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王新喜
日前,HomePod傳出停產,據外媒TechCrunch報道,Apple表示,他們將專注于HomePod mini,上市四年的HomePod即將停產,余下存貨會透過官網、實體商店和特約經銷商出售,售完即止。同時會將資源集中到HomePod mini上。
也就是說,HomePod停產,但蘋果還將繼續生產并專注于去年推出的HomePod mini。
從2018年2月9日正式上市,到2021年3月13日宣布停車,HomePod是蘋果旗下少有的短生命周期產品。
對于蘋果這樣的追逐精品、對利潤與市場要求很高的公司而言,一款硬件產品的停產,無非是產品沒達成預期,賣不動。
市場數據印證了這點。
3月4日,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了智能音箱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20 年全球智能音箱銷量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2020 年Q4全球智能音箱銷量突破 1.5 億部。
在2020年第四季度,亞馬遜以28.3%的市場份額引領智能音箱市場,Google以22.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其后分別是百度(11.3%)、阿里巴巴(10.8%)、蘋果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7.8%。
蘋果的這個市場份額的取得還有賴于蘋果在去年11月份推出了售價為 99 美元的 HomePod mini,銷量增長了74%。
因為按照2019年第三季度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統計的報告,當時的HomePod被歸到Other陣營。
可以知道,因為HomePod mini救場,2020年Q4,蘋果智能音箱開始有了新的起色。
回到2017年,HomePod被蘋果寄予了厚望。從產品本身來講,HomePod一面世,音質得到不少認可,但被人的詬病的缺點也不少。
從產品本身來看,HomePod主打高品質音質與硬件,但定價太高,2799元的首發價放在當時可以買5個以上的普通智能音箱,即便后續便宜了500元,售價2299的HomePod仍然很沒有競爭力。
國內小愛同學,天貓精靈這些智能音箱產品當時定價在200元~600元之間,音樂品類的傳統音箱例如JBL等品牌也推出了自己的藍牙音箱,售價不到1千,亞馬遜的智能音箱Echo售價99.99美(約664元),Google Home定價129美元(約840元)。對于想嘗鮮的消費者而言,有更多性價比的選擇。
從硬件配置來看,它可以稱的上是智能音箱領域的最高水準的產品之一——內置了A8芯片,擁有聲學實時建模功能,配備了6個麥克風組成的環形陣列等,能實現對環境的自適應能功能,使得其音質方面的水準極高。
盡管HomePod在音質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它與傳統的音箱產品在做同樣的事情,而蘋果的封閉生態又對智能音箱施加巨大限制,是這款產品失敗的重要因素。
與亞馬遜的開放平臺思路相反,蘋果HomePod奉行封閉式生態,只能連接iOS設備,這對于非iOS用戶而言,無法連接藍牙、不能外接設備,僅支持Airplay2協議,內容太少,大量iOS應用對該產品也沒有足夠的優化與更新。
封閉生態的限制,讓其無法與亞馬遜Echo開放生態的體驗相媲美。即HomePod智能音箱只能圍繞著蘋果生態互聯互通,甚至在蘋果生態內的智能化連接也并不完善,比如用戶不能通過HomePod控制iPhone撥打電話;HomePod連接上iCloud和Apple ID后,也無法支持第三方音樂App。而如果你沒有蘋果設備,該音箱甚至無法激活,只能是個擺設。
關于這點,其實早在2018年,蘋果分析師香農克.羅斯說的就很清楚,消費者認為HomePod的很多功能都可以由Echo和Google Home來實現——回答問題、預訂披薩等等。而事實上,HomePod主要局限于播放Apple Music中的音樂,控制數量有限的蘋果優化智能家居設備,以及通過iPhone發送信息。
這段話如果深入解讀其實就是說,在智能化層面,與Echo和Google Home的開放生態相比,封閉生態下的HomePod更接近一個傳統音箱。
正如筆者早在2018年在文章指出:HomePod賣不動,本質是HomePod開歷史的倒車,被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降維打擊了。
因為在封閉生態的主導下,蘋果也試圖像手機一樣掌控硬件與軟件提供更好的體驗,但對于智能音箱這個產品而言,天然更需要開放,去連接萬物。
而iOS封閉生態嚴格地限制住了HomePod能夠聯動控制的家居產品,束縛住了產品場景與功能擴展與應用。而封閉生態并非在任何產品中都適用,尤其是物聯網領域。蘋果對此并沒有清醒的認知。
此外,包括被消費者廣被詬病的延遲問題、對wifi要求高、連接困難、內容少等產品局限與短板也勸退不少消費者。因此,智能音響作為物聯網時代人機交互的新方式,蘋果HomePod的產品方向顯然無法讓多數用戶買賬。
作為對比,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最大的亮點是將智能語音交互技術植入到傳統音箱中,并可以加以開放型控制家中諸多智能設備,賦予了音箱人工智能的屬性。
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的核心是在基于聲控軟件Alexa構建了一個基于語音產品的開放平臺,早在2017年,全球電子消費展(CES)展會主辦方消費技術協會(CTA)首席經濟學家 Shawn DuBravac 就表示:“配備了亞馬遜的 Alexa 語音助手的產品.......現在大約有 1500 種。”
而如今,亞馬遜官方數據顯示,內置Alexa的設備用了四年時間達成1億臺普及度。它主打的遠距離語音操控,在預定快餐、購物、叫車服務、鬧鐘與定時,天氣預報、交通狀況查詢等控制智能家居設備層面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從本質上看,亞馬遜Alexa已經成為聯網設備的領先語音技術,并形成了語音交互的開放生態布局,對HomePod這種偏傳統、主打音質的音箱實現了降維攻擊。?
