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紫金山科技
有終端業界人士稱,由于華為現在是國內最大的智能手表廠商,未來在這一領域的市場或許有一定的想象空間。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與巨輪堵死蘇伊士運河、共享充電寶再次集體漲價一同登上熱搜的,還有“華為拿下支付牌照”這個似冷實熱的新聞。
“某企業信息查詢平臺”顯示,這筆交易正式完成是在3月25日,華為通過收購訊聯智付100%股權拿到支付牌照,這也是訊聯智付被中興軟件賣出后的第二次易主。
在此新聞下,對國內移動支付牌照情況和華為的動作人們熱議紛紛。
圖說...
業內分析人士對此看得更遠一些,如 Strategy Analytics 研究總監楊光所說,目前的局勢下,華為在消費電子硬件領域的業務多少會受局限,“如果向軟件和服務轉型,支付肯定是個重要的支柱”。
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是2013年6月由中興通訊集團整合、聚集整個集團資源專門成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2014 年獲得“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的支付業務許可。據稱,這也是央行發放的倒數第二批支付業務許可證。
2015年底,訊聯智付推出首個移動支付產品,命名為“中興付”。
當時正是中興手機歷史上的高光時刻:在2015年度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中,中興手機排行第10,占整體出貨量 3.1%(eWiseTech數據);全年全球實際發貨5600萬部,不僅營收破千億,同比增長了 23.76%,利潤也增長了 43.5%。
這也使得中興在推出“中興付”產品時非常看好其支付市場。
在產品介紹中,“中興付”用戶可以在中興手機上下載電子銀行卡、公交卡等用“中興付”代替錢包使用,同時還有繳水電費、餐飲、團購以及理財等功能。
但幾乎僅半年時間后,2016年6月,訊聯智付就被中興軟件以 3.825 億元人民幣出售給證通股份 100%?持股的上海沃芮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證通股份也被稱為“證券版”銀聯,由36家國內主流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等股東組成。
在百分百控股訊聯智付后,證通股份曾在媒體上表示,將積極布局“支付結算、征信認證、財富管理、綜合金融、IT 輸出”五大版塊業務。
但隨后證通股份與移動支付有關的動作,僅出現在有限的幾個新聞中,包括與用友金融在支付、認證、企業財富管理等業務領域開展合作,與云從科技建立金融科技聯合創新實驗室等。
2021年3月25日,訊聯智付第二次被轉手,由證通股份賣給華為,華為也成為這個二易主人的訊聯智付目前唯一大股東。
此時,華為的年手機出貨量已達1.25億,市場占有率高達38.4%(華夏時報數據)。
華為曾經公開表示不會申請支付牌照,且表示“一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邊界意識”。
只是如很多媒體所說,移動支付時代,支付牌照是“香餑餑”,華為也抵不住“真香定律”。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大巨頭又迎來一個新對手。”
這句在銀聯發布云閃付、央行推出數字人民幣等多次金融大事件發生時出現的語句,也毫無例外地出現在華為買下支付牌照這個新聞上。
盡管華為未公開表態其在移動支付上的戰略,但網絡時代使得新聞有據可循,其5年前與銀聯合作推出 Huawei Pay 的歷史也再次受到關注。
基于 NFC,這個在海外主流的移動支付方式以 Apple Pay、Samsung Pay 牽頭,在國內經過了前期的頻率摸索以及后幾年場景摸索,雖未大規模形成市場,但已經越來越普遍地成為新手機的標配。
在內置 NFC的POS機、門禁、公交刷卡機上,手機只需隔空觸碰一下就能完成支付,不用打開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軟件“掃一掃”或者被掃。
尤其在交通領域,截至2020年末,各個品牌手機上的 NFC 支持了很多城市的交通卡,使得公交驗票在刷公交卡、掃二維碼等之外,多了一個“虛擬交通卡”選項。
但在餐飲、娛樂、購物等商圈,這類基于 NFC 的消費很多商家并不支持,除了要更新POS機,還要給收銀員做培訓、也涉及利潤分成等問題。Apple Pay 除了在星巴克等品牌的商家能很好被支持,大部分商圈的消費仍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為主。
