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熱點:優衣庫試衣間又出“騷操作”,成年人試穿童裝,并上傳照片以秀身材。此舉引發一片熱議,網友關注點多在那些成年試衣者身上,事主卻躲過一波指責成了“局外人”。
疑點:雖然優衣庫秉承慣例否認了“自我營銷”,也并沒有就試穿事件發表嚴肅禁止的規定,但這一波熱度背后,卻足見優衣庫借勢營銷的功底。
但借勢營銷,玩
開方:1、有效的營銷提倡的是通過品牌的公關化、內容的事件化,更有效地傳達給消費者品牌的價值。2、借勢營銷后,“得了便宜后”,不再過度消費,是明智之舉。3、品牌事件發生后,不要著急去“捂住”事件,可以在有效評估的基礎上,讓事件充分發酵。4、強烈的反差;沖突感;刺激大眾眼球,是成功營銷的三要素。5、道德和法律底線,是最后的紅線。
文:中外管理 朱冬?
責任編輯:任慧媛
優衣庫又爆出了“試衣門”事件,只是這次不那么“過火”了。
上海、成都等地大量成年女性,尤其不乏穿搭博主,在優衣庫門店試穿童裝,并將自己的試穿照片發布在網上,以期追求“白幼瘦”的所謂美感。
事件曝光后,優衣庫再一次“無辜躺槍”。
為什么說“又”爆出試衣門?因為2015年優衣庫曾經歷過試衣間內男女顧客流出不雅視頻的事件,當時引發了不小的輿論和討論。近日的這條熱點,又是和試衣間有關,只是輿論環境,換成了全民都在瘋狂追求“少女感”和“白幼瘦”的話語環境。
和之前的試衣門事件一樣,“無辜”的優衣庫作為“局外人”,始終不溫不火地站在了輿論喧囂的旁邊,靜觀事態發展。目前為止,優衣庫并沒有發出禁止成年人試穿童裝的規定,也僅僅只在個別門店有“勸說”顧客不要試穿童裝的引導。
大眾輿論的批判點則聚焦在了“畸形審美”上,而且輿論導向呈現一邊倒的趨勢。
至此,在整個事件中,植入大眾腦海中的關鍵詞,只剩下:優衣庫、童裝、畸形BM風(短小上衣)。優衣庫足足賺取了一波眼球,獲取了全民的關注度。
正所謂:事不過三。從2015年的不雅視頻試衣門,到2019年優衣庫一款街頭藝術家kaws聯名款T恤被消費者排隊瘋搶,不惜大打出手的事件,再到今天的成人試穿童裝的事件,堆疊在一起看:
同是快消品牌的H&M、ZARA更是童裝被成人試穿的重災區,為何唯獨優衣庫率先上了“熱搜”?
面對熱點事件,優衣庫屢屢回應“與我無關”,冷靜
很多人懷疑“無辜躺槍”背后,其實是優衣庫為童裝市場布局玩的一出“好戲”?
如是這般,那么諸多企業的品牌部,真的該學學優衣庫的營銷套路了。
1、借勢沾光,“躺贏”一波熱度
“不排除有這個可能!”
中外管理聯系了三位采訪對象,都不約而同地表示,這次的事件很可能是又一次的蓄意為之。畢竟在借勢營銷上,優衣庫也是公關老手。
中外管理編輯聯系了優衣庫一位在職的資深店長,據他介紹,“其實成年女生在門店試穿兒童童裝這種事,并不是很多。那些身材嬌小的成年女性消費者,有時會選購一些大碼童裝,這也并不稀奇,但網上傳的那種專門為了炫身材而去試穿童裝,只試不買的消費者,并沒有很多。”
據了解,成年人試穿童裝的邪風,已經刮了兩年,也并非只在優衣庫。同樣是成人試穿童裝重災區的Zara,卻并未借此渲染,為何優衣庫能成功搶到一波熱搜?
