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BT財經
2021開年兩周,幣圈就經歷了一場從天堂到地獄再到天堂的冰火NNNN重天。
去年,比特幣價格在3月份一度下探至3867美元后開始不斷爬升,雖略有波動,但一路向好,不斷突破6000美元、8000美元、10000美元、20000美元大關。終于,在2021年1月3日攀升至3萬美元,1月9日突破4萬美元,漲幅超過900%。
然而,就在人們討論會不會5萬美元“封神”之際,比特幣卻意外出現瀑布式下跌,僅1月11日一天,下跌近1萬美元。截至發稿,比特幣又沖到了4萬美元。
更慘的是,加密數字貨幣市場出現20萬人大爆倉,爆倉金額達137億,在一片哀嚎聲中,比特幣的2021年又會上演一出怎樣的魔幻戲碼?
2008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機,比特幣騰空出世。一位名叫中本聰的人發表了一篇論文,將他發明的“比特幣”的概念及算法公之于眾。
作為比特幣第一個礦工,傳說中本聰擁有將近100萬個比特幣,占總量的將近5%。若以3萬美元價格計算,中本聰擁有近300億美元的財富,數量相當可觀。
雖然入場的絕大多數人比不上中本聰,但幣圈一直不乏這類的造富神話。“比特幣”“造富”等關鍵詞在網上一搜索,就會看到不少令人眼紅的新聞報道,比如《500元入場2小時成百萬富翁》《7年前投1萬如今坐擁100億》《180天變身億萬富翁》……
以至于在今年比特幣達到價格最高點的時候,最慘的新聞莫過于“程序員痛失比特幣”。
英國程序員Howells曾挖礦存下了7500枚比特幣,卻不小心將存有比特幣的硬盤當垃圾丟了。如今,這7500枚比特幣價值高達2億多美元!可憐的Howells想眾籌740萬美元,請當地政府允許他去垃圾場把這筆財富找出來,結果慘遭拒絕。
乘風而起的還有比特幣概念股。
加密貨幣采礦公司比特數字成為2020年漲幅最大的中概股,最高漲幅超過50倍。值得玩味的是,這家公司2019年的業務還是P2P,前身正是“中國車貸第一股”點牛金融。
2019年,點牛金融凈虧損690萬美元,同比擴大97.1%。此外,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遭立案偵查。受此影響,股價一路雪崩,2020年3月僅為0.28美元,暴跌98%,處在退市邊緣。
比特幣似乎成了讓這家公司奇跡復活的“金手指”。2020年8月7日公司更名并業務轉型后,股價一度逼近30美元。截至美東時間2021年1月13日收盤,比特數字股價為18.16美元,相比重新上市的4.9美元發行價亦有近30倍的漲幅。
此外,受益于比特幣采礦業務,公司收入也大為改善,2020年三季度營收790.95萬美元,而2019年全年營收僅為457.22萬美元。
▲圖:中概股比特數字飆升的股價
除了比特數字外,其他數字貨幣概念股也在跟著上漲:第九城市主業游戲搞得一團糟,但是宣布要把挖礦公司嘉楠耘智內斗被逐出的高管納入麾下后,新年7天里暴漲逾500%,迅雷也因為是區塊鏈概念股大漲超70%……
還有知名的礦機公司比特大陸上演了內斗、搶公章,可以見得在大漲之下,比特幣產業鏈上的人們為了利益那可是爭得不亦樂乎。
然而,比特幣并不是只漲不跌的神話。比特幣每次高臺跳水時,都不乏一些人在一夜之間背負上了數百萬甚至過億的債務。
記得去年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跳橋事件”。鄭某因加杠桿炒幣虧損兩千多萬元,不堪重負,在殺死三歲女兒后,與妻子一起跳橋自殺,結果妻子身亡。鄭某雖然生還,但涉嫌故意殺人罪等待法律判決。
就連深諳比特幣游戲規則的幣圈大佬,也有因為巨虧最終走上不歸路的。2019年6月5日,原比特易創始人、被圈內稱為“惠神”的惠軼疑因100倍杠桿爆倉了2000個比特幣(當時折合人民幣超1億元),選擇自盡,年僅42歲。
這個市場里充斥著貪婪與恐懼的靈魂,一夜暴富或一夜巨虧輪番上演,比特幣到底有沒有規律可循?這場逐富游戲到底能不能入場?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至十年,我們會發現,相較于2010年0.0025美元的價格,比特幣翻了1640倍,堪稱全球收益最高的投資品了。
支撐比特幣持續上漲的基礎理論是它的稀缺性。比特幣是個總量恒定的虛擬貨幣,一共只有2100萬枚。這也就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比特幣數量越來越少,供給遠小于需求,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但如今這個理論也在遭受質疑,后文細說。
值得一提的是,比特幣的每一次大漲,背后都伴隨著大量的投機者入場。
2017年,比特幣迎來了史上最瘋狂的爬升期,最大的刺激因素可能是當年ICO政策(首次公開募幣,類似于股票市場的IPO)的發布,首次允許加密貨幣在市場上直接出售。
但由于打開了加密貨幣市場交易的閘門,各種幣紛紛入場分一杯羹,比特幣的市場份額逐漸下滑,價格也隨之暴跌。
至于為何去年至今漲勢又再一次兇猛,業內普遍的共識是以下兩點:
一是新冠疫情肆虐之下導致全球貨幣超發,尤其是美元進入弱周期,而比特幣因為恒定總量,被認為能有效抵御通貨膨脹,在這種論調下不少人紛紛入場,購買比特幣來對沖美元風險。
二是相比與之前散戶玩家居多的情況,開始有大量傳統金融機構開始下場或者不斷增持,而且都來頭不小。比如,全球最大的數字資產管理公司灰度、美國在線支付移動巨頭公司Square、美國保險巨頭萬通人壽保險等。
據統計,2020下半年,四個比特幣最大的機構買家平均每年買下2000枚左右,而全球比特幣日產量只有900個。而手握最多比特幣的機構是商業分析公司微觀策略,擁有70470枚,還于去年12月宣布計劃將6.349億美元的相應收益用于投資比特幣。
微觀策略背后的股東是知名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集團貝萊德、世界上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鋒領航集團等金融巨頭。
就連新晉的世界首富馬斯克都忍不住來問微觀策略的首席總監,能不能將特斯拉的資金轉成比特幣?
