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新喜
共享充電寶第一股即將上市,共享充電寶漲價甚至上了微博熱搜,所引發的爭議也越來越大,從網友的吐槽與媒體的報道來看,它從過去每小時租借費從1元~1.5元漲到了4元和6元不等,有些離譜的漲到十幾塊每小時了。24小時封頂價格從20元漲到40元不等。
四川日報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共享充電寶價格暴漲了400%。
產品的漲價分主動漲價與被動漲價。主動漲價的緣由一般是因為產品供不應求,導致該產品的稀缺屬性凸顯,企業商家因此掌控了定價權,企業迫于供不應求的市場客觀環境而做出的價格調整,這種情況下的主動漲價,即調整了供需,又讓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被動漲價更多源自于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或產業供應商、合作商的調整與變動,上下游合作商的價格變動導致其產品成本與利潤空間發生了變化,企業基于盈利訴求而被迫漲價。
這種情況更多是因為其產品服務非常依賴上游供應商或合作商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主導權與定價權并沒有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
而共享充電寶的漲價因素可能更多是第二種——被動漲價,但同時又有主動漲價的利益訴求。
因為業內知道,對于共享充電寶玩家而言,其實價格越低越有利于其規模化,可以快速收割粉絲,擴大市場份額,性價比戰略更有利于其快速做大市場口碑與用戶規模。
但共享充電寶的定價需要考慮到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流量、租金、地段。人流量越大、地段越好,租金越貴,共享充電寶的點位費與入場費就越高。
也就是說,企業要與場地提供方共享收益,在高昂的點位費與入場費的情況下,它要算好盈利的賬本,要給商家分成,當下的渠道成本越來越高,洗浴、酒吧等個別熱門場景,均需50%以上的分成,這對廠商形成了巨大的渠道分成成本壓力。
根據某共享充電寶公司的負責人透露,在一些客運量大的酒吧,入場費甚至高達每年20萬元。
這樣一來共享充電寶企業也被迫提價,不然很可能無利可圖。
隨著未來各大廠商對點位與渠道的競爭加劇,渠道的核心地位將愈加凸顯,因為商家資源有限,渠道成本上漲,商家成本與分成將成為共享充電寶企業越來越昂貴的運營成本,而渠道漲價或將倒逼充電寶租金漲價,這對當下的共享充電寶公司的現金流與運營效率提出了考驗與效率。
當然,在被動漲價因素之外,也有企業自身的主動漲價需求。
過去充電寶的低價時代可以認為是市場玩家的一種默契的低價補貼、培育市場的行為,類似于當初的網約車、共享單車的低價補貼以及如今的社區團購補貼,先把市場做大,通過賠本賺吆喝做大之后,一般都積攢了龐大的穩定用戶群,市場空間也逐步到頂了,就必然需要考慮存量用戶的商業價值最大化。也就是說,企業需要盈利了。
說到盈利,是當前共享充電寶的行業之痛,因為當前共享充電寶玩家除了充電寶本身的租金營收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盈利路徑,那么如何向資本市場證明它的盈利空間與市場前景呢?
很顯然,漲價是一條最直接的路徑。不要小看漲價所帶來的利潤空間,從商業邏輯來看,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與股價一般都與營收增長直接掛鉤的,如果營收增長能快速翻番,帶來的股價漲幅可想而知。
共享充電寶企業營收增長翻一倍有多容易?假設用戶使用頻率不降低、存量用戶不流失的情況下,將充電寶時租金單價從一元漲到2元,對于用戶而言,漲幅并不敏感,多數用戶是沒有明顯感知的,但企業營收則可以翻一番。
基于企業盈利增長的訴求,一年之后,從2元漲到4元,用戶對價格漲幅有了明顯感知,但隨著用戶消費習慣形成,對共享充電寶產生依賴,這個價格可能依然在許多用戶的接受范疇之內。
當從4元漲至8元一個小時,這開始超出了用戶對共享充電寶的價格認知范疇,從目前的市場爭議來看,也在于不少地方的共享充電寶的定價正在沖破這個定價閾值。
但隨著當前快充、5G技術的到來,人們對手機電量的焦慮有增無減,這導致共享充電寶漲價明顯超出消費者預期,但依然還是有人愿意買賬,因為應急充電一直都是剛需。只要漲價不過于離譜,共享充電模式依然還能運行下去。
因此,這也是為何怪獸充電的背后,站滿了資本大佬,因為資本市場非常清楚,過去互聯網公司或者硬件科技企業,要從創業融資階段做到盈利,往往并不容易,以虧損換市場是常態,滴滴美團這種互聯網超級獨角獸也是到2020年才剛剛實現盈利。
從手機行業來看,當前硬件成本、利潤都幾乎接近透明,行業內也就蘋果這種軟硬件都有大量利潤空間的巨頭才能持續盈利,其他廠商要做到盈利的持續增長很不容易。
