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最極客,作者丨東方亦落
12月12日,主題為“真實記錄·用愛分享”的第四屆大眾點評會員年終盛典召開。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有近三千萬的“評價LV”和“筆記達人”活躍在大眾點評上,貢獻內容超過了一億條。
相信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眾點評是一個古早的應用,在2020年驟然看到這個名字頗有“懷舊”之感。想當初大眾點評也躋身于互聯網第一梯隊,可發展到今天,存在感反倒越來越低了。
但大眾點評的存在感低,并不代表消費者與市場不需要點評模式了。事實上,對點評模式本身的需求更為強烈,甚至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平臺中都加入了點評體系,只不過不再有像大眾點評那般以點評作為“核心”的平臺存在,而是與其他業務融為一體。
那么大眾點評的存在感降低,究竟是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在如今的互聯網市場中,“消亡”是否已成為其無法逃脫的宿命?而點評模式又將何去何從呢?
不管是三千萬的活躍用戶還是超過一億條的點評內容,都很難不引起注意。有業內人士表示,最近大眾點評對其評價LV體系進行了迭代,意在回歸“評價真實,對他人有幫助”的初心。
盡管召開了盛典,公布了光鮮的數據,還有“回歸初心”的意味,可從實際情況來看,大眾點評的存在感依然呈下降趨勢。
最近可作為證明的事件就是今年10月,美團正式發布公告,將“美團點評”更名為“美團”(美團與大眾點評在2015年合并成為“美團點評”)。關于更名的原因,美團給出的回應是“簡化名稱有助于對外建立公司統一的品牌形象,增強用戶、商戶等對公司多業務能力的認知”。
其中并未提及大眾點評。盡管美團承諾大眾點評保持獨立發展,但從更名舉動仍可看出,大眾點評在美團的體系中存在感已經比較微弱了。此時距離大眾點評被美團收購已有5年之久,雙方還是沒能熬過“七年之癢”。
不僅是在美團體系中,大眾點評在如今市場上的存在感也所剩無幾。
這不免令人唏噓。大眾點評堪稱O2O模式的“鼻祖”,曾站在團購時代的巔峰“傲視群雄”,卻走到今天這地步。然而沒有什么是永恒的,大眾點評曾經能夠依賴的那些優勢,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靠不住”了。
成立于2003年的大眾點評,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本地生活信息平臺。靠著第三方點評數據與“地毯式”累積的商戶數據迅速崛起,到2015年,大眾點評已覆蓋了全國超過2500個城市,其中餐飲商戶的覆蓋率最高。
用戶點評的模式,在早期具備極強的吸引力。當時的點評者多是將這個網站當作分享美食經驗,甚至是“炫耀”的平臺。所以在2008年之前,大眾點評上聚集了大批的“老饕”,這些用戶相當于KOL,他們的分量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一些高級用戶的評論甚至能讓餐廳“一夜成名”,就和今天的網紅餐廳無異。
而大眾點評當時為了鼓勵用戶評論,對于添加店鋪、上傳圖片、撰寫點評等行為都會進行各種獎勵,以此增強用戶粘性。當然這些手段放到現在一點都不新鮮,但在那個年代確實具有開創性與前瞻性,并且收獲了顯著的效果。正是這樣的大數據積累,讓大眾點評擁有了核心競爭力。
此外,點評也在當時有效解決了用戶痛點。例如許多用戶有“選擇困難癥”,在面臨對同類服務的選擇時會猶豫良久,而有了大眾點評就可以根據其他用戶的經驗迅速篩選。那時各種網絡工具還不算發達,商戶與用戶之間的信息極不對稱,而大眾點評有效打破了這一壁壘,讓用戶感受到更加優質與便捷的服務體驗。
然而時至今日,大眾點評的種種“優勢”已平平無奇。大眾點評并沒能完全做到與時俱進,這一點從其在年終盛典上依然以“達人規模”與“點評內容”作為核心數據資產進行展示即可窺知一二。
如今早已不是靠評價產生巨大吸引力的年代了,評價可能是刷出來的,用戶可能是花錢雇來的。此處并非質疑大眾點評的內容與數據虛假,只是這幾年的互聯網中,“刷單”、“水軍”已是公開的秘密,導致“點評”不像早期那樣嚴謹和真誠。因此對于大眾點評給出的這類數據,用戶、資本與市場恐怕都不是十分“感冒”,這可能也是致使大眾點評存在感降低的重要因素。
不過,大眾點評的存在感降低,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點評”這種模式了。
人是社會動物,我們都需要從他人的印象中映照出自己,也需要從他人的評價中了解事物。因此“點評”體系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對它的需求根植于人類的本性中。
在大眾點評風靡的那些年,它起到的作用更像一種評判工具:兩極分化的情況非常明顯。因為早期用戶不多,樂于分享的人也不是很多,用戶能在上面寫點評,基本上是出于非常“強烈”的感覺:要么就是對某家商戶極其滿意,以至于要把這份滿意之情傳遞給更多的人,讓大家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要么就是因為體驗太差而憤怒,需要找一個宣泄的出口,所以在點評平臺中時常會出現過激的評論。
不過這在當時也推進了大眾點評的成長,大家看多了商家的廣告,突然看到這些來自用戶的評論當然會覺得新鮮,并且在選擇商家與服務的時候有了更多可參照的“坐標”,使得大眾點評迅速崛起。
而大眾點評也并非沒有為追趕時代而努力過。例如大眾點評很早之前就開始與手機廠商談合作,當時一些山寨手機上也都會預裝大眾點評。這一行為體現出其產品負責人極具前瞻性,因為現在我們已經都知道,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與智能手機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用戶習慣,原來關于衣食住行都要提前查找和預定,移動互聯網到來之后則可隨時獲取信息。
然而僅憑前瞻性也無