曾經負責 NFC 項目在亞太地區市場開發的GSMA亞太區戰略合作總經理賈可曾對媒體解釋過 NFC 囧境的幾方面原因。
一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移動終端掃描支付的方式在國內發展很快,幾乎遠遠領先于國際,實現方式比 NFC 更便捷,這得益于中國整體電子商務發展比較快,掃碼支付從線上到線下的覆蓋相對容易,支付技術門檻低。
二是中國國內移動支付監管相對比較靈活,促使了國內各種支付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國際上很多國家在移動金融上的監管頗為嚴格。
三是掃碼支付技術實現起來容易,商戶接受程度也容易,終端改造成本很低,互聯網企業的地推能力也很高。
四是支付寶等支付方式都是互聯網公司主導發展的,前期工作例如銀行卡綁定等環節都由互聯網企業聯手各方提前做好,本著便利消費者的目的快速推向市場。而NFC是跨界的合作,牽扯多方力量,主導方不明確,推行起來也就積極性弱了很多。
五是盡管2016年起越來越多手機都配備了 NFC 功能,但源于消費者的不了解、需要綁定軟件或者其他操作,商用門檻較高。
有手機業內人士判斷,二維碼只是移動支付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技術的不斷更迭,手機Pay的問題將得到進一步解決,NFC支付、刷臉支付、無感支付等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也有一些消費者在接受紫金山科技采訪時,對自己所用的NFC公交刷卡、便利店消費刷卡(主要是蘋果手機、三星手機用戶)很有好感:“根本無需亮屏甚至掃碼,人流中拿手機一掃檢票機或者結賬時一挨近POS就行了,非常方便。不過因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太流行了,所以很多商家只提供掃碼結賬。”
盡管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2020年移動支付用戶問卷調查報告》清晰地顯示了微信支付(92.7%)和支付寶(91.0%)在無現金消費領域的江湖地位,但試圖從移動支付市場分一杯羹的企業數量驚人。
截至2020年,國內擁有第三方支付 APP 或者品牌的不少于50家,除了阿里、騰訊、網易、蘇寧、京東、百度、新浪、美團、唯品會等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快手收購了持牌支付機構易聯支付,拼多多已間接通過收購方式獲得牌照。字節跳動也于2020年由張一鳴旗下公司通過收購拿下支付牌照。
快手和抖音等短視頻媒體想利用大流量實現商業變現躲不開支付這一關,在沒有自己的支付牌照之前,快手曾在2017至2019年先后向騰訊支付了5900萬元、1.42億元、2.19億元的支付渠道手續費。
業內人猜測,此次華為拿下支付牌照的花費要比2016年訊聯智付第一次易主時的3.8億元高出不少,但從利于業務布局以及長遠投資來看,肯定要好過渠道租賃或者牌照合作模式。
相比幾年前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是頻頻拿下支付牌照的主力,如今OPPO、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也開始陸續布局金融領域。小米除了有第三方支付,還有虛擬銀行、保險經紀、消費金融、網絡小貸等在內的多張金融牌照;vivo和OPPO共同持有一張網絡小貸牌照“隆攜小貸”,貸款產品方面,vivo推出了“借錢”和“維惠貸”,OPPO、一加等手機也上線了獨立APP以及歡太金融提供理財服務。
在“某企業信息查詢平臺”上,經營范圍涉及移動支付的企業更多達5230家。
不過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線上消費金融也受到了更為嚴格的監管,在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小貸參與模式方面,不同類型的科技企業、金融企也面臨重新定位。
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崔凱對紫金山科技稱,華為已有很大的終端保有量和品牌影響力,但拿了牌照也不一定是真的要挑戰微信和支付寶,避免被別人“卡脖子”也是一種商業籌碼。另外,把支付業務想做大目前看還是挺難的,就目前的外部環境,華為也很難在短期看不到盈利的項目上持續燒錢,畢竟支付和使用場景還是有很強關聯性的。
也有終端業界人士稱,由于華為現在是國內最大的智能手表廠商,未來在這一領域的市場或許有一定的想象空間。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