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氪新消費,作者 | 沐九九,編輯 | 黃曉軍
怪獸充電赴美上市,共享充電頭把交椅的爭奪才剛剛開始。
2016年冬天,突然出現的拉尼娜現象,讓上海的大街異常寒冷。
剛辦完事的蔡光淵,在靜安寺附近裹著大衣找插座。作為前Uber上海總經理兼全國市場總監,他打算叫個Uber舒舒服服回家,但沒想到手機早沒電了。
烈烈寒風中,蔡光淵找了不低于5個商家,都被無情地拒絕了。要不是久光百貨一個美妝臺的小姑娘好心,他不知道還要找多久。
第二年初夏,蔡光淵又來到了那個地方。他找到曾經拒絕他的商家,希望能把自己的充電寶放那兒,留給其他需要幫助的路人。
充電寶上印著一個看不大慣的LOGO——怪獸充電。
4年之后,怪獸充電月活超過2500萬,居于行業第一;合作商戶超過66萬,居于行業第一;交易額占比36.4%,居于行業第一位……
對于共享充電寶行業,大多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成立最早的來電,和王思聰吃翔打賭的街電。而他們全然不知,一頭怪獸正在毫不經意中悄悄長大。
4月1日,怪獸充電登陸納斯達克,股價為8.54美元/ADS,總市值達21.2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0億元)。
共享充電寶第一股就此誕生。
在怪獸充電面世之前,共享充電寶行業早已進入萌芽階段。2013年成立的來電、2015年成立的街電、2016年成立的小電,正在形成“三電鼎立”的態勢。
盡管已成立就獲得了順為、小米、紫米、高瓴等機構的數千萬投資,怪獸充電在市場上的表現也并不那么火熱。
大批用戶開始注意到怪獸充電,是因為怪獸背上有三根線。
當時,整個共享充電寶行業都只有一根線,要么適合蘋果手機用,要么適合安卓手機用,大大降低了充電寶的使用效率。
到后來,華為等國產智能手機還推出Type-C充電接口,配一根線成為用戶找充電寶最大的障礙。
這期間,獲得小米、紫米戰略投資的怪獸充電最先解決這個痛點。與小米、紫米共同設計和研發,怪獸充電推出了支持蘋果、安卓、Type-C三種接口的充電寶。
這個充電寶由小米供應鏈工廠生產,借助小米品控體系的監管,幾乎成為了一個小米生態體系成員。
這種OEM代工模式,其實共享充電寶行業通用的。
著名企業策略家大前研一曾在這方面提到,凡是技術依賴度較低的行業,大可以將生產加工等成本向外轉移,而國內企業將這一理論發展到極致的,就是小米。
小米公司只負責手機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中游生產則交給代工廠。
可惜的是,小米所在的手機行業對技術的依賴性較高,以至于這家公司一直不能冒尖。甚至在面對美國實體清單制裁時,外界都笑話小米唯一能打贏官司皆出于此。
共享充電寶比小米更適合,這個行業技術依賴度并不高,缺的是上游高品質供應鏈。
海爾小焙馬鋼就曾談到,制造業的利潤已經低到我們很難想象的地步。一臺傳統烤箱利潤通常在5%之下,一臺基本只能賺30元。
這其實是電商價格戰的直接結果。產品沒有了議價能力,廠商只能不斷壓成本,烤箱門的玻璃越來越薄,到最后就是大量烤箱爆玻璃。
到最后,互聯網人落地做實業,想找好一點的配件卻很難買到,因為中國市場這個需求。
而跟著小米干,怪獸充電至少解決了這一上游隱憂。
2019年,共享充電寶行業迎來了一個偉大的消息。
陳歐的聚美優品發布財報,旗下并購的街電從上一年5月成為首個實現規模化盈利品牌,并于同年首次實現年度盈利。
這意味著,共享充電寶的商業模式跑通了,能掙到錢。
接下來,這個行業陷入了瘋狂的點位競爭中。蔡光淵就曾表示,這是一個極具網絡效應的生意。只有一個一個商戶去談判,一個門店一個門店落地,有了一定規模后,更好借更好還,網絡效應才會彰顯。
當時,用戶驚異地發現,這個行業不一而同地開啟了漲價模式。果蔬生鮮門店、KTV、酒店等北京市區消費場景下,共享充電寶的使用價格為每小時2-4元,部分點位甚至漲到了8元。
