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良醫財經,作者丨布姐
一場疫情,打亂了投資行業的平衡點,讓本已經冷卻兩年余的互聯網醫療賽道,像一壺沸騰后冷卻的水,再一次被放在了煤氣灶上加熱。僅2020年上半年,就有215家互聯網醫院掛牌,而2019年全年互聯網醫院新增數量只有223家?;鸨潭瓤梢娨话?。
不過,在線醫療行業有自身難以克服的天花板和限制。
一方面,獲客難。在線醫療企業很難吸引更多流量,消費者對求醫問藥這件事,仍是青睞于到傳統醫院就醫。畢竟,千年以來“望聞問切”的傳統,難以輕易顛覆。
另一方面,盈利難。經過幾年資本燒錢大戰之后,投資人開始正視“賬算不過來”的問題,伴隨資本的冷靜,僅2017年注銷互聯網醫療企業就有1000余家。在今年這場疫情前,真正運營的已經不足50家。
疫情讓獲客問題得到解決,因無法出門、避免傳染等因素,消費者開始將在線問診視作一種醫療的補充。更為重要的是,以前互聯網醫療人做夢都想開通醫保支付也實現了且遍地開花。
但新的問層出不窮,在線問診如何保證醫療水平、提高醫療效率?僅僅簡單的問診或者開藥,難以撐起高估值,更像是“資本好故事”而非是“商業好模式”。
即便如此,巨大需求的拉動、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資本再次關注以及技術的成熟技術,讓互聯網醫療又“殺回來了”。這一次,經過幾年蟄伏的互聯網醫療行業,能迎來春天嗎?
數據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
2014年被稱為移動互聯網醫療的創業元年。
根據數據顯示,當年互聯網醫療融資額超70億美元,有超過600家投資機構入局。在此之前,2005年到2009年的5年時間,國內互聯網醫療的投資數僅是8筆,直到2010年才達到了10筆。
2015年,主管部門出臺若干規劃性綱領文件,將“互聯網+醫療”列入長期規劃,一時間,各類相關創新項目百花齊放。但曇花一現,互聯網醫療瘋狂燒錢1年后,線上問診、預約掛號等在線醫療服務模式被證偽,資本迅速退潮。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2016年元旦,春雨醫生在用戶滿意率為99.4%的背景下試水會員付費模式,僅實行一個月平臺問題量就從3萬驟降至3千。同期,打著“互聯網醫療第一股”招牌的平安好醫生上市前三年的用戶付費轉化率僅由0.9%提升至2.7%,至今仍未盈利。
這是互聯網醫療的痛點:低頻、淺層次問診、用戶付費意愿低。
約印醫療基金CEO鄭玉芬曾表示,部分互聯網醫療平臺已找到一定的盈利模式,但不足以支撐大范圍的成本投入和戰略布局,平臺價值如何變現還在探索中。
2013-2019年期間我國互聯網醫療投融資金額較為波動。據IT桔子數據,2013-2016年期間行業投融資金額呈逐年增長態勢,2017年行業投融資熱度降低。
這一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發放的《關于征求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和關于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意見的函》(以下簡稱《意見》)在網絡流傳,文件共39項條例,新規或將增加醫生網上問診門檻,同時收緊線上診療范圍,這將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比如,《意見》表明一定要有線下機構,并且需要有標準準入的機構才可以開展互聯網診療,同時還限定在醫療機構之間的遠程會診或者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慢病管理(家庭醫生)。
《意見》還規定了不準接待初診患者,這將很大一塊的市場需求抑制掉,制約了互聯網醫院的獲客來源。
2019年行業投融資更趨于理性,投融資金額為81.3億元,投融資事件68件。今年以來,受益于疫情帶來的影響,互聯網醫療再次受到資本的關注,2020年1-8月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投融資金額為28.5億元,投融資事件數為33件。與幾年前不同的是,這一次,互聯網醫療企業的自帶屬性更多,不僅有問診入口、線下醫院,還有保險等附加值。
從2014年算來,互聯網醫療也到了七年之癢。
2020年,融資額度最高的項目就是妙手醫生,該輪融資已經是妙手的D1輪融資,金額為6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啟明創投、渶策資本、紅杉資本、指數資本等共同投資。
妙手醫生旗下有5大品牌,妙手醫生、圓心醫療、圓心大藥房、圓心惠保、無界進修。將醫療服務、藥事服務、保險服務結合,連接醫生端、患者端、藥品端、保險端,打造“醫-患-藥-險”服務體系。
如果將在線醫療平臺按照關鍵詞分類,那么最初就是“在線問診”,此后是“線下醫院”,今年,無疑就是“醫-藥-險”的閉環。今年雙十一,京東健康與輝瑞中國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圍繞商保服務,打造商業健康險支付環境下的醫藥險閉環。
