化。此時有了這個“中性名改革”,很多投資方就順著臺階下了。
有足球產業觀察人士告訴億歐EqualOcean表示,足球本身具備很強的公共屬性。深度參與足球產業投資的老板都是各地的龍頭企業,其在足球火熱的時候,在足球之外獲取了其同等金錢遠遠無法獲得的利益。
“市場被他們炒上去了,現在足球產業面臨困難了,(投資人)就準備拍拍屁股走人,還順便罵罵你市場環境不好,吃了便宜還不賣乖。”
不過二人在足球產業化問題上有著高度共識,認為足球職業化改革設計從根本上而言是有問題的。
足球聯賽的“公共性”變了味道,變成了某些人的利益工具。那些真正熱愛足球、想要以足球俱樂部產業為生的人,被擠到了游戲的邊緣,許多人被迫轉行或專注于青少年足球興趣學校。
但是要把中國足球建設成西方那樣的產業化程度,在中期來看是難以達成的。
重新強調足球的公共屬性,或許是一條出路。
足協主席陳戌源在面對白巖松的專訪時呼吁,足球的投資人要意識到足球產業有自己的“公益性”,要考慮“社會責任和社會形象”。
著名足球評論員顏強向億歐EqualOcean表示,體育社會的本質依然是大型的綜合公共事務,與教育、傳播、公共健康等公共產業是緊密相連的。而足協進行“中性名改革”所表達的更多是一種原則態度,初衷便是要防止足球的過度商業化,將足球還給社會大眾。
“在過去的職業化發展過程中,對于過度市場化沒有任何預防,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共建,二三十萬就把俱樂部的名稱全部給他們了。”
與此同時,足協也在加快足球體制改革,明確各個主體在足球產業中的位置。
陳戌源表示,今年上半年內將正式推出“職業聯盟”,在職業聯賽層面實現“管辦脫鉤”。
顏強認為,過去足協承擔了很多與其無關的罵名。從職業化聯賽、球場資源建設,到校園足球推廣,再到國家隊表現,跟足球有關的全部“功過”都蓋在了足協頭上。足協本身應該專注于青少年足球與國字號隊伍的建設培養。
“足球本來就是個公共社會事務,需要消耗公共資源去維護。未來政府應該承擔更積極、更引領性的角色。”
如此來看,所謂的足球泡沫破滅并不是一件壞事。
顏強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足球原本的好、原本的美,已經被玷污了”,因此,部分急功近利的投資人出局其實是好事。“當中國足球沒有那么多人去管,那么多人去問,可能反而會更健康地成長。”
“去掉雜質、洗凈鉛華,還它原來的面目,中國足球反而會發展得更好。”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