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穎秋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圖片來源:網絡
已經成功造手機的雷軍又開始了新的征程,他要造車了。
2021年2月19日,據媒體報道,小米確定造車,并為戰略級決策,或將由雷軍親自帶隊。
這一次,他能夠成功嗎?
雷軍的卓越網時代
1987年,18歲的“別人家的孩子”雷軍考入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在櫻花爛漫的武大的第一年,湖北青年雷軍在學校圖書館無意中看到了一本書——《硅谷之火》,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個人計算機興起,美國的一批科技革命者和企業家通過設計、革新產品,掀起了個人計算機時代的浪潮,記錄著那個時代計算機的誕生和衰落。
18歲的雷軍看完這本書,被書中講述的喬布斯等硅谷人的創業故事震撼得心潮澎湃,內心深處仿佛有一團火焰在燃燒,年輕好強的他激動得晚上睡不著覺,在學校的體育場上走了一圈又一圈。
在操場上繞圈徘徊的過程中,雷軍在心里暗暗發下了一個宏愿,種下了一顆夢想的火種:拒絕平庸,日后一定要做一個優秀的卓越的、與眾不同的人,辦一家偉大的公司,為全球大多數人服務,要用自己的技術和努力來改變世界。
隨后,在夢想的支撐下,1991年,雷軍加入求伯君的金山公司;1997年,28歲的雷軍當上了金山的總經理;1998年,在雷軍的主導下,金山投資建立卓越網,雷軍和王樹彤都是個人股東。
關于雷軍、王樹彤、陳年在卓越網的關系,坊間有一種說法是,雷軍是靈魂,王樹彤是門面,陳年是執行。雷軍一直認為他和陳年都是卓越網的創始人。
2000年,卓越網轉型成為電子商務網站,成為國內最大的音像和書籍售賣網站。
用雷軍自己的原話就是:我們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做到了國內電子商務的第一名,我們是做書店的,可是我們的書店里只有1500本書,每一本都是陳年同學做過的,我一定要找一個懂書的人,反正看的書肯定比我多,就可以做到當年的電子商務第一名。我們的每一本書都是精挑細選的。其實今天給你很多的選擇也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第一條不惜代價地做好產品。第二是通過全年的流程優化,把成本控制在5%到6%。第三,竭盡成本做到別人一半的產品價。這就是卓越模式,也是后來小米模式的源頭。
卓越網對標美國的亞馬遜,要實現穩健盈利至少還需要至少10億元的巨額資金支持。彼時的金山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補充這一缺口。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當當網的崛起又讓卓越網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
最終,2004年9月,雷軍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將卓越網賣給了亞馬遜,雷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成為千萬富翁,徹底實現財務自由。
?雷軍的小米時代
雷軍是個不折不扣的“手機控”。一有空閑,就研究擺弄手機,十年總共用過53部手機。
自2007年以后,雷軍就給自己立下一個flag,那就是在辦公室和家里都不再使用電腦,所有的信息處理都盡量只用手機完成。
2010年,雷軍創立小米。2011年,摩托羅拉賣給了Google,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諾基亞宣布放棄傳統手機業務。在這個時間點,屬于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真正來臨了。小米正好在這個時間點做了一個爆發性市場,電子商務條件的成熟、智能手機的爆發再加上社交化話題這三個因素聚合在一起,造就了小米手機的迅速火爆。小米的業績超乎想象,完全應了雷軍那個著名的“飛豬理論”,即“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雷軍說過,20多年的創業經歷教給自己最重要的、最有用的人生哲學就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敵人弄得少少的。
當初創辦小米的時候,雷軍的初衷也很簡單,他的想法就是不管這個公司未來能做多大,一定要把小米辦成一個小餐館一樣,能讓用戶參與進來的公司。老板呢,跟每個來吃飯的客人都是朋友。這種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長期持續發展的方式。
小米的logo,是Mobile Internet(移動互聯網)首字母組合“MI”,同時也是“米”的拼音字母。標志圖形180度倒轉后近似一個漢字“心”字,只是少了一點,意為“讓用戶省一點心”。
因為消費者(用戶)同時也是一個生產者和創造者,過去,專業者和業余者之間永遠存在著一道涇渭分明的界線,但在小米,很難將兩者嚴格意義上區分來看。
正如《消費者王朝》一書中所寫的那樣:“公司中心”型的創新方式已經消亡。與此相反,消費者(用戶)正憑借著獨一無二的個人經歷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發揮著越快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
小米“把用戶當作朋友”,把用戶的參與感看成是最核心的理念,通過參與感完成產品研發,進而完成產品營銷和推廣,來實現用戶服務,把小米打造成一個深受年輕人喜歡的、很酷的品牌。
小米愿意和用戶打成一片,一起玩,一起嗨,一起“為發燒而生”,一起拿手機來刷機裝系統,玩藍牙遙控車,玩延時攝影,一起拍月亮……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雷軍和小米人都在想,怎樣讓用戶參與進來,讓他們和小米官方團隊一起,成為產品改進、品牌傳播的推動者。
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始終是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鐵律”。
雷軍很推崇谷歌的用戶理念,即“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p>
雷軍說過:“傳統廠商每賣出一臺手機,基本算是生意的結束,而小米每賣出一臺手機,只是一個生意的開始——先用手機把用戶吸引過來好好伺候成‘米粉’,再通過其他途徑賺錢,畢竟,粉絲的錢比用戶的錢好賺。一切以‘米粉’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不要在乎現在得到了什么,只要在不怎么賠錢的情況下把用戶當‘爺’一樣伺候好了,‘爺’最后怎么會不給你點錢呢?”