創業企業和平臺大佬紛紛布局,為何保險成了香餑餑?答案很簡單,為了盈利。
互聯網醫院的其中一個意義在于,醫院能夠整合線上、線下的全流程醫療服務,形成閉環,切實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但誰能真正做到?大多數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仍是扮演著同樣一個角色:賣藥。
近期,阿里健康公布了年中報,中期業績首次盈利,一舉突破連續十年虧損的狀況,讓其市值一舉突破3000億港元大關。
2021財年中期財報顯示,阿里健康取得71.62億元收入,同比增長74%。毛利同樣大幅度增長,上半財年總計18.6億元,同比增長80.3%。期內錄得2.79億元的利潤,首度扭虧為盈。各大業務增長迅速,自營業務更是暴漲74%。
根據阿里財報顯示,醫藥自營業務仍是其收入主要構成,2021財年上半年,阿里健康在醫藥自營業務和醫藥電商平臺的收入分別為60.36億元、9.25億元,合計69.61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為97.2%。今年以來,阿里力圖打造在線問診、服務的屬性,以此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不過雖然營收高達71億,但阿里仍然是個電商。這不僅僅是阿里的遭遇。
京東亦是如此。2019年全年京東健康的收入達到108億元,其中,健康藥品銷售是主要收入來源。
再看另外一家上市企業平安好醫生。三者業務較為相似,在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消費醫療、智慧醫療等領域均有布局,主要營收也均來自于醫藥電商。
但平安好醫生在用戶與流量方面遠不及阿里京東這兩個天然流量池,營收規模也不及兩者。2019年平安好醫生總營收50.65億元,其中健康商城業務收入為人民幣29.02億元(包括健康商城個人消費者采購的收入為人民幣15.78億元和健康商城企業客戶采購的收入為人民幣13.25億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平安好醫生實現營業收入27.47億元,凈利潤虧損2.13億元。
從幾家互聯網醫療巨頭看,這一賽道的企業想要盈利,有兩個關鍵詞:流量、電商。
其實無論是阿里健康還是京東健康都有一個共同的弊端,那就是無法徹底獨立于母體。京東健康在招股書中表示,京東集團擁有公司30%以上的表決權,若未來遇到潛在利益不一致的問題,公司的解決方案可能不如與非控制股東交易時有利。
由此可見,京東集團對京東健康的影響深遠。另外,京東健康的最大供應商及最大客戶也均為京東集團,采購額占比16%、營收占比6.5%。
仍處在虧損中的平安好醫生更需要來自平臺的輸血,自2015年以來,平安好醫生已經連續五年虧損,據財報顯示,2015-2019年凈利潤分別為-3.24億、-7.58億、-10.02億、-9.13億、-7.47億,預計今年全年虧損已是大概率事件。
有電商靠賣藥,沒有電商靠輸血,那互聯網草莽們又將如何賺錢??
擁有大流量、電商平臺基礎的大廠剛剛實現盈利,有靠山的,諸如依靠騰訊的微醫,還能借助平臺積累流量,出身草莽沒有靠山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又將何去何從?
市場上,耳熟能詳的企業不少,丁香園、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等等。無論是從C端還是B端出發,想要依靠醫療服務掙錢,仍然很難。
2007年-2010年,在線醫療需求潛滋暗長,在一時間端,天涯貓撲、西祠胡同等BBS論壇成為當時的熱點事件策源地,BBS大熱之時,市場上看,開始有丁香園這類以醫生交流為主的平臺。不過,這類論壇式平臺很快遇到盈利的難題。
當時,國內在線醫療行業的盈利模式大致分為三種:
其一是針對C端即患者用戶收費,包括通過在線問診、保健服務、預約掛號、病歷管理、醫療費用支付等服務。比如尋醫問藥、39健康網等。
其二是針對第三方廣告主的收費,這主要是一些在線掛號與在線問診平臺比如掛號網等;
其三是交易電商類,以交易傭金收入為主。當時的主要代表性企業有醫藥在線、天貓醫藥、1藥網等。
由于用戶付費習慣尚未養成,移動支付尚未實現與醫保對接,整個行業來看,面向C端與B端的盈利效果并不明顯。
盈利要靠醫院和藥企,而非對醫生收費。為此,丁香園成立了丁香人才網,進軍企業招聘。2008年開始,國內電商業務處在萌芽階段,丁香園上線了生物試劑耗材的網上采購平臺丁香通(To B),此后又根據需求上線了服務醫生的“用藥助手”。
同一時間,兩大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里進入互聯網醫療,開啟了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圈地”。相比之下,騰訊在早期更樂于通過投資的方式布局醫療領域,而阿里,則是通過支付寶和阿里健康“兩條腿走路”。