這其中玩笑成分多少不知道,馬斯克算不算擁躉者也不好判斷,但他一直對加密貨幣興趣滿滿,多次在推特上討論,還在談及登陸火星的宏愿時表示未來火星經濟的基礎可能就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
在機構和名人的背書下,比特幣的討論風向開始轉變,更多投機者跟風進場,于是再次引來一波暴漲潮。
“2021年,比特幣將進入牛市。”多資產投資平臺eToro的分析師SimonPeters表示,“流通中的比特幣數量很低,這表明投資者正在將比特幣從交易所轉移到錢包,希望長期持有比特幣。”
盡管比特幣隨后又出人意料地下跌,但有分析認為這種短期波動是由于莊家在背后操縱上下拉盤,將小股東甩下去好自己賺錢。
但也有分析認為,從寂寂無名到萬人追捧的比特幣,從始至終都是人類史上最瘋狂的泡沫、最大的騙局。
美國銀行在最近一份報告中直言其為“泡沫之母”。美國銀行分析師Hartnett認為,比特幣連創新高,只是目前這一場史上最大資產泡沫的表現之一。不論是IPO也好,還是數字貨幣也好,投資者的投資動機越來越投機。
▲圖源:彭博社
那么,比特幣到底是不是一場新世紀的“郁金香泡沫”呢?
關于比特幣的定性,主要分為兩大流派:數字黃金VS 龐氏騙局。
華爾街頂級基金ARK Invest是正方代表者。ARK早在2015年便投資了灰度比特幣信托(GBTC)。灰度比特幣信托是灰度旗下規模最大的加密數字資產信托產品,已成為買進比特幣的最大主體之一。
ARK認為,作為首批全球數字貨幣的有力競爭者,比特幣的需求量將至少應與黃金相近,比特幣與黃金確實存在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具有稀缺性,都是越挖越少、越挖越難。
2020后半年,因為歐美疫情的惡化,比特幣也因此戴上了“避險資金”的面具,成為了許多投資者的信仰。
那么,比特幣的稀缺性是否真的成立?反方認為比特幣的軟件是免費開源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創建自己版本的加密貨幣。據統計,目前全球范圍內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加密虛擬貨幣有近30款,市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加密貨幣超過1200款。
與此同時,也有分析認為,比特幣并非真正的“避險資產”,更多是弱美元。由下圖可見,黃金與比特幣在弱美元市場走勢截然相反,在風險偏好上升和弱美元時期,比特幣才壓過黃金一頭。
▲圖源:彭博社
此外,比特幣與黃金不同之處還在于波動性。比特幣的波動性更為劇烈,在投資者的炒作下極易出現暴漲和崩盤,風險較大。
和股市里的高風險投資相比,比特幣完全沒有基本面可言,每天對市場動態影響最大的因素正是市場情緒的恐慌指數。
這導致比特幣的波動性極容易被操盤,成為專業投資者的獲利工具,而普通投資者只能淪為被割的韭菜,前文所述的爆倉慘案就是血淋淋的前車之鑒。
對此,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近日表示,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投資和貸款產品“風險非常之高”:“一些公司正在提供加密資產投資,或與加密資產相關的貸款或投資產品,并承諾高回報。如果消費者投資這類產品,他們應該做好賠光所有錢的準備。”
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楊峻表示,歸根結底,比特幣并不是真正的貨幣,沒有國家信用背書,很容易淪為龐氏騙局。也就是說,需要后進場的人高價為前面的人買單。一旦沒有人愿意接盤,那么比特幣就毫無價值,泡沫就會徹底破滅。
此外,比特幣面臨著重大的監管風險。據悉,每年的比特幣交易里,約有一半都涉及犯罪。因為去中心化和匿名,比特幣很容易被犯罪分子拿來從事洗錢等違法活動。一旦各國政府加強監管,比特幣是否還能保持持續上漲的高位,值得商榷。
FCA最近已禁止向散戶投資者出售加密衍生品,并為加密資產業務引入了新的注冊機制,并警告稱未經注冊就運營的公司構成“刑事犯罪”。
盡管比特幣的擁躉者們堅信自己將是創造下一個新時代的蠻荒開墾者,但毋庸置疑的是,比特幣的價值風險仍超過大部分投資者的認知能力和承受范圍。
還是那句老話,投資要賺認知的錢,不要做超乎自我認知范圍的投資。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