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些公司想用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干掉菜市場時,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卻對菜場小販的經營智慧嘖嘖稱奇。
過去兩年里,徐正經常游走在各地菜市場做實地考察。有次他看著面前的小販手起刀落,遞給了顧客半個雞腿,上前問了句“那剩下的半個雞身子怎么辦”。
小販氣定神閑,“總有人買,真賣不掉就留給兒子熬雞湯唄”。
徐正贊嘆,“所有生產資料可能的損耗,最終都變成了生活資料”。
在社區零售賽道,每日優鮮一直有著先人一步、看明一分的能力。當大多數人還看不明白前置倉時,它選擇all in 到這個新興的零售基礎設施上;當前置倉被一二線行業玩家爭相跟風、成為標配時,它第一個跑通了前置倉模式。
如今,菜場成了每日優鮮面對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場景新探索。
徐正堅信,傳統菜市場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品類齊全,定制服務,能夠滿足下沉市場消費者對生鮮食材的購買需求。而業務下沉的最好方法,不是去當菜市場的對手,而是成為它們的隊友。
最近,每日優鮮在一份內部公告中宣布,公司的愿景已升級為“成為中國最大的社區零售數字化平臺”,它會走一條“(超市+菜場)x云”的路子,從積累數年的前置倉實踐中抽離出數字化運營能力,面向業內海量的商超、菜場、社區小店,輸出“人、店、貨、倉、配”五大維度的全流程智能化解決方案。
戰略擴張乍看突兀,卻又合情合理——成功先例并不罕見:亞馬遜抽離算力孵化出AWS,鏈家基于多年的標準化和數據搜集能力延伸出了貝殼,京東物流開始提供第三方服務等等。
這一次,每日優鮮能夠憑借它的過往經驗,為社區零售提供一個好平臺嗎?
鏈家孵化貝殼之前,在房產經紀行業潛行了十六年;AWS上線,是在亞馬遜與算力、系統較量了十一年之后。
先“獨善其身”,再“達濟行業”,也是徐正的選擇。面對絕非一蹴而就的平臺化路徑,徐正把其拆解為四步:
第一,運營標準化,首先建立行業標準,即Best Practice(最佳實踐);第二,標準數字化,用IT系統連接各個流程和體系,建立立體化管理系統;第三,數字智能化,所有流程被數字化之后,借助沉淀的數據做經營智能決策;第四,智能社會化,進一步賦能生態其他角色。
做自營零售六年,徐正一直特別看重毛利額。不過,他想要的并不是靠提高商品和服務價格得來的利潤,而是在維持商品價格競爭力的前提下,依然健康的經營狀況。
徐正說他并不太關注營業額的增長,理由是在中國做零售,補貼可能帶來一時的銷售額增長,但絕對不可持續。如果不能做到持續的降本提質增效,再高的GMV也是虛假繁榮。
過去兩年,每日優鮮年均復合毛利額增長率約100%。打鐵還需自身硬,在自營業務上的實踐成果,成了每日優鮮做平臺的第一重底氣。
每日優鮮的高管曾多次提及,公司的高效運營源于自身的數字化、智能化。而在國內零售行業,真正做到智能化的玩家并不多見。
徐正曾在多家便利店里觀察到,每天的晚高峰,最暢銷的關東煮,總有一半品類是缺貨的——饑腸轆轆的顧客失望而歸,門店潛在營收也顯著減少。
不止便利店,對于所有零售商來說,缺貨與積壓永遠是一場難兩全的博弈,易損耗的生鮮品類尤其如此。
但每日優鮮解決了這一難題,它把晚高峰的商品缺貨率控制在百分比的個位數,損耗率也維持在2%左右。
為了達到這種效率,每日優鮮從2016年起每年在技術上投入數億元,已經搭建了一個超500人的技術團隊,有了三四年數據和算法的積累和迭代。現在,它已經對生鮮選品、訂貨、質檢、運輸、庫存、配送、營銷等全環節300多個模塊,做出了A1-A5的智能化分級,供需匹配、配貨管理、周轉管理的系統決策率均在90%以上。
如今,每日優鮮來到了數字化路徑的第四步—— “智能社會化”。
徐正打了個比方,如果把數字化比作零售行業的“自動駕駛系統”,過去的零售運營服務商提供的是Level 2級別的產品,系統只做輔助,更多靠人動手,每日優鮮的數字化智能系統則相當于Level 5,系統可以接手絕大多數的經營決策。
由此,這套系統可以拿來即用,助力超市和菜場優化全流程的經營決策。作為對比,以往的數字化平臺,其能力要么局限于某一個或幾個環節,無法構建閉環,要么淺嘗輒止,只能實現線下與線上的連接。
每日優鮮做平臺的另一重想象空間在于,它還可以與騰訊智慧零售打配合。
作為騰訊在社區零售領域的多輪投資對象,每日優鮮曾在2019年與騰訊戰略合作,啟動“智慧營銷”、“智慧物流”、“智慧供應鏈”三位一體的智慧零售計劃,那也是每日優鮮“平臺化”戰略出爐的起點。
