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全國經濟發展大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環境聯保共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市場統一開放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面向“十四五”,長三角地區如何共同育先機、開新局?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一次指出,要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扎實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長三角”連續三年被“點名”,可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中國經濟建設中充當著極為關鍵的角色。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長三角一體化將如何“出圈”成為了兩會期間來自滬蘇浙皖代表委員討論的熱門話題。
“有界”變“無界”
長三角鐵路建設“高歌猛進”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交通必先行。“十三五”時期,長三角區域的交通脈絡不斷被“打通”,軌道上的長三角正在加快成型。滬蘇浙皖四地交通部門先后簽訂《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長三角地區省際交通互聯互通建設合作協議》;長三角地區累計開通省際毗鄰公交線路61條;商合杭高鐵合湖段、滬蘇通鐵路、衢寧鐵路、連鎮高鐵淮丹段、合安高鐵、鹽通高鐵等6條新線相繼開通運營……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數據顯示,長三角鐵路建設投資規模預計在750億元以上,保持高位水平,計劃開通新線里程833公里。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鐵路辦事處主任吳向東表示,要緊抓機遇,通過公交化高鐵,推動長三角主要城市更高頻次更高密度地聯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充分挖掘既有路網的潛力,利用空閑鐵路開行市域市郊列車,把設區市的中心城區與邊遠區縣通過軌道交通聯系起來。
《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中提到,到2025年,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運輸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之間享受1—1.5小時客運服務,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內享受1小時公交化通勤客運服務。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提到江蘇省2025年在提升交通運輸能力的相關規劃,計劃到2025年,江蘇將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實現長三角核心城市間1小時通達、2小時暢行江蘇、南京及蘇錫常都市圈1小時通勤。
“共識”到“共贏”
長三角科創能力儲備加持
2020年底,科技部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規劃》提出了兩個發展目標:到2025年,長三角地區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可見,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及創新性發展,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2021年的滬蘇浙皖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到了一個詞語——“科技自立自強”,從三省一市的政府的層面來講,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表示,創新科技集群作為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既是國家競爭力的區域性根基,又是國家創新系統的驅動力構成,他建議國家支持和推動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科技集群”建設,以高質量完成全球領先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戰略目標,提升我國整體國際科技創新競爭力水平。
他特別提到,希望設立國家層面主抓的“長三角科技集群”建設領導機構,統籌協調、推進相關事務,或建立由相關部委及長三角各省(直轄市)參與共建的“長三角科技集群”協調機制,協同推進“長三角科技集群”建設。
有了統籌協調的機構,對于科技創新來說僅僅是個開端,要想吹響科技自立自強的號角,首先要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在此問題上,滬蘇浙皖有不同的分工和優勢。一直以來,三省一市將“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充分利用優勢,由“各自為戰”轉為“抱團發展”,科創產業成績斐然。
盡管如此,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依然認為,從創新基礎設施來看,長三角雖然匯聚了全國1/3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但是共建共享共用程度不夠。從創新資源來看,當前科技創新已演變為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服務鏈相融合的鏈式創新,而目前“四鏈”融合度還不夠高,特別是創新鏈與產業鏈缺乏深度融合。
在創新資源共享貫通方面,他建議在新一輪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中,繼續將資源向長三角地區傾斜,并完善建設階段配套投入分擔機制、重大科研平臺協調保障機制;重點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與科技中介中心等,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育才”到“育英”
長三角人才引進“火力全開”
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各地求賢若渴,希望通過各項政策將行業人才聚集起來,為科技創新帶來“新機”。從2021年滬蘇浙皖的政府工作報告上來看,四地在人才戰略上可謂是“火力全開”。但多位代表和委員紛紛表示,長三角地區人才流通還不夠通暢,需要打破邊界,協同發展。
熊思東代表提到,人才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內部無序競爭。他建議,設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基金”,用于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發展有關項目研究、落實相關計劃及人才互聘互訪等;統一區域社會保障政策覆蓋的人員范圍規定,解決科技創新人才跨區域流動時異地就醫、異地社保問題,實現區內人才“無門檻”流動。
賀云翱代表也表示,要推動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資源整合聯動,打破高校、科技研發機構等單位的邊界,改革科技成果考核機制,以科技創新聯合攻關項目為龍頭,推動各共建單位實驗室的互用、科技人才的互動、創新智慧的交流開放,建立科技攻關項目體系。
長三角一體化的加速奔跑離不開人才,更離不開教育,高等教育協同發展自然也備受關注。
長三角地區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多所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表示,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他認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應該是高等教育相對均衡的協調發展。要解決長三角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補齊均衡發展的短板,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傾斜支持和區域高等教育戰線的協同。
交通、科技、人才,這些僅僅是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冰山一角,但確是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希望長三角地區可以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揚各自所長,在各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順利“出圈”!
“產業”到“產業鏈”
有舍有得,產業鏈布局“再優化”
在上海造一輛汽車,到哪里可以將零部件采購齊全?答案是“無錫”。“如果無錫還采購不到,以無錫為幾何中心,兩小時車程范圍內準能采購齊全。”全國政協委員、民盟無錫市委主委、無錫市副市長高亞光認為,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不同環節,長三角三省一市加速建立互補分工的關系。上海到江浙皖開辟“產業飛地”,江浙皖到上海設立“科創飛地”,已是尋常之舉。
打破地理約束、優化產業布局,以更高水平的產業一體化支撐高質量一體化,要靠政府“有形之手”的引領。高亞光認為,一體化不是一樣化,更不是哪個產業熱門各地就“一窩蜂”去發展哪個產業。“作為分管工業、科技的副市長,我這幾年開展招商工作更多是‘選商’,是基于無錫現有產業和未來擬發展產業充分分析后的選擇。”高亞光舉例說,具備所有零部件配套卻沒有發展備受追捧的整車制造,正是無錫的“有意之舉”。“上海已經有整車制造,無錫如果也發展,勢必造成土地等資源的低效利用,形成不必要競爭。在‘大上海’龍頭的帶領下,大家需要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為導向,有舍有得,方能實現優勢互補,抱團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說,長三角區域在聚焦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上展開合作,但在協同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區域內深層次的聯動發展和利益共享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區域內產業同質、分工不足、層次較低,很多集群還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協作機制和方案。”
施衛東認為,產業協同,首先應在“共享”上下足功夫。比如,要逐步實現區域數據共享共用,打造共享數據庫;要加快重大科研平臺、儀器設備等科研資源的共建共享,提升創新成果的集中度、顯示度。產業要素的順暢流通,還離不開統一標準。建議在長三角區域內統一服務標準、內容和平臺,促進服務機構互認,建立一體化服務協同機制。
?
以上信息由經濟帶網—長江經濟帶(http://www.iic21.com/21cjjj/)小編整理,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立即前往了解。
?
2021-04-30 經濟帶網發布了 《政策支持民宿經濟發展 專家給出四方面建議》的文章
2021-04-30 經濟帶網發布了 《多部門正密集謀劃 布局一批未來產業》的文章
2021-04-30 經濟帶網發布了 《鋼鐵行業再迎重磅政策 5月1日起146類產品取消出口退稅》的文章
2021-04-29 經濟帶網發布了 《農業農村部發布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 未來十五年路線圖定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