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 Nicole,編輯 | 范志輝
2月24日,張小斐全國粉絲后援會因做數據在微博上指控張小斐所屬經紀公司不作為,表達自己的不滿。隨后后援會被解散,超話主持人由張小斐的公司大碗娛樂接管。一時間,關于演員是否應該被飯圈文化干涉的話題被推至風口浪尖。
三天后,“227事件”一周年,肖站發長文回應為“偶像失聲”正式道歉,稱希望粉絲懂得不論在哪個行業、哪個年齡階段,自己的喜好和行為都不應該越界和出格。關于飯圈文化的討論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
可以看到,在流量主導的互聯網商業體系下,飯圈正在內化為文娛產業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一方面,粉圈文化正潛移默化的“入侵”各個行業,“飯圈化”披著娛樂的外衣,帶來了一場全民狂歡;另一方面,喧囂背后,“做數據”這一粉圈的規定動作”,在演員這里卻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
那么,在呼風喚雨的飯圈力量面前,“天下苦飯圈久矣”究竟苦的是什么?“做數據”背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灰色地帶?演員是否也要“做數據”?誰最在意數據,又是誰在主導數據?
盡管“天下苦飯圈久矣”,但是不得不承認,飯圈文化的確在主動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行各業。大眾一邊譴責著飯圈文化的異化與規訓,但同時也在享受著粉絲偶像雙向互動所帶來的娛樂體驗。
張云雷從劇場走向舞臺,發行了自己的數字單曲,粉絲集資應援、成立后援會反黑站、投票打榜,粉圈的常規操作讓許多觀眾變身成為“德云女孩”樂在其中,德云社也被調侃為“DYS48”。粉絲的簇擁和自來水式的宣推,讓更多的路人們走進劇場,某種程度上也使得相聲這種表演形式再次“復興”。
而飯圈的異化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假以“粉絲”之名進行的,一旦失控便反噬正主。今年1月,粉絲集資為德云社知名演員秦霄賢過生日,廣告大屏、做公益紛紛展開,粉絲為愛發電花了錢,但后援會卻沒有及時公布花銷明細,一場罵戰就此開始。
去年影響巨大的“227事件”更是牽涉到二次元圈、電競圈、同人圈等各個圈層,最近張小斐全國粉絲后援會的解散,也是飯圈文化試圖“入侵”影視圈的體現。
為什么張小斐可以有底氣不接受飯圈的規則?究其原因,演員、歌手與偶像的屬性并不相通,前二者向市場售賣的是個人作品,而偶像本質上向粉絲售賣的是“親密關系勞動”。
正如《GQ報道》中某粉絲文化學所說,不管是握手會、見面會,還是微博問候、發自拍,偶像是在提供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就像空姐對你露出八顆牙齒的微笑一樣,這種笑容雖然外在體現是情感,但實際是經過加工、經過整飾的一種商品化的情感服務。
在飯圈文化的全面“入侵”面前,演員、歌手或許可以說不,偶像則恐怕難以徹底抽身。
提到“做數據”,我們更多想到的就是流量愛豆,因為愛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身魅力先圈粉,而演員是從一開始就是依靠作品。流量和演員的區別決定了他們對于數據的需求。因此,很多人力挺張小斐作為優秀的演員“不需要數據”。
粉絲作為新時代的“數字勞工”,在“轉贊評”之間圍繞著整個互聯網鏈條的最末端游走,工作強度堪比996。投票打榜做數據之所以能夠成為飯圈的“集體認同”,關鍵一點也在于粉絲群體已經將資本和市場的邏輯內化成為了一種基本的思維邏輯,即判斷一個人火不火就看流量數據。
由此,他們打造的“數據幻象”,也與互聯網經濟的運轉完美匹配,甚至決定著藝人的商業價值和發展路徑,成為品牌、制作方選人時的重要參考。
盡管大眾認知里,選秀節目已經陷入疲軟,但是最近熱播的《青春有你3》《創造營4》數據仍然十分可觀。比如,《創造營4》選手劉宇2月26日“歌”與“舞”限時battle在10分鐘銷售額便破40萬,粉絲打榜能力可見一斑。
當然,亮眼的數據所帶來的流量紅利也是一把雙刃劍。
對于偶像來說,“不能談戀愛”早已是愛豆和女友粉之間達成的默契,需要肩負著“守房”責任。一邊,《創造營4》的選手伯遠被稱為“內娛守房人”,單身六年,被夸有“職業操守”;另一邊,憑借著《悲傷逆流成河》《清平樂》被很多人熟知的演員任敏則在采訪中大方表示“演員是可以談戀愛的”。
不論是唱跳歌手還是演員,各類榜單的數據都是衡量一個藝人自身價值的重要指標,但數據只是業務能力、人氣的表現,無法成為一個藝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如今,粉絲追愛豆被稱為“入股”,也形象表達了粉絲和偶像之間的契約關系。而數據就像是K線圖,是藝人影響力和娛樂生命的晴雨表,也是品牌、平臺和粉絲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
對于粉絲而言,數據是偶像商業價值的體現。而平臺也會利用粉絲互動性強的特點設計相關熱度榜單吸引粉絲打榜以維持的平臺熱度。在“數據為王”的底層邏輯下,產業鏈條不斷延展,“追星”也逐漸成為了一門生意。
不過,粉絲集資仍處于法律見過的“灰色地帶”。且不說后援會與粉絲之間的“愛恨糾葛”,當點贊轉發評論成為可以進行市場交易的產品,“用愛發電”也就變成了明碼標價的買賣,在違法的邊緣瘋狂試探。而粉絲集資、粉頭攜款潛逃買海景房,粉絲與粉絲組織、偶像之間的關系在金錢的介入下變得不再純粹。
如果說,粉絲群體集體發力就能讓喜歡的偶像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那么種種Top榜單的背后就是由一個個數據打造的幻象。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除了可以成為流量們的戰報數據,背后也潛藏著“危機”。比如,去年粉絲為了證明肖戰的商業價值,助力其數字單曲《光點》銷售額超1.5億,成為2020年數字專輯的銷量冠軍。不過,這個戰績在圈外人看來并不能為肖戰贏得好感,反而引發了很多爭議。
此外,在數據打造的虛假幻象中,藝人也會深受其害。當數據造假成為業內各方的運營標配時,中尾部的藝人也將面臨難以承受的營銷成本,惟“數據”的造星工業會處于不堪一擊的境地。
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即以吳京作為數據參照物,可以看出流量明星到底刷了多少數據。《流浪地球》熱度最高的時候,吳京的微博只有兩千轉發,三萬點贊,相比之下王俊凱一條微博就獲得42,776,438條轉發,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
或許,我們也可以抽離偶像、粉絲等概念來看待“數據”這個詞。
《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提出了“量化一切”的概念,即一切都可以用數據來衡量。其實,在“數字敏感”的互聯網時代,不止是飯圈,電商平臺“銷量”、電影票房、百大up主、文章閱讀10w+等等,我們其實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用數據丈量著一切。
管中窺豹,從飯圈被卷入“做數據”的困局中我們可以看到,數據能夠反映部分現實,但它一定不是全部現實。理性看待數據,為自身所用,我們才不會被數據裹挾和支配,行業才能回歸良性運轉。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