在移動互聯網新增用戶見頂的情況下,從數據來看,“三電一獸”早在2019年就占據了行業96%以上的市場份額,并且相繼對外宣布已實現盈利,這在共享經濟領域也是絕無僅有的。
根據怪獸充電公布的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怪獸充電憑借共享充電服務,收入超過28億,相比前年的20億成績,同比增長高達38%。
從未來預期來看,共享充電寶要做到營收翻番其實并不難,原因就在于共享充電寶漲價翻番帶來的想象空間。
在存量用戶使用頻率不變、營銷和銷售費率以及商戶的點位分成不變的情況下,漲價翻一倍,意味著營收就能翻番,不過這是一種理想的情況。現實的情況是競爭白熱化,點位分成、營銷、研發費率開支等都會上漲,但因為共享充電寶過去定價基數低(2~3元/小時),在未來三年內,還具備持續漲價的空間,這讓其營收空間還具備很大的想象空間。
從整個移動互聯網大盤用戶基數來看,共享充電寶行業的用戶增量空間還很大,數據顯示,目前共享充電寶在一二線城市的滲透率僅為17.8%,而在三線以及以下城市的滲透率僅為2.8%。
從場景來看,共享充電寶整體的線下消費場景滲透尚未飽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商場與餐飲場景的滲透率最高,高達61%與55%,其次是機場與火車站,而KTV、購物場所、影院、景區等場所消費場景的滲透率依然還有上行空間。
因此,對于行業玩家來說,即便因漲價勸退一部分忠誠度不夠的存量用戶,但新增用戶還會持續流入,所以共享充電寶企業當前并沒有因漲價勸退大量消費者導致營收下滑的顧慮與擔憂。
因此,漲價所帶來的營收增長本身已經是共享充電寶企業向資本市場所能講的一個頗具想象空間的好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愿意接受漲價的高凈值用戶比例增長,它拿下的是真正有忠誠度、質量相對較高的真粉絲。
從整個行業環境來看,美團的入場,讓整個共享充電寶行業平添危機感與變數,但當下來看,對“三電一獸”格局沖擊有限,畢竟美團面臨著外賣、社區團購等多個市場競爭與重度投入,在共享充電寶市場的專注力與資金投入有限。
整體上,共享充電寶市場紅利收割者依然是市場原有頭部玩家。IDC預測,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四分之一的出貨量將支持5G,共享充電行業在2~3年或將迎來更樂觀的增長。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漲價將會摧毀原本辛苦培育的市場,但企業可能是在對市場進行試探,漲價本身也是企業在不斷試探共享充電寶的價格天花板與用戶能承受的價格極限在哪里。
因此,充電寶還會不會漲下去,關鍵還是看用戶是否用腳投票去支持商家漲價,畢竟,當共享租賃的消費習慣形成,再讓用戶重新適應外出包里都多出一個充電寶的習慣,其實說易行難。
因為價格能否引起需求量的變動需要看商品與服務的屬性,對于剛需與非剛需,替代性強或者不強的產品或服務,民眾對于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回到經濟學當中的說法也就是需求彈性不同,民眾對于剛需類的產品比如生活基本必需品,醫藥品、飲用水等。即使價格上漲,人們還得照樣買,這類產品的需求彈性就小或缺乏彈性。
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一種商品若有許多相近的替代品,那么這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就大。因為一旦這種商品價格上漲,甚至是微小的上漲,消費者往往會舍棄這種商品,而去選購它的替代品,從而引起需求量的變化。反之需求彈性就小或者說缺乏彈性。
很顯然,共享充電寶屬于后者,從目前來看,它雖然有自用充電寶作為替代品,但是它常處于用戶被遺忘的角落,這導致了共享充電寶的剛需性凸顯,當這種商品價格上漲,緊急情況下,用戶還得用。
因此,共享充電寶的特殊性在于,它有替代品,介于剛需性與非剛需性之間,這意味著消費者是否選擇替代品,關鍵點在于它的定價是否突破了消費者的心理接受極限。
當下隨著充電寶租金節節攀升,對用戶的心理沖擊也不小。因此,共享充電寶的持續漲價,也是商家與消費者的一場心理與利益博弈,商家還在尋找消費者的心理價格承受極限。
經濟學原理中還有個“價格上限”又叫“限制價格”理論,是政府為了限制某些商品和要素價格上漲而規定的最高價格,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
然而,目前共享充電寶的價格變動上限究竟在什么地方,目前還看不到。
因此,從這個邏輯來看,如果企業一直漲價用戶一直買單,那么這也將鼓勵其持續漲價,畢竟資本傾向于以最小的付出與成本去獲取最大的利潤。
在筆者看來,當商家試探出消費者對共享充電寶心理接受極限價位在哪里,也將會行業尋求增長第二曲線,探尋其它盈利模式的時間節點,從目前來看,這個時間節點還沒有到來。
【鈦媒體作者介紹: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