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少言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2020年,華為手機業務受到重大挫折,被迫出售榮耀手機品牌。
華為商業帝國受到巨大沖擊。
芯片危機致手機出貨量暴降
手機是華為商業帝國重要組成部分,一度占到華為一半以上的營收。
2020年,手機芯片供應被切斷,華為智能手機業務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
據IDC數據,2020年第四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為0.22億臺,同比下降34.5%;2020年全年,華為手機出貨量為1.25億臺,同比下降11.2%。
其中,旗艦Mate 40系列的出貨量嚴重受限,相比2019年同期發布的Mate 30系列,降幅超過60%;華為暢享、nova等系列盡管也有新品上市,但同樣面臨不同程度的缺貨。
華為將榮耀獨立拆分來應對。拆分后的第一款新機榮耀V40,采用的便是聯發科的5G芯片。此外,GPLP犀牛財經在榮耀官方商城發現,在榮耀V系列手機中,只有榮耀V40一款有“現貨”,而榮耀V30、榮耀V30 Pro卻顯示為“無貨”,而后兩款手機搭載的均是麒麟990系列芯片。
分拆榮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華為目前的芯片短缺,但華為高端芯片的儲量是有限的,即便榮耀不再使用麒麟芯片,華為接下來的新機也要用。
2020年12月,華為發布Mate 40系列,搭載麒麟9000芯片,和很多人預期的一樣,開售后立即售罄,可謂是一機難求。
2021年2月22日,華為又發布折疊屏旗艦機型Mate X2,上線沒多久,預約量便突破300萬,要知道這款手機的起售價是17999元。值得注意的是,華為Mate X2的發布時間原定的是1月,被迫推遲到了2月。
華為Mate X2還是一機難求。
2020年,在終端業務中,華為的手機、穿戴、pc、平板,都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華為的手機和穿戴,甚至市場份額做到了第一。
但著眼全球市場,華為在眾多手機廠商中,已經敗下陣來。2020年第四季度,華為手機的全球出貨量已經下降至第五位。
盡管高端芯片短缺,華為并沒有放棄手機業務。據報道,2021年首季度華為可能會再發布一款旗艦機P50,這也引發外界對華為芯片儲量的擔憂。
不甘心不放棄
2021年2月23日,在MWC大會的開幕演講中,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2020年是非常艱難的一年,但華為的經營穩健,收入和盈利逆勢實現增長。
據相關信息,華為2020年的營收為1367億美元,同比增長11.2%,折合人民幣超8000億元,凈利為99億美元,增長10.4%。
但這并不能阻擋所有人對華為手機業務的擔憂。
芯片不足,擠牙膏式的出貨量不能為華為的業務帶來真正支撐。據媒體報道,華為已經通知供應商,2021年智能手機零件訂單降幅將超過60%。
當外界對華為手機業務憂心之時,創始人任正非在2021年2月9日接受采訪時表示,華為可以轉讓5G技術,但絕不會出售終端手機業務。
對于科技企業來講,終端市場是距離消費者最近的一端,也是品牌力和科技影響力最直觀的體現。華為能被更多中國人知曉,華為手機功不可沒。
華為在手機行業中的地位,和其他國產手機廠商不同,華為是唯一一家使用自研芯片的品牌,并且華為Mate X2采用的是自主研發的鴻蒙系統,很多消費者選擇華為產品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此時此刻,華為能做的似乎也只能是控制手機的出貨量,直至局勢出現轉變。
但任正非也放出豪言,華為甚至沒有手機業務也能生存,其他業務的收入能夠對沖掉手機業務的營收。
任正非在2021年年度工作會議上稱,未來,華為將堅持端、管、云協同戰略。未來是云時代,華為也要轉向云戰略。
關于芯片,華為還是要依賴全球化來解決,永遠不會放棄全球化理想,不管怎樣制裁和封鎖,堅持全球化不動搖,任正非說,當全球芯片過剩,有人會找華為來買芯片。
目前手機業務的下滑已經讓華為的商業帝國在短時間內形成真空,難以對營收形成支撐作用,而在替代產業沒有出現的時候,華為依舊需要面對這個尷尬及陣痛。
一個目標:參與造車
華為需要尋找一個相對較強的營收增長點,參與造車也在此時進入視線。
其實,華為造車傳聞由來已久,但華為在2018年4月就發布聲明稱,華為沒有進入汽車制造業,也沒有推出華為品牌汽車的計劃。
近期,又有媒體報道稱,華為計劃推出自有品牌電動汽車,正和長安汽車、北汽藍谷協商代工制造事宜。
隨后,華為方面回應稱,對于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策略不變,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做智能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華為對自身的定位是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由此可見,華為的目標很明確,拓寬電子系統、軟件計算這些系統在不同行業的應用,尤其是汽車行業。
從應用鴻蒙系統可以看出華為對于造車的明確思路:
華為與美的在智能家居產業合作升級,美的成為第一個發布搭載華為鴻蒙系統產品的家電品牌。
2020年7月,余承東現身比亞迪新車型發布會,宣布華為基于鴻蒙OS的HiCar車機系統正式應用,還有之后的鴻蒙車載系統的發布,華為在汽車智慧解決方案的積累得到進一步提升。
2019年,華為宣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此舉也被外界視為華為成為真正涉及汽車領域的第一步,據悉,該部門以BU的形式與運管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同屬一級部門。而后,華為與上汽、廣汽、一汽、東風、長安等18家車企宣布共同打造“5G生態圈”。
在當前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不再是傳統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而是電驅、電控、電池。在整車制造利潤逐漸下滑的今天,如若華為決定造自己的品牌汽車,將花費巨大的成本來建立產品的“護城河”。
然而,參與汽車能否解決華為當前的危機呢?這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角逐“創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央企長安為蔚來換電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投出“贊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百模大戰再次開啟:國區爭霸 手機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亞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