在一個被亞馬遜Echo近乎壟斷的市場,蘋果并未賦予智能音箱以顛覆式的體驗來超越,反而回到傳統意義上的音箱市場,以音質優良為賣點,幾乎所有的零部件都在圍繞音質功能的提升。
但這樣一來,蘋果削弱了它的科技屬性,而強化了它的消費品屬性,但在一個代表AI語音未來的賽道,蘋果的做法沒有體現出前瞻性的萬物互聯的思考,而是封閉化的剝奪了用戶的開放性選擇,落入了賣硬件單品的思維局限。
據Canalys預測,今年智能音箱市場將增長21%,出貨量達到1.63億。HomePod停產,但蘋果還將繼續生產并專注于去年推出的HomePod mini。早在2020年12月1日HomePod mini國行版在中國市場開啟預售,售價為749元。相對于定價2000元以上的HomePod來說,HomePod mini明顯走的是性價比路線。
這意味著蘋果終于認清了智能音箱主打音質且賣高價的路子行不通。有人就問了,為何蘋果不直接將HomePod降價?而為何非要另開一條產品線?
事實上,這主要是源于蘋果一開始就沒有控制好硬件成本,對HomePod的定位過高,硬件堆料十足,偏高的硬件成本擠壓了利潤空間。蘋果在iPhone等產品上,BOM成本一般只占定價的36%~40%,但是HomePod的BOM成本卻占據了60%以上,已經極大超出了蘋果對產品成本定價標準線。
產品價格要下調,也只能微調,無法做到大幅下調。這意味著HomePod產品已經沒有騰挪的空間了,被放棄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對于HomePod而言,它過去的定價讓其處于尷尬的境地:
相對亞馬遜Echo,蘋果智能化層面、開放生態與連接性上局限明顯;相對國內小米百度等職能音箱,蘋果定價太高,相對主打高水準音質的傳統高端音響,HomePod還沒有做到音樂發燒友普遍認可的高度,對音質有專業追求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雅馬哈、索尼、惠威等傳統高端專業音箱,HomePod因此而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雞肋狀態。
蘋果終于認清,市面上大多數用戶其實選購智能音箱最看重的并不是音質,而是在于看是否有更為有趣、人性化的智能體驗,是否能更方便的與家里的智能設備互聯互通。
事實上,早在亞馬遜Echo風靡市場的時候,蘋果應該就意識到亞馬遜智能音箱的火爆,關鍵在于突破了傳統智能音箱對音質追求的局限,讓用戶體驗到人機語音交互的樂趣與體驗的快樂。
蘋果做HomePod卻在主打音質這個傳統音箱設備廠商所一直在做的事情,在智能化體驗上沒有做出高度。有業內人士指出,與亞馬遜Alexa與谷歌智能音箱能訂餐能叫車相比,HomePod在基本的對答如流上都沒有做到。
蘋果當前或已經意識到自身在落入傳統音箱戰場的思維局限。更具性價比優勢的HomePod mini當然在價格上更有優勢,也開始犧牲了音質的體驗,mini的音質顯然無法與標準的HomePod相提并論,但是如何做到更智能,提升語音交互的體驗以及突破封閉生態的局限,依然是蘋果需要去突破與思考的。
HomePod mini是否有機會幫助蘋果與谷歌與亞馬遜在智能音箱市場爭雄,可能要看蘋果在智能音箱這個相對特殊的物聯網市場領域,開放的決心有多大,如果繼續抱持著原有的封閉生態的路子,可能依然難有大的作為。
【鈦媒體作者介紹: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