比如,騰訊重投資了騰愛醫生、微醫等眾多企業,雖然此后騰愛醫生關停,但是騰訊又力推企鵝和杏仁醫生合并,以取代騰愛醫生的站位。事實上,包括丁香園、微醫集團、卓健科技、醫聯、好大夫在線、企鵝醫生身后都有騰訊資本的身影。在醫療領域,騰訊通過財務投資、戰略投資等方式已經買下了半壁江山。
進入2015年,互聯網醫療開始講究線上下的合軌,這一年,丁香園籌建了4家線下全科診所,并拿下了互聯網醫院的牌照。與丁香園一樣,拿到了互聯網醫院牌照的還有平安好醫生、好大夫、微醫集團、醫聯、春雨、阿里健康、京東等企業。
同期,春雨醫生CEO張銳表示,計劃于201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25家線下診所。一時間,線上牌照和線下醫院成為標配。
業內人士曾指出,互聯網醫療分為外圍和核心兩塊業務。
其中屬于外圍服務的網上掛號、分診、就醫導航、移動端查詢化驗單等業務,不會受到政策的限制,但是,這一塊業務市場競爭力較弱,創業公司和傳統醫療機構都可以做得很好。核心服務,如遠程醫療、在線斷癥、醫患在線互動,可能會受到的影響較大。但是,如果互聯網醫療企業有了符合資質的線下醫療機構,也許整個產業會有一番新的景象。
但事實上遠遠沒有這么簡單。除了政策限制,線下醫療機構屬于重投資、長周期的投入。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本就沒有盈利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只能依靠融資支撐線下醫院的建設。
比如杏仁企鵝通過融資,開始海量布局線下醫院,一邊買買買,一邊戰略合作。但前提都是資本接力。一旦資金跟不上,就很容易患上失血的病癥。業內投資人對互聯網醫療向線下延伸有不少質疑,在流量向線下轉換時,每一層都打了折扣,轉化率極低,更何況,醫療并非是高頻服務。
互聯網醫療靠服務賺錢難,為了求生,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始開辟新的戰場。
2015年年底,春雨醫生創始人、前CEO張銳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杉有過一場對話。張銳代表了風口上的互聯網醫療創業者,王杉代表了處于壟斷地位的傳統醫療。
回憶這場相互打斷了18次的對話,春雨醫生現任CEO張琨將其形容機構為:“那是雞同鴨講,兩人完全不在同一個頻率。”
王杉直接否定了網絡“輕問診”。他認為,中國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現在根本不存在。根據中國現行的醫政管理辦法,所有的醫務人員必須在醫療機構執業?!叭绻辉卺t療機構執業,嚴格講是違法的”。
這場規劃中,張銳說“我和王院長不是同行”。而王杉則說:“IT人想替醫生看病,這出了大問題”。他表示,“我認為這是個錯事?!蓖踉洪L在最后說“買產品掙不了什么大錢,渠道的建設又不是一蹴而就?!?/p>
張銳則認為,互聯網醫療是以用戶為中心,以控費為中心,越來越往塔基走。這場誰也沒有說服誰的對話,有一個基本問題:傳統醫療并不看好互聯網醫療。
以整個鏈條中最賺錢的醫藥電商看,據米內網數據,2019年我國零售藥品市場銷售額實現17955億元,從終端的銷售額分布來看,零售藥店終端市場銷售總額為4196億元,其中實體藥店占比超過96%,而網上藥店市場大約僅占3%。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處方藥貢獻了85%的藥品零售終端銷售額,但主要渠道始終牢牢把握在醫院手里。
即便是盈利最可觀的環節,醫藥電商能分食的部分也遠遠不敵醫院所掌握的?;ヂ摼W醫療的定位,從顛覆到補充,再到如今醫藥險的閉環布局,似乎都是說明當時王杉的話有一定的預見性。
難盈利,渠道短時間難以建設。為了求生,互聯網醫療開始“去醫療化”,方向是:大健康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醫療企業要實現盈利,提供與醫院業務重合的醫療服務絕不是最優選擇。
包括丁香園在內的企業,開始走健康管理的路線。今年聲勢浩大的京東健康也是如此,在其招股書里,將京東健康的未來描繪為大健康管理的平臺,今年京東健康推出的家庭醫生,也是以完善傳統醫院不能觸達的家庭健康管理為目標進行圍獵。
但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管理產業同樣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模式,重度依賴于人和服務,不僅需要數字化賦能,還要有醫療服務的強支撐。但,雖然大家都在轉型升級,但在每一家在線醫療企業的商業模式中,醫療服務都是增值服務,而非主業?;蛘哒f,醫療服務并非盈利的來源。
打著互聯網醫療旗號的企業們,仍需要繞一個大彎路,靠電商、靠保險盈利。這個彎道過后,還有幾個人能存活下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