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政策支持和線上經濟的紅利,在線教育自 2019 年起獲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一些亂象也浮出水面,監管部門也正在行動。
“下藥” 須 “對癥”,動點科技將細數和剖析近些年在線教育行業的積弊,期待監管體系不斷健全,行業自律意識不斷提高,讓在線教育真正回歸 “教育” 的本質。
在國內,在線教育一直是監管鼓勵發展的方向。
2019 年 8 月,國務院常委會決定,推進 “互聯網+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專網。
2019 年 9 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在線教育是教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擴大優質在線教育資源供給、構建扶持在線教育發展的政策體系、形成多元的在線教育管理服務格局。
2020 年 7 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等十三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允許購買并適當使用符合條件的社會化、市場化優秀在線課程資源,探索納入部分教育階段的日常教學體系,并在部分學校先行先試;鼓勵加大投入和教師培訓力度,試點開展基于線上智能環境的課堂教學、深化普及 “三個課堂” 應用等;完善在線教育知識產權保護、內容監管、市場準入等制度規范,形成高質量線上教育資源供給。
此外,新冠疫情也再度催熱了原本就高歌猛進的在線教育行業,提高了線上教育的滲透率。據艾媒咨詢統計核算,2020 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 2573 億元,2016 年以來的年復合增長率為 34.5%。
數據顯示,至 2020 年,在線教育注冊企業數已增加至 70 萬家。2020 年 1 月至 7 月期間,共有 2.5 萬家在線教育企業注冊成立,平均每天新增 120 家。
2020 年,在線教育行業共發生 110 起融資,融資額超 540 億元,是過去 4 年的融資總和,機構資金大量涌入了數理思維、英語、編程等細分賽道。
備案制下,在線教育的參與者素質良莠不齊,而針對在線教育的監管卻未形成一致的方向和力度。缺乏規范的眾多在線教育平臺野蠻生長,致使虛假宣傳、霸王條款、退費難、誘導貸款等問題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
據統計,退款問題在有關在線教育的投訴中最為普遍和嚴重。近八成的在線教育投訴者都表示遭遇了這一難題,主要表現為:退款慢、退款難、退款要扣 25% 的違約金。伴隨著退款難題出現的,是眾多教育機構資金鏈斷裂和倒閉關門。據第三方不完全統計,2020 年共計 98 家教育培訓機構停運或失聯。
其次便是培訓貸陷阱。
2020 年 7 月,有家長投訴稱在線上培訓機構學霸君報名了 2.74 萬元英語、數學一對一課程,報名時被引導辦理了信用卡分期付款,之后要求退款無果且繼續被催收電話騷擾。
其實,在線教育引入貸款的原因與暴雷的長租公寓十分類似,都是將風險轉嫁給第三方:大幅擴張的在線教育平臺現金流十分緊張,用戶辦理貸款后,平臺可以一次性從銀行獲得全部費用,而借貸者卻需每月向銀行還款。即使用戶后期向平臺提出退款,銀行也將一直從用戶銀行卡中扣取還款費用。
如同商家的 “最終解釋權” 一樣,霸王條款幾乎貫穿了每一個在線教育維權案例的始終,成為平臺的一塊免死金牌。相對于弱勢群體的消費者而言,深諳市場規則的平臺方是合同的制定者,自然更懂得如何擬出一份對自己更有利的協議。而退款期限、扣費規則等與消費者利害相關的信息則被銷售人員的高超話術一筆帶過。
此外,部分在線教育平臺還涉嫌以低價促銷、夸大師資、虛假承諾對消費者進行宣傳誤導。去年被央視 315 晚會點名的 “嗨學網” 為吸引學員報班,聲稱 “每天 30 分鐘就可挑戰 20 萬年薪”。更為常見的是販賣焦慮誘導用戶購買名不符實的高價課程,付款后不斷更換教師降低服務標準,等用戶回過神想退費時再以課程過期、違約金等理由拒絕退款。更有甚者,從一開始就把教育培訓當成炮制騙局的幌子,教師只賣課不上課,在提前收取了大量培訓費用后就溜之大吉。
當問題上升到詐騙,消費者們除了網絡維權就只能訴諸法律了。但通常大多數案件在警方立案過后也就再無回音,退款更是遙遙無期。
在線教育企業的經營風險和司法風險已不容忽視。企查查數據顯示,2018 年~2020 年,全國教育類企業累計產生 12.34 萬次經營異常,16.1 萬次行政處罰,7532 次嚴重違法;同期,教育企業參與訴訟的裁判文書有 39.57 萬份,累計產生 2.86 萬次被執行人信息,1.69 萬次失信信息。
今年以來,在線教育行業出現的種種問題已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對于行業的批評建議見諸報端,已有部分地區啟動了整頓措施。
1 月 18 日,中紀委官網發文直指風口浪尖上的在線教育亂象與監管問題。文章指出,在資本的推動下,線上教育培訓規模迅速做大,但同時也將在線教育行業推向了企業競爭加劇、獲客成本高企、行業內耗嚴重的困境。文章稱,在線教育監管面臨培訓內容核查難、培訓預收費監管難等現實問題。
2 月初,北京市教委對備案在線教育機構下發通知,要求其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要求,對從事學科知識培訓的人員的資格進行排查,下架所有無教師資質人員的在售課程,限期 10 日內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北京市教委將會同網信、市場監管部門依法依規暫停或下架不符合規范要求的線上培訓。
3 月,北京多個區線下培訓機構停課整頓,目前尚未恢復正常教學。網傳的一份《關于繼續做好我區中小學學科類培訓機構、外語語言能力培訓機構及與中高考高度相關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停止線下培訓和集體活動的通知》顯示,“上述三類培訓機構繼續停止線下培訓和集體活動,具體復課時間另行通知”。
短期來看,線下渠道被堵很可能使相關需求方轉移到線上,但隨著流量而來的必定還會有監管。在線素質教育研究院黃小丫認為,北京嚴查教培市場預示著教育行業將迎來地震級監管,現有市場格局可能重新洗牌,兩極分化將加劇。
在線教育這一把虛火委實燒得太旺,眾多平臺只求速度不求質量,研發投入與營銷成本不成正比,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課程內容和教學水平卻無從保證。
針對當前校外培訓機構爆雷、卷錢跑路等現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認為,應當盡快建立預付式在線教育資金監管機制,建立一個既能讓在線教育行業有較為流暢的資金流,又能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金融監管機制。“從北京、安徽等一些地方的實踐來看,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并不會影響在線教育的發展,同時又能保護消費者的消費權益。”
最初,國家支持倡導在線教育,是為了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教育體系,建設 “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的學習型社會。正如《人民日報》所評論的,在線教育的本質是 “教育”,而非 “在線” 的形式、“資本” 的收益。只有認清了這一點,才能促使這一行業回歸教育發展的正軌和初心,以更多資源投入到教學研發上,用硬實力換得好口碑、贏得大市場。
2022-04-08 動點科技發布了 《區塊鏈安全公司 CertiK 完成 8800 萬美元 B3 輪融資,估值達 20 億美元》的文章
2022-04-08 動點科技發布了 《理想汽車回應裁員傳聞:不實消息》的文章
2022-03-25 動點科技發布了 《蘋果將 47 億美元綠色債券用于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文章
2022-03-25 動點科技發布了 《技術引領未來,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展示電動汽車概念》的文章
2021-12-23 動點科技發布了 《高田生物完成過億元 B 輪融,晨壹投資領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