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就“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衛健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介紹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7700余家二級以上醫院建立起了預約診療制度,提供線上服務,全國建成互聯網醫院已經超過了1100家。
毛群安表示,“互聯網+醫療健康”在很多醫療機構逐步從“可選項”變成了“必選項”,從“錦上添花”變成了“雪中送炭”,互聯網醫療成為了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全面推進,慢病管理作為其中的一個垂直板塊,再次受到關注。在新冠疫情爆發階段,互聯網醫療就通過線上交流問診,以及在線處方和一站式藥品配送等服務,為慢病患者提供了醫療保障。
而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互聯網慢病管理有助于減緩病程,預防并發癥,降低患者致死率與致殘率,甚至可以達到不影響患者生活的效果。疫情得到控制后,互聯網慢病管理并未就此止步,政策也釋放出了利好。
2020年末,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印發的《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提到,推動線下服務消費加速“觸網”,充分釋放線上經濟潛力,要完善“互聯網+”醫保支付政策;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將慢病互聯網復診費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根據咨詢公司灼識咨詢發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行業的市場規模為694億元人民幣,潛在規模達到3000億元。目前中國的慢病人群達數千萬甚至億級別,其中高血壓、心臟病、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腎病、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等病種最具代表性。
面對不同的慢病病種,要通過互聯網醫療模式進行慢病管理,各自特點是什么?回溯根本,區別于傳統的慢病管理模式,互聯網慢病管理的明顯優勢有哪些?當然,互聯網慢病管理的大規模推行不能一蹴而就,目前還面臨著哪些障礙?
3月24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醫聯協辦的“e路有你,聯抗慢病”2021首屆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啟動會在北京召開。“2021年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聚焦互聯網慢病管理,將在腫瘤、感染(肝病)、內分泌、呼吸四個學科同時開展。會上,中國醫師協會腫瘤、感染、內分泌和呼吸四個學科醫師分會的臨床專家和代表就此展開討論。
醫聯副總裁劉春梅則從企業角度參與圓桌討論環節。醫聯專注于慢病的院外管理,目前覆蓋了包括腫瘤、感染、呼吸、內分泌在內的十五個科室、三十余個病種。針對這些病種制定了規范的線上管理流程,圍繞患者,通過提供治療建議、治療效果評價、電子處方、用藥指導心理輔導、生活方式干預等一系列的慢病管理服務,讓患者的病情在院外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以下是圓桌環節討論內容,經鈦媒體編輯整理: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會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腫瘤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慢病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它的診斷治療及治療后的隨訪和康復有著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點,包括早期病人手術以后長期的復查、隨診、術后康復,以及中晚期病人的放療、化療。
晚期病人化療持續時間比較長,這些年又涌現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給病人帶來臨床獲益的同時也延長了治療時間,病人對長期隨診甚至整個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需求會增多。另外,隨著這些年腫瘤病人治療效果不斷改善,患者生存時間越來越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更高,是我們醫生必須關心和面對的問題。
不僅是在院治療階段,大量的院外時間,特別是病人回到自己駐地以后一些隨診的安排、治療安排、藥物相關毒副反應管控等等,都需要有快捷、順暢的通道給病人提供幫助,以管控這些治療給病人帶來的毒副反應。