雷軍曾在烏鎮說要做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機時,被在場的蘋果公司高級副總裁布魯斯·塞維爾吐槽“easy to say hard to do”(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沒有那么簡單)
雷軍則自信而篤定地回應:萬一我們第一的夢實現了呢。
作為喬布斯的忠實粉絲,被譽為“雷布斯”的雷軍,在自己的小米手機中使用了蘋果手機的核心特性,同時把價格降到蘋果的三分之一,成功將小米手機打造成一代爆款。
自創立小米伊始,雷軍一直奉行爆品戰略,即用最貴的硬件,做高性價比的手機,從用戶出發,將產品極致化,進而贏得用戶口碑。爆品帶來的巨大銷量,從而拉低供應鏈成本,導致價格便宜。性價比高的產品,自然帶來巨大的轉化率。
一切都進入商業的良性循環中。
小米先以爆品手機為突破口,再從手機方面做衍生,制造與手機相關的衍生品。然后以“資本+流量+品牌賦能”的方式,讓這些子生態公司生產的一個又一個的新產品為小米品牌賦能,形成了從手機到個人和家庭消費品的小米生態鏈。
2020年,在雷軍致公司全員信中,詳細介紹了小米將實施“手機×AloT”的核心戰略:在可預見的未來,小米將用智能手機這個陪伴用戶時間最長、交互最為頻繁的電子設備與AloT相結合,滲透更多場景,為更多人提供智能服務。
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小米IoT平臺設備連接數超過2.52億臺(不含手機、筆記本電腦),擁有5個及5個以上智能設備的用戶數在小米IoT平臺達到460萬。小米智能家居產品,已服務家庭數達5599萬,智能場景每日執行次數為1.08億次。
雷軍的野心是小米有一天會像70年代的索尼,80年代、90年代的三星一樣,用10年到20年的時間,帶動國內一大批企業走向世界,在各個領域成為世界第一。
雷軍要造車
最近,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來一場大爆發,市場出現了劇烈的變化,
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迎來了市值大漲的高光時刻。
值此新能源汽車風口,阿里、百度等科技巨頭紛紛躬身入局,宣稱要加入造電動車的大軍行列中。蘋果公司也已經決意造車,華為同樣摩拳擦掌。
造車已經成為新的風口,自動駕駛將是汽車行業的未來。而最擅長“聞風而動”的雷軍怎能甘心錯過新一輪“風口”?
與造手機一樣,雷軍為了造車也提前做了功課。
近幾年來,雷軍開始頻繁與電動車領域的人士接觸。
2013年7月和10月,雷軍先后去美國兩次,兩次都專程拜會了Tesla的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并試駕了Tesla。
雷軍自稱,對馬斯克的Tesla汽車很感興趣,我去見了他,帶著好奇請教他。
雷軍問:大家都特擔心你的電動車死機了怎么辦?
Musk回答:死機了不要緊,重啟就好。車的方向控制系統仍然采用傳統電氣控制體系,還是挺可靠的。智能系統控制的東西更多的全車的信息系統,比如地圖啊,導航,多媒體,門窗控制什么的。駕駛操控本身現在還沒有交給電腦控制。
通過拜會和請教,雷軍徹底搞明白了Tesla制勝的關鍵所在:即用戶無法直接感知的恰恰并非技術,而是具體的駕馳和智能網絡體驗。Elon Musk就通過更聰明的市場定位讓Tesla在汽車市場上站住了腳,然后再通過完全互聯網化的智能體驗,讓Tesla的用戶感受到Tesla與眾不同的內涵。Tesla為什么能在巨頭林立的汽車行業里取得令人驚嘆的成績?還被譽為汽車界的蘋果?Elon Musk把互聯網的參與感啊,口碑營銷啊,這一整套全整上去了。
除了馬斯克,雷軍還曾和很多傳統汽車行業的人士頻繁接觸過。
2015年至2017年,雷軍是蔚來汽車的第一位投資人,雷軍創辦的順為資本和小米集團先后投資了小鵬汽車的A1輪和C輪融資。小米通過旗下各類產品積極介入汽車物聯網(loT)生態。
2019年,全國人大代表雷軍在“兩會”期間提交的提案是“建議發展無人駕駛與車聯網”。
2020年6月,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已申請注冊“小米車聯”商標,并在汽車領域還參與到車載系統服務廠商博泰的B輪融資中。
目前,雷軍、小米集團及順為資本三方投資汽車領域企業達30余家。天眼查APP數據顯示,當前小米關聯公司擁有的與車輛相關的專利共有134件,且小米多家關聯公司均將汽車零配件作為經營范圍登記。
雷軍早年投資的蔚來汽車,其市值已經高達856億美元,僅比小米集團少約5%。
此番小米想要造車,或許正是雷軍看準了新能源汽車的潛力。
1987年,那個被“硅谷之火”點燃了的18歲的雷軍,2020年在小米成立十周年上,依然“少年感”不減地充滿激情地喊出:“在未來的征程里,相信自己,一往無前!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讓小米成為未來生活方式的真正引領者?!?/p>
只是,造車不同于手機,已經在手機行業經歷坎坷的雷軍能夠繼續在新能源車領域乘風破浪嗎?
或許,這需要時間的答案。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角逐“創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央企長安為蔚來換電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投出“贊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百模大戰再次開啟:國區爭霸 手機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亞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