騰訊在做產業互聯網過程中對客戶私域流量的充分尊重,也與每日優鮮的平臺化路徑頗為契合。每日優鮮CFO王珺便提及,未來商家可以在微信公海里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我們是去中后臺,不會去觸碰商家的用戶,用戶還是掌握在商家自己手里”。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每日優鮮輸出的深度數字化能力,可以搭配上騰訊在零售界的產業互聯網生態,那就像是一匹良駒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跑道。
賦能與自營并舉,并非徐正的貿然而為。
“每日優鮮的改造邏輯就是,當行業結構分散,應該選擇賦能;當行業結構高集中度,應該成為一個玩家。”
目前,包括了超市、菜場、小店在內的社區零售,總體體量大概在12萬億左右,規模巨大。
同時,社區零售也存在著明顯的區域特征,從千萬級人口的超級城市,到百萬級人口的中小城市,再到上萬個縣鄉鎮,不同市場需要不同業態來適配。
社區零售的另一特點則是零散經營、業態多元,個體經濟、連鎖經營、數字化新物種“三棲疊加”。
為了描繪市場的分散性,徐正列舉了一個衡量行業集中度的指標——“CR100”。
許多成熟行業的統計口徑是CR5——前五大企業市場份額占比八成以上,是行業集中度高的標準。但中國百強商超連鎖業績之和,也僅能占據商超4萬億市場的20%,而菜市場、小店的CR100占比更低。
碎片化之下,社區零售的絕大多數長尾玩家,既沒有能力和人力、也沒有預算自主實現數字化。
原因在于,自主數字化投入不菲,試錯風險也很高,堪稱一場深入“無人區”的冒險。“這么大的技術投入能力和意愿不是誰都具備的。如果你沒有運營實踐,甚至產品沒有在運營體系中沉淀多年,不可能打磨出一個好產品”,徐正說道。
就連步步高董事長王填也曾在2019年感嘆其艱險,“我們在黑暗的隧道里已經走了一年多,但還沒有出來,剛看到隧道口的那一點亮光”。
但深度數字化對整個零售行業來說,已經是大勢中的大勢。對未來的任何一個行業而言,數字化都會是除了水電煤網外的第五種新基建。
“過去的時代因為是流量革命,本質上應該抓住品牌,而在個產業互聯網或者智能互聯網時代,本質上應該抓住的是數據和算法。”王珺斷言。
綜上,每日優鮮選擇了將自己在數字化上的核心能力輸出,一端有能力,一端有需求,才能一拍即合。
與來勢洶洶,想要顛覆傳統菜場、干掉小商販的互聯網巨頭不同,每日優鮮秉持“與人為善”的理念,選擇了向中長尾玩家“雪中送炭”。
對于商超,王珺初步界定了每日優鮮數字化平臺服務的目標群體,“基本上一年營收在2000萬以上的超市,都可以充分配置我們這套解決方案。中國前50-100的城市都可以推這個產品,未來還能更下沉。”
對于進軍菜市場,徐正表示過去大家對菜場的關心太少了,“菜場可以變得更好,中國的社區需要一個這樣有溫度、有煙火氣的業態”。
具體而言,每日優鮮會把菜市場業態從過去的Fresh Market,迭代為一個聚集食品、餐飲、教育、服務、健康的Fresh Mall,并用前文所述的數字化能力賦能商販。
根據公開報道,每日優鮮的數字化菜場已經開始大張旗鼓地推進,并在江蘇、安徽、山東等地落地。
每日優鮮決定做數字化平臺,是不是意味著未來會戰略性放棄前置倉?
王珺斷然否定了這種疑問。“我們還要堅決地投入。只不過因前置倉已經可以自己掙現金流了,所以我們有了更多資源來做新的事。前置倉只是每日優鮮的第一步。當做前置倉不擔心活下來以后,你還是要想怎么樣解決行業終極問題。”
在核心城市,每日優鮮依然會憑借前置倉業務沖鋒陷陣。王珺打了個比方,“前置倉是我們的原型機,我們這一套數字化系統完全脫胎于它,它仍然會繼續提供數據,幫助這個系統優化。”
看上去,每日優鮮是玩了一次邊界突破,從生鮮零售,延伸到社區零售,又從垂直自營業務,延伸到對行業的數字化平臺化輸出。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張磊在《價值》中對零售行業發展史的一段解讀。
20世紀30年代,家用電冰箱開始在美國普及,這讓美國零售業的銷售品類從肥皂這樣的長保品,延伸到了生鮮食品這樣的短保品,而食品品類的規模,顯然比其他商品大了很多倍。電冰箱因此和連鎖超市、鐵路一起,成為了推動零售行業在20世紀蓬勃發展的供給側關鍵因子。
過去6年,每日優鮮首創的前置倉模式,幾乎是為社區零售再造了一個“云冰箱”,拉近了生鮮商品和消費者的物理距離,也引發了一股社區零售線上化的浪潮。
如今,產業互聯網在各個行業都已是大勢所趨,被視為提升供給側效率最有力的武器。那每日優鮮要擼起袖子干的深度數字化,會是下一個撬動社區零售大行業的因子嗎?
這或許不僅是每日優鮮對自己的一次邊界拓展,也是它對整個行業的一次邊界拓展。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