仔細翻看年初的新聞,優衣庫所屬的日本迅銷集團正在開拓童裝市場。優衣庫將于3月份在2021年春夏商品中推出與知名品牌聯合開發的商品。此外,優衣庫姊妹品牌GU在今年2月涉足嬰兒服裝的消息也早已披露,而中國童裝市場,優衣庫并不占優勢……
細思極恐。
“品牌營銷有兩個重要的特征,一是顯現性,一是關聯性。這次的試衣事件不僅匹配了當下全民追求少女風的消費心理,又植入了優衣庫的童裝概念,關聯了優衣庫接下來開辟童裝市場的現實需求。這樣看,是不是一場自導自演的戲碼,答案很明顯了。”日本企業品牌經營研究者、浙江省管理咨詢與培訓協會副會長任鑫苗分析說。
“借助熱點,形成品牌關注度,進而產生綁定勢能,單純從營銷角度看,優衣庫不可能不去借這個勢。”陳與陳定位設計公司創始人陳國進分析:“少女風”熱度持續到今天,為何不是ZARA和H&M?為何不是別的童裝品牌?為何偏偏是優衣庫?“這背后很可能是有專門的團隊在策劃這件事。只是聰明的公關團隊不會告訴你這是他們一手策劃的。”
而且,如果是一件非策劃的偶發事件,事情一定會持續發酵,但目前看輿論局勢并沒有跑偏,火勢沒有蔓延到優衣庫身上,而那些穿搭博主的圖片和證據也非常充分,這足見人為策劃和操控的痕跡明顯。
戰略營銷專家&財經作家段傳敏也表示:選擇一個足以引起消費者關注點的事件——“成人試穿童裝”引爆眼球,可以說這次的營銷主導者,不但了解目前中國的消費心理,還了解消費者的價值趨向和白瘦美的價值追求。“也許從頭到尾就是優衣庫自導自演的一出戲,即使優衣庫方面做了否定,也不能排除品牌方有意無意在推波助瀾的可能性。”
2、得了便宜不賣乖,見好就收
既然借勢,就把戲做足。
此次“成人試穿童裝“的新聞披露并引發輿論后,優衣庫并沒有馬上發布禁止成年人試穿童裝的禁令,包括六年前(2015年)的“不雅試穿門”發生后,優衣庫在否認了是自我營銷后,也沒再做過多聲明,這其中的原因何在?
“這就要追溯到優衣庫的品牌定位來分析。”任鑫苗表示:優衣庫在創立之初,走的就是品質優、價格低廉的親民路線,并且一直傳播的是“衣服是配角,穿衣服的人才是主角”的理念。
由于優衣庫一直向消費者心理烙印它制造的衣服是適合任何人的,是百搭的。任何人都可以是優衣庫產品的主角,而不是衣服本身。“當成年人也能穿得下優衣庫的童裝,這和優衣庫的產品百搭定位是相吻合的,實際上這件事也幫助優衣庫深化了這一理念,所以,優衣庫沒有做成年人試穿童裝的禁令申明,這是情理之一。”
其次,先不說網友們對那些試穿博主撐壞衣服,蹭上口紅、粉底印等的一片批評與口伐,自帶流量的網紅博主一方面為優衣庫傳遞了優衣庫款式青春、價格親民的訊息,一方面也給優衣庫的門店帶去了流量。畢竟網上不少看完博主穿搭的消費者,也抱著“我也去體驗一下童裝的可愛和青春”“人家都能穿,我不胖我也行我也要可愛”的心態,跑去門店消費。
在這場博弈中,既然能夠“躺贏”,還有沒有必要過多發聲?不言自明。
而這股BM風也好(成年人能穿得上s碼或更偏小衣服的風氣),畸形審美也好,似乎并非是優衣庫關心的問題,也不是它能解決的問題。段傳敏指出:這次的新聞事件,對優衣庫的產品和形象沒有太大的損傷,反而佐證了優衣庫是當下年輕群體認可的品牌,一方面擴大了品牌知名度,一方面繼續鞏固了產品形象,總之對品牌而言是件好事,所以,也沒有做過多渲染的必要了。
陳國進補充道:童裝版塊一直不是優衣庫的優勢,有行業數據顯示:中國童裝的消費者對國貨童裝品牌較為信賴,銷售額TOP30品牌中,有20個是國貨品牌。這次事件既然在消費者意識里植入了優衣庫童裝的概念,而且優衣庫也在新聞發布后迅速做出了回應,除此之外并沒有過多去發聲,也做到了見好就收,適可而止。”
綜上看,優衣庫在事后的一波冷靜操作,拿捏到位,沒毛病,值得學習。
3、反其道而行,優衣庫“高明“的手段與套路
如果,“優衣庫自導自演”的假設成立。那么優衣庫營銷套路的“高明”之處是什么?
