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析了一波火熱巴西的農業養成記,今天為大家強勢分析金磚五國之一的俄羅斯的農業崛起之路,領略這個戰斗民族的傳奇農業發展歷程,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俄羅斯。

俄羅斯的標志,除了普京大佬這個傳奇人物,被大家最為熟知就是俄羅斯美女了吧。

但你是否知道?俄羅斯農業也在強勢崛起,這個集中了國內約13%的基本生產設備和14%的勞動力,產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的行業,如今被俄羅斯國內稱為“經濟的未來”。
最近幾年,在國家的支持下,俄羅斯農業各領域穩步發展,糧食產量更是逐年提高。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俄羅斯出口小麥2 450萬噸,超過加拿大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

以中國農民的觀念,俄羅斯簡直是農業的天堂,這個國家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黑土帶,人均耕地面積達到0.84 公頃,是中國的9倍。俄羅斯歐洲部分有頓河、伏爾加河流域,遠東地區有黑龍江流域……農業自然條件特別有利于作物生長。?
然而從蘇聯到當今的俄羅斯,農業發展其實是經歷了一個復雜又艱辛的歷程。
蘇聯時期的農業發展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雖然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并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但仍然是一個小農經濟占優勢并且農業水平相當落后的國家。十分遺憾的是,在蘇聯時期并沒有解決好農業問題。
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牛、馬、綿羊的頭數仍未達到集體化前的水平,糧食產量甚至低于1913年的水平。斯大林執政時期,大規模的饑荒就發生過兩次:一次是上世紀30年代初集體化時期,一次是二戰后。每次饑荒餓死亡人數以數百萬計。
雖然從歷史上看,斯大林逝世后,各個不同時期的領導人都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抓農業問題,但是顯然農業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在他執政的7年期間,農業情況進一步惡化。到解體前的1990年,由于農業嚴重惡化,市場供應矛盾變得十分尖銳,1200多種基本消費品中有95%以上的商品供應經常短缺,211種食品中有188種不能自由買賣。
俄羅斯農業改革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力圖通過改革來解決農業問題。1992年9月4日,俄羅斯政府正式批準了農場、農莊與國營農業企業的條例。該條例確定的經營形式改革與產權改造的基本原則是:按生產單位勞動集體成員的意愿,將農莊、農場改組為合伙公司、股份公司、農業生產合作社、家庭農場及其聯合體。
在葉利欽時期,特別重視發展農戶(農場)經濟。但在俄羅斯,這種農戶(農場)經濟并沒有得到很大發展,更沒有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普京上臺執政后,不得不改變農業發展政策,變革農業發展道路。普京強調要搞大農業,具體來說,要搞大型的農業綜合體,把它視為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當今俄羅斯農業生產組織有三種生產組織形式:農業企業、居民經濟和農戶(農場)經濟。這三種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組織在發展過程中,相互間形成了自然的勞動分工。
俄羅斯農業好轉因素
俄羅斯耕地面積廣闊、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良條件,在俄羅斯尋求經濟轉型過程中,潛力未被充分挖掘的農業獲得了更多關注,甚至被一些專家稱為俄羅斯“經濟的未來”。而近兩年發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制歐洲貿易制裁。在這兩年,俄羅斯國產食品填補了國內市場需求的80%到90%,并且開始謀求擴大出口。
2016年,俄羅斯糧食產量達到1.17億噸,達到38年來最高水平。據俄羅斯出口中心的數據,該年俄羅斯小麥出口量超過2500萬噸,首次登上世界首位。根據俄經濟發展部評估,2017年將有3500萬噸糧食可以用于出口。

當前俄羅斯的農業崛起,從宏觀上來看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微觀上來看主要得益于成本優勢。
貿易政策
俄羅斯農業迎來了密集的政府政策支持,其中貿易政策讓俄羅斯避免了重蹈歷史覆轍。2005年俄羅斯開始對進口肉類征收限制性關稅,繼而支持國內畜牧業發展和增加對國內飼料類谷物的需求。2008年開始提高小麥出口關稅,出現歉收之后又在2010年禁止出口小麥。一系列的政策增加了國內谷物的供給,防止俄羅斯再次陷入蘇聯解體后嚴重依賴進口,繼而持續打擊國內農業生產的惡性循環。

俄羅斯根據形勢實施階段性出口限制性措施,來保護國內農業的政策,被歷史證明是成功的。在2002至2015年間,俄羅斯的小麥年均出口增量達100萬噸以上。
結構性改革政策
除用貿易政策御敵于外,俄羅斯還在內部進行了結構性改革。前蘇聯時期的農業生產結構主要基于國有和集體所有制農場,解體后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家庭所有和小型私有農場兩種生產形態。
俄羅斯此后引入了農業控股的業態,實現規模化經營并垂直整合相關產業鏈(生產、加工和銷售)。相較于此前的業態,農業控股公司可以采用更好的育種、更多的化肥和先進的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生產且更加注重效率和盈利,將資本、農業科技和先進管理“完美”組合在了一起。目前農業控股公司控制了俄羅斯1/5的耕地,但產量占超40%,是俄羅斯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主要來源。
補貼政策
此外,俄羅斯農業部還“模仿”美歐開始提供農業保險,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帶有政府補貼性質的農作物保險;俄羅斯還設立了農產品價格穩定基金,旨在通過豐收年收儲,歉收年放儲的運營方式平抑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
經濟平衡
俄羅斯的財政收入在油價雪崩之前,近50%都依靠油氣收入,2014年在俄羅斯出口收入中,近三分之二都來自于油氣出口。所以,自油價從100美元/桶的神壇跌落之后,俄羅斯在2015年出現了近5%的財政赤字。在“風聲鶴唳”西方大肆唱空俄羅斯的2015年,俄羅斯仍實現貿易順差1460多億美元,糧食出口貢獻了200億美元的收入。在經濟“再平衡”方面雖然糧食出口僅占俄羅斯2015年出口總值的6.1%,占GDP的比重也僅有5%左右,但在補足俄羅斯“自給自足”短板方面卻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
俄羅斯是全球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總面積1700多萬平方公里,跟整個南美洲差不多大。其中25%的土地,即約4億公頃都有潛在的農用價值,目前實際使用量僅有一半。

在現代農業條件下,經濟成本至少與可用耕地面積同等重要,畢竟只有在經濟賬大體可行的前提下,才有對農地進行擴張的動力和意義。而在成本方面,俄羅斯具有可持續性的優勢。
以俄羅斯的主要出口品種之一小麥為例,俄羅斯生產每噸小麥的綜合成本不到100歐元,而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的成本接近200歐元。
在可預見的未來,土地成本將持續為俄羅斯農業提供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