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資本星球,作者丨凱南
日前,京東公布了2020年全年及第四財季的財報。
2020年京東全年凈收入為7458.02億元人民幣,歸母凈利潤494.05億元人民幣;2020Q4,京東總營收達2243.28億元,同比增長31.4%,較上季度的29.2%有所上升,規模化屬性進一步凸顯。
數據華麗但讓人懵,所以京東的這份成績單到底怎么樣?作為一家電商巨頭,京東目前還面臨哪些瓶頸?本文將從“用戶、收入、利潤”三大指標切入,帶你了解京東財報背后的故事。
就用戶規模來說,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低于阿里和拼多多,這也意味著京東有著相對更大的用戶增長空間。
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購買用戶數達到4.719億,全年凈增近1.1億活躍用戶。
如此“巨量”的增長中超過80%的來自于下沉市場。
從2014年到2017年,京東的年活躍用戶數從不到5000萬大幅增長至2.925億,用戶規模迅速擴張。但京東年活躍用戶在2018Q3和2018Q4增長停滯,并面臨著用戶流失的風險。在2019年5月10日,京東與騰訊重新簽署協議,自5月27日起騰訊將繼續為京東開放微信一級、二級入口三年,提供流量支持。2019年10月31日,京東旗下社交電商平臺“京喜”正式接入微信一級入口。
一波操作下來,京東自2019Q2起逐漸恢復用戶增長,2019Q4京東年活躍用戶達到3.62億,到2020年底到達4.719億。
不過,雖然數據可喜,但京東在下沉市場的開拓并不是很輕松。
過去的2020年,京東對京喜事業群做了微調,并加入到社區團購大戰中。京東集團CFO許冉表示“公司在四季度升級京喜為事業群,增強各事業群的協同效應。我們在社區團購和線上生鮮業務方面看到結構性增長機會,包括巨大的市場規模和高度碎片化的供應鏈,通過技術和經營模式創新,我們相信在運營效率方面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眾所周知,社區團購賽道內巨頭云集,除了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企業,還有美團、滴滴等小巨頭。雖然中信證券預計,2021年社區團購的市場空間能達到約1.2-1.5萬億元,并且,接下來的五年時間還有4-5倍的增長空間。但增長空間越大,意味著各家的競爭也就越激烈。
下沉市場本就是拼多多的發家基本盤,阿里也想通過下沉市場突破用戶增長的天花板。在兩大對手的夾擊下,京東搶占下沉市場,勢必要付出“代價”。
反映在財報數據中,這個“代價”表現為獲客成本的增加和客單價的下滑。2020年內,京東營銷費用增速連續上升,營銷推廣力度一直在加大,2020Q4京東的獲客成本同比增長15%,為2020年的首次增速正增長。但2020年的客單價,同比2019年下降3.9%。
2015-2020年,京東的營業收入持續攀升,分別實現1810億元、2583億元、3623億元、4620億元、5769億元和745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3%。
拆分來看,京東的收入包括商品收入和服務收入。2018-2020年,京東的商品收入分別為4161億元、5107億元、651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5.41%、22.73%、27.65%;同期,服務收入分別為459億元、662億元、939億元,收入增速大幅提升,分別為50.49%、44.23%、41.84%。
根據財報,京東2020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43.3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商品收入達1922億元,同比增長28.4%,占總營收的85.7%;服務收入321億元,同比增長53.2%,占總營收的14.3%。
京東本質上是一家零售商,但為了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場想象空間,需要逐漸向平臺業務轉型。所以雖然京東的服務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仍然較小,但是已經從2016年的8.6%提升到了2020年的12.6%,非常值得高興。
當然,有喜就會有憂,就像每個硬幣都有兩個面一樣。發布財報后,3月11日港股收盤時京東報收360.8港元,但3月15日收盤價只有318.4港元短短數天跌幅達到11.7%。若是從今年2月18日京東股價最高點422.80港元算起,不到一個月股價砍掉了近四分之一,市值也從1.31萬億港元跌到9902億,市值縮水3198億港元。
連續五年營收大漲,換任何一家公司都值得舉杯相慶。
但2020年以來,京東的收入結構卻在發生著一些明顯的變化。
就2020Q4的收入結構來說,日用百貨產品對營收的貢獻比,提升到34%;服務收入貢獻也有一定的提高,達到14.3%,創歷史新高。與之相對的是,3C電子產品的收入比重降到了51.6%,是2018Q1以來12個季度的最低值。
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數碼、3C產品的毛利率更高,京東3C電子產品的收入占比下降后,也可能會對公司未來的凈利率產生影響。
在京東最新公布的財報中,Q4凈利潤494.05億,同比大漲305%,但其中約258億元來自京東健康上市帶來的投資性收益,余下的236.05億才是經營活動帶來的利潤。需要注意的是投資性收益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本輪業績數據大漲或許只是個意外之喜。
而且,為了在下沉市場獲得更多用戶,京東不可避免地陷入與其他品牌的“苦戰”。
為了在下沉市場獲得更多關注和訂單,京東不得不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即通過“補貼”換取增量。但這將導致公司的成本上漲和毛利率下滑,數據顯示京東2020年Q4的銷售毛利率為13.88%,相比Q3下降1.5個百分點,京東方面表示,主要是平臺業務的毛利率有所下滑。
其次,被京東視為第二增長點的社區團購業務也需要大量投入,包括采購、倉儲、物流等的投入導致Q4的履約費用率同比提升0.2個百分點至6.6%,進一步擠壓了京東的利潤空間。
長期來看,京東更看重的是業績成長性,這可能也是導致公司盈利能力在2020年Q3和Q4連續兩個季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值得祝賀的是,京東旗下子公司京東健康、達達集團相繼IPO,京東物流也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劉強東和他的京東集團似乎迎來了資本市場的收獲季。
誠如上文所言,投資性收益具有不可持續性。但是多家子公司先后上市或將成為京東提升估值的最好機會。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