“過去的營銷,沿襲的是通過廣告投放、吸引大眾關注度,但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的分化導致大眾的注意力衰減。有效的營銷提倡的是通過品牌的公關化、內容的事件化,更有效地傳達給消費者品牌的價值。”段傳敏分析:
借勢營銷是公共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一個成功的營銷事件應該有三大要素:一 要有強烈的反差。比如成年人試穿童裝,本身就是一件有強烈反差的事件。二要有很強的沖突感,沒有沖突,就無法引發群眾的討論和傳播的沖動。三是要刺激大眾眼球。
這其中,有些要素看似對企業是負面的,甚至違反廣告法的,比如2015年傳出的優衣庫試衣間不雅視頻等,雖然具有很強的負面性甚至觸及法律底線,但對企業而言有時候并非是損傷性的傷害,反而能引發群眾的高度好奇,所以這也是很多營銷策劃者不惜以身試法的原因。但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玩火自焚。
而在任鑫苗看來:優衣庫背后的模式并不復雜。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講商業模式創新,新零售的個性化等,但如果給商業模式下個簡單的定義就是“經營的內容乘以經營的手段”。
經營內容就是商品的特征屬性,對同行業的不同品牌而言并無太多突出性差異,比如對消費者而言,優衣庫童裝與其他品牌童裝相比,并無太多不同。關鍵是經營手段是不是獨特。
“以此次成年人試穿童裝的營銷事件為例,這個事情看起來既不大又不小,但又能借勢去抓住大眾關心的一些反邏輯、反常規的,甚至不合理的點,達到了品牌植入的效果。事后,優衣庫方面既不承認也不否定,這種若隱若現的‘腕力’,有可借鑒之處。”
段傳敏也舉例,熱搜事件爆發后,不著急去“捂住”事件,而是邊走邊看,也有成功的先例。比如2019年,一條“西安女車主坐在車頂哭訴”的奔馳女事件持續發酵,雖非奔馳品牌方有意策劃,但奔馳方面也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去捂住消息,而是隨著事件發展,跟進發聲。
所以說,品牌部在事件爆出后,不要馬上擔心負面,要積極評估事件本身對品牌和產品的影響,在積極管理的基礎上,讓事件充分發酵。不是一遇到事情 ,就用所謂的‘臨時工’來撇清關系或進行壓制。
而且,最初的新聞事件如果不是負面的話,那么品牌方更需要去引導,去充分發酵事件并引爆提升品牌的良機。
4、注意分寸拿捏,借勢是有底線的
其次,品牌部在制造和策劃營銷事件的時候,一定要意識到傳播的規律,在看似有爭議的過程中,引發公眾的參與和討論,制作反差和沖突。目前
但是,所有的前提是,一定不能去踩著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去刻意的營銷。
“營銷有套路并不可怕,但持續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去營銷,去用奪人眼球的刺激方式走公關路線,總會栽跟頭。”段傳敏提醒。
在此基礎上再回看優衣庫的這波操作,陳國進總結道:從偶發熱度上看,借勢營銷,引發了社會關注,也關聯了自己的童裝市場,可以算是一個成功的營銷,但從品牌價值的持續性來看,這并不是一個成功的營銷。
“品牌必須在獨特價值持續的主張和迭代上下功夫,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價值主張,而只靠搞熱鬧的手段來做一波熱度操作,其實違反了品牌的主流價值觀。”
2023-01-14 中外管理傳媒發布了 《逆勢增長!海爾2022營收3506億 2023創業再出發》的文章
2022-12-22 中外管理傳媒發布了 《縫隙市場也能長參天大樹:你戴過的一次性手套,可能都和他們有關》的文章
2022-12-19 中外管理傳媒發布了 《定位于“只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堅守40年,不成全球第一才怪!》的文章
2022-12-05 中外管理傳媒發布了 《這家制造企業,成立不久卻“后發制人”,全憑這4大核心競爭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