這些年互聯網發展非常迅速,我想未來借助互聯網醫療,能縮短整個醫療服務之間的地域距離,讓醫療服務趨于同質化,給病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分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互聯網+醫療目前發展突飛猛進,尤其新冠疫情以后,大家進一步意識到互聯網醫療在醫療中重要的補充作用。慢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特點是發病率高、群體大、需要長期監測隨訪、需要調整方案等,醫療需求非常巨大,而互聯網特點是快捷方便,在互聯網+醫療層面,慢病管理是最主要的方式,也是目前最可行的。
慢病包括腫瘤、各種慢性肝炎,需要長期隨訪,病人反復到醫院就診、調整治療方案,如果把互聯網醫療融進去,大大節省病人就診時間,也提高了醫療機構的診療效率,減輕了醫院壓力。當然互聯網醫療還有很多需要規范的地方,包括流程化、付費機制等有待提升,好在包括醫保支付、藥品報銷問題等可能相應政策出臺、推進。
我們國家是肝炎大國,慢乙肝現在降到9.6%,乙肝需要長期抗病毒治療,所以病人需要長期的監測隨訪并進行調整,這樣的患者通過互聯網來進行慢病管理,是非常可行的,我相信通過這樣模式,使這部分人群充分受益。我們國家的十大致死疾病中,肝病排在第七位,大部分是慢乙肝導致,把慢乙肝管理好、早期發現腫瘤、監測腫瘤等等,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綜合來看,互聯網醫療線上診療模式,會使更多病人受益,減少醫療成本的支出,也降低醫保的成本,減輕大院的壓力。互聯網再推進一定是對疑難雜癥的突破,當然還有包括技術、管控、質量等很多問題,我相信通過國家大力扶持和支持,通過醫務人員參與和各個公司的優化,互聯網+醫療會越來越好。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病學總干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張俊清:對于糖尿病慢病管理,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醫療行為的改善,就是對疾病的治療,這解決的事疾病的病理生理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慢病是長期、持續的疾病,在這種疾病管理過程當中,患者應該是管理主體,所以單純對疾病病理生理治療不夠,更重要的是對患者健康行為干預、指導,能夠讓患者給予他健康教育支持,來主動參與疾病管理。
互聯網醫療恰恰從這兩個方面能夠解決我們對慢病管理一些需求,從醫療層面上,通過互聯網醫療能夠解決患者反復就醫、多次復診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區域化診療模式,包括會診,使專家醫療水平能夠覆蓋延伸到基層醫院,提高醫療效率的同時也能夠提高整體醫療水平,能夠在醫療層面上更好地做到同質化服務。
對患者來說,在健康行為改善過程當中,需要對患者建立從院內到院外、再到家庭這樣全病程持續性的管理,通過互聯網醫療能夠對患者在院外的健康行為進行規范、指導和干預、改善,這樣就能延長患者自我健康行為改善的時間。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總干事、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可三部主任代華平:以慢阻肺為主的慢性呼吸疾病,與心腦血管、腫瘤、代謝疾病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四大慢病,單純從慢阻肺來講,40歲以上人群占了13.7%,我們國家有將近1億人口,比糖尿病還高。
目前大家對慢阻肺的認識還非常落后,對患者人群來說,這些病都需要長期規范化管理,很多患者在癥狀減輕后就中斷了治療,這可能使疾病發展后期增加住院的次數,增加死亡風險和醫療負擔,通過“互聯網+”可以幫助患者很好管理,另外做預防,不發病,或者發病能提前診療,不要往后期發展。互聯網醫療能幫助患者進行管理,總體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也是在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醫聯副總裁劉春梅:醫聯互聯網醫院從2018年開始將重點放在了長期慢病管理,也就是患者院外長期隨訪工作,我們對20多個病種有深入的研究,也協同很多專家一起做規范化,進行互聯網的長期隨訪管理,迭代SOP。
對于患者院外長期隨訪、綜合服務我們結合互聯網技術,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也做了一些總結。
對患者提供綜合服務上,患者離開醫院以后,我們意義在于為患者與他的主治醫生建立連接的橋梁,法規規定首診在線下,那么首診之后,醫生把他需要長期管理的患者帶到平臺上來,對他進行長期的隨訪、管理,在這個過程中醫聯平臺給醫生配備云診室、專業的醫助與健管師,有效提高醫生職業效率。
另外慢病患者不用每次跑到醫院問一些問題,我們有復診提醒,常見問題有專業的健管師協助醫生回,真正遇到醫療問題的時候,才會請患者的主治醫生進行解答和處理,在這一塊有效提高了醫生效率,也節省了患者就醫跑到醫院的時間。
同時發揮互聯網信息化優勢,我們連接了相關智能設備,自監控過程中出現問題能及時報警、及時解決,避免惡性事件發生。另外醫聯有云藥房,常用的慢病用藥有充足的SKU,患者在平臺跟醫生進行復診交流之后,就可以開處方,由云藥房配送到家,是整體閉環。
