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4—25日,全國各地紛紛進入萬眾矚目的兩會時間。對于如何“強基層”,各省人大代表們踴躍建言獻策,提供了很多可以看得見、抓得住的突破點。《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鄉村醫生數量為84.2萬人。現有村醫沒有編制,無固定、穩定收入,留不住年輕的醫學畢業生。對此,莆田市秀嶼區南日鎮小日村衛生所村醫陳桂林提出兩點建議:一方面要實現鄉村醫生職業化,建議有關部門參照民辦教師轉制的成功經驗,整合農村基層衛生資源,將鄉村醫療機構列入國家正式醫療衛生機構隊伍中,將鄉村醫生列入編制,享受國家規定的同等學力的工齡工資和福利待遇,消除“半農半醫”。年輕醫生在評職稱時,必須增加一個條件——擁有多年基層醫療經驗,激勵更多年輕醫生愿意下基層。同時,對于到基層就業的大學生村醫,政府部門應當在生活、個人晉升和工資待遇等多個方面給予關愛。實施定向錄取培養,每年確定一定數量的村鎮衛生院編制,面向社會公開招錄,作為鄉鎮衛生院的駐村醫生,為鄉鎮醫護隊伍增添新鮮血液。
引導群眾就近在基層醫院首診,不能忽視醫保報銷的杠桿作用,全民醫保鞏固了醫保在“三醫聯動”中的杠桿調節作用,醫保需要合理調節才能給病患基層診療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胸心外科主任薛濤特別提到,“目前10%左右的兩級報銷差距并不能足夠抑制參保人前往更高等級看病就醫的需求,應該進一步提高基層醫院報銷比例,擴大基層醫院服務規模。”“分級治療的第一環節是基層首診,把病分成輕、重、急、緩、疑、難,讓老百姓自主判斷是很難的,就可以交由全科醫生去做。促進分級診療的全方位落地,關鍵還是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基層醫療水平,讓更多人在家門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薛濤表示。
鄉村醫生的存在獨具中國特色。他們長期扎根農村,行走在田間地頭,隨著農村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公共衛生項目逐步增加,鄉村醫生的任務也越來越重,更不必說疫情之下,基層醫療機構面臨著只多不少的任務局面。1、要逐步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突破僅僅依靠上級撥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一般診療費的瓶頸。2、要在制度和法律層面,對鄉村醫生待遇保障機制予以明確,完善養老保險機制、退崗生活補助、獎懲激勵機制等。對于馬艷珍代表的提案,山東青島對在崗鄉村醫生社會保障方面提供了實打實的辦法。山東省青島市發布2021年市辦實事10件32項,其中由青島市衛生健康委承辦的完善在崗鄉村醫生社會保障成為年度重點。青島市將進一步完善在崗鄉村醫生社會保障,在個人自愿的基礎上,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在崗鄉村醫生可以同所在區市確定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人事代理企業等單位簽訂用工勞動合同,參加企業職工社會保險。財政對社會保險、公積金的單位繳納部分進行補助。其中,社會保險費按繳費基數下限標準予以補助;公積金以所在區市上一年度月平均最低工資標準作為繳納基數,單位和個人各繳納5%,單位繳納部分由財政全額補助。北京積水潭醫院首席科學家田偉建議,北京的社區醫療機構要在目前配備全科醫生的基礎上,逐步推行專科醫生進社區。田偉認為,應該鼓勵工作十年以上、自己有意愿分流的專科醫生進社區開門診或者開診所。“這樣既解決了社區看不到專家號的問題,也讓大醫院人才合理分流。”社區醫療機構受空間和醫療條件等因素限制,在備齊備足藥品上存在一定困難。不妨建設全市統一的社區醫療機構藥品快遞中心,長期服藥的慢病患者在社區開藥后,由這個中心將藥快遞到家。此舉不僅方便患者,而且可以解決社區醫療機構備藥不全的問題。如何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應急能力?這個問題引起了民主黨派的注意。這些民主黨派指出,廣東不少地市都存在專業隊伍不足、疾控系統公衛醫師配比不達標、傳染病防控專業隊伍力量嚴重不足等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各鎮街未成立專門的職能部門,統一組織開展基層各項公共衛生監督和服務工作。基層衛生行政管理機制不順暢,公共衛生服務網絡不健全。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建議,按國家、省、市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機構設置,在區級衛生健康部門獨立設置應急科,明確應急任務,配置專職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在二級以上醫院設立獨立防保科,在住院床位總數在100張以上的醫院設立獨立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醫院感染管理部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將以上科室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行統籌建設,規范管理,明確工作要求。