這是共享充電寶巨額的運營成本所決定的。這個行業主要的收入,就是租金,但成本一大把:入場費、傭金、折舊、人工費……漲價卻不賺錢成為常態。
資料顯示,怪獸充電直營模式下會向合作伙伴支付入場費,并按照比例向其支付傭金,這兩筆費用大約占充電寶收入的50%-70%。
在三四線城市的代理商模式下,怪獸充電會按月向其支付傭金,一般占充電寶收入的75%-90%,由代理商再去給商戶分成。
這導致,2019年怪獸單個充電寶利潤僅有36.76元,到2020年就只剩下14.07元了。
當所有人都在笑話完美日記給Kol打工時,怪獸充電們也在跪著給商家打工。
無論Kol還是門店,他們代表著產業鏈環節的渠道。這依舊是一個掌控渠道,就掌控一切的生意時代。
當下商家渠道誰掌控得最多?不是怪獸充電,也是街電來電和小電,而是美團大Boss。
2020年,美團營收超過1000億,活躍商家達到680萬。這個數字,比怪獸充電累計合作商家數量的10倍還多。
而早在2019年8月,美團就重啟了共享充電寶業務,幾個月后開啟“百城大戰”,在全國100多個城市招募人員進行地推。
奧特曼要打怪獸了!當時傳言,只要商家和美團簽約共享充電寶,每人使用一次,美團和大眾點評的真實點擊量就會增加一次,用的越多,餐廳的排名越靠前。
解釋下來就是,用戶使用美團共享充電寶的次數越多,商家的排名就越靠前,且商戶只需提供場所,不用繳納任何押金,就能獲得60%收入分成。
有商家甚至稱,門店從外賣到收銀機端口都是與美團合作的,不敢不用美團充電寶。
面對美團強勢進攻,怪獸充電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從行業整體梯隊來看,美團目前處于第二梯隊,怪獸充電領先;而從設備銷售梯隊來看,怪獸充電與美團調了位置。
一句蔡光淵說過的話應驗,“有了一定規模后,更好借更好還,網絡效應才會彰顯”——不過,是美團充電寶的網絡效應正在浮現。
而今年初,怪獸充電也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投資,成為最大機構投資方。轉而阿里收購的餓了么就宣布將于怪獸合作。
共享充電寶的戰爭,最終又成為了美團和餓了么的較量?
2016年以來,共享充電寶投融資額接近30億,而據艾瑞咨詢推測,這個市場2020年的規模也就90億。
巨頭、VC、創業者多方人馬參與到這個領域,最終只為了90億?這筆錢,阿里少放兩個周末就能掙到。
共享充電寶真正的意義到底在何處?會不會和共享單車一樣,最終走向隕落?
小電創始人唐永波就曾表示,在中國的創業環境里,競爭壁壘有三塊,政策、技術和資金。在共享充電寶上,普通的創業者很難獲得政策上的壁壘,因此只剩下技術和資金。
可惜的是,云充吧CEO丁明磊就直言,這個領域,技術壁壘并不高,即便有也最多領先別人三四個月。
如此一個門檻低已復制的行業,最終的比拼就只剩下資金了。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當年蔡光淵。2016年8月,滴滴出行收購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宣告網約車領域的資本大戰終結。
早從2013年開始,這個行業的燒錢大戰就啟動。18個月內,滴滴和快的一共燒掉了24億元。在2015年前5個月,兩者GMV達到13.55億元,滴滴虧損3億美元,快的虧損2.66億美元,合計每個月燒掉1億多美元。
這個過程中,甚至有阿里高層直接給中信產業基金打電話,希望對方不要投資滴滴。每一個投資人都想砸錢將對手耗死。
最后,滴滴與快的合并對付Uber,直到收購它。
資本永不眠,怪獸充電的上市,不過是共享充電寶行業兼并收購運動的開局。
而最巧即如此,就在怪獸充電上市當日,街電和搜電突然宣布合并。公告稱,雙方合并后,用戶規模將突破3.6億,日訂單峰值將達到300萬單/天,市場份額行業第一。
共享充電頭把交椅的爭奪這才開始,群眾們請找好板凳端好瓜。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