石遠凱:互聯網給醫療行業和患者帶來了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但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不斷摸索、不斷完善,互聯網醫療也一定是這樣的過程。
隨著國家對互聯網醫療越來越重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我想政策法規也會越來越完善,也會吸收已有的寶貴經驗,對發現的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辦法,互聯網醫療會隨著國家整個健康中國建設事業不斷推進。
王貴強:互聯網+醫療優勢大家非常清楚,實際操作層面確實還有很多問題,目前我們知道,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知識背景完全不對等,所以患者進行線上診療的時候,容易出現很多潛在的偏差,效率有限。五年前我們提到線上會診模式,對疑難疾病,讓當地醫生和上級醫生互動,這是最關鍵的,不這么做,互聯網醫療很難真正得到突破。一方面專家時間有限,要跟病人長時間溝通不現實,第二病人可能交代不清晰。
我們最早提出來把遠程會診放到手機上,實際解決這個問題,當地有一個醫生,他有疑難問題,看了這個病人,請上級醫生會診,像大查房一樣,他把病例匯報以后我快速給一個判斷,幾分鐘就可以搞定,后邊所有事情是基層醫生做,效率非常高。通過上下互動,一方面解決病人問題,真正解決疑難病例,另一方面也是對基層醫生的培訓。
現在提出強基層、醫療質量均等化,通過互聯網醫療可以快速提升基層醫生診療水平,但慢病管理配套政策非常重要,病人付費意愿也需要培養,尤其檢查等這部分醫保不覆蓋,可能會影響病人的意愿,包括診療費、會診費都需要政策出臺,還有監管,線下醫院有醫務處等一系列部門管理,線上醫療誰來管?這是很大的問題,這次“兩會”期間也提出來,互聯網+醫療這一塊質量管理問題、監控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一套系統可能使互聯網醫療質量、可持續性受到影響。
張俊清:在疫情背景下,互聯網醫療發展非常迅速,這基于現在科技地不斷發展,有很多可穿戴設備,這些設備能夠在院外搜集到患者相關醫療信息,能夠為互聯網醫療提供一些比較可信的或者客觀的數據,在醫療當中利用好這些數據,就能幫助病人進行很好的分析。
現在互聯網醫療可能更大的機遇就是慢病管理,長病程、高發的特點,恰好很好地發揮了互聯網醫療的優勢,也就是能夠主動對患者進行隨訪、預約、提醒,這是計劃性隨訪,而不是過去依賴就診,而且很多時候該就診沒有就診,也會延緩治療,造成不良的結局,這也是互聯網醫療可能能夠改善的一個方面,是發展前提。
關于互聯網目前挑戰,我最大感受在互聯網醫療和互聯網健康咨詢方面,需要有一個區分,或者有一些國家的政策來界定醫療和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的不同。真正在醫療層次上,我們需要有更安全、更好的監管,這種監管應該做到和線下醫療相似。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在慢病管理當中,需要動員全社會的資源,從媒體健康教育、企業投入,動用全社會的力量才是做好慢病管理以及互聯網醫療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
代華平:互聯網+慢病管理實際上還是一個線下醫院的補充,它不能夠代替線下醫院,這必須非常清楚,不僅大家要清楚,病人也要清楚,病人恨不得在線上都解決,很多時候是做不到。如果一個病人前期通過我診治,我知道他的情況,再對他進行健康管理,就知道怎么管理他,如果我從來沒有見到他,雖然也是咳嗽、氣短,就不好管理。
還有一個是技術方面,尤其像呼吸類疾病診斷,我們看一個病人要靠影像、有的時候要有病理,遠程會達不到線下條件,就存在很大的醫療風險,我看不好怎么判斷清楚,實際對病人來說不是很負責任。
互聯網醫療作為新興形式,過程中怎么規范流程、怎么收費等,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摸索和完善,互聯網醫療能做的那些要發揮到最好,不能做的也不要都包攬。
劉春梅:醫聯是專注于慢病患者院外隨訪管理,分工是很明確的,患者首診在院內,然后進行該有的體格檢查,可能還有相應的手術治療等等,跟大夫有面對面溝通,隨后他來到平臺,我心里才踏實,才能給予他精準的指導,這個對于患者安全性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從咨詢角度來講,在醫聯平臺上醫生進行互聯網多點執業,有國家規定提供相關資質才能完成多點執業備案,才能開線上處方。我們也有問診咨詢、視頻問診這樣的咨詢服務,通過區域化醫生集團,平臺能聯動上級醫院和下級醫院,實現患者的轉診。
醫生在醫聯平臺對出院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管理,醫助會提供幫助,平臺系統也會幫助醫生進行患者基本數據的收集,同時我們也在做互聯網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云檢驗、云影像服務功能,可以讓醫生直接看到電子影像文件。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丨楊亞茹,編輯丨孫騁)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