農工黨廣東省委會認為,基層社區應與小區物業、基層衛生醫療機構、派出所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并把家庭醫生、居委會、民警和民政等各方面力量組織起來形成網格化工作體系,提高疫情追蹤精細化程度。同時引導各種行業組織和社會組織與社區建立長期聯系、穩定合作機制,整合社會資源對接社區服務。農工黨廣東省委會建議,設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預備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當轄區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可以及時用該資金支付防控工作費用。分片區建立衛生安全戰略物資儲備,包括達到萬人級別的抗生素、疫苗、解毒劑、診斷試劑、抗流感藥品、創傷處置用品、防護面具等。設立基層公共衛生專員制度,基層公共衛生專員可以針對性地強化基層工作人員公共衛生知識儲備和培訓演練,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應急管理能力,并對基層社區整體的疫情防控布置提供專業權威的參考意見。民進廣東省委會調研發現,粵東粵西粵北的醫療資源過分向大型公立綜合醫院集中,鄉鎮衛生院均因各種原因沒有設置發熱門診。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工作人員配備不足,骨干技術人才流失嚴重更是常態。民進廣東省委會建議,加大省財政對粵東粵西粵北農村公共衛生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促進常態化院感控制和應急物資儲備。已建設發熱門診的鄉鎮醫療機構,按照要求對標完善;未建設發熱門診的鄉鎮醫療機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快按照“設置要求”完成建設。建設完善具有獨立診室、藥房、治療室和觀察室的村衛生室,配備必要的防控設施。25日,國家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標準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指出,衛生健康系統應積極完成分工,與其他有關部門聯動配合,構筑新時期的農村人居環境標準體系。湖南省政協常委、民進省委會主委、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指出,鄉鎮衛生院產生的醫療廢水垃圾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如不經及時有效處理,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并有可能成為疫病流行的源頭,嚴重威脅人民身體健康。"要將鄉鎮衛生院醫療廢水垃圾處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十分突出位置,切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盡快完善相關設施,建議開展一次鄉鎮衛生院醫療廢水垃圾治理全覆蓋的專項行動,用 1 至 2 年時間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議各相關部門加大對于科研創新的支持力度,尋找沒有安全生產隱患、處理效果穩定、運行操作簡單、運營成本低廉、符合鄉鎮衛生院特點和實際的新技術、新模式,進而有效、可持續地改變鄉鎮衛生院環境污染問題。建議推行鄉鎮衛生院環境綜合治理整縣發包,財政購買第三方治理服務模式,吸引專業化的第三方環保公司參與建設和運營,提升監管現代化能力和水平。從這些兩會提案可以看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應該是網格化、扁平化、一體化的。在醫療資源分布上,無論是大醫院還是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都要根據地區人群的居住區域進行合理設計和規劃,要讓群眾在基層就能找到值得信任的醫生。基層醫生工作很辛苦,分級診療雖然持續推進,但仍面臨一些阻礙。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給基層醫護人員應有的待遇,讓他們安心踏實的完成本職工作,基層醫療機構的內生動力要從基層醫護內部點燃。內力足了,外部幫扶才能真正成為“基層首診”的助推器。
來源:基層醫師公社綜合整理
整理::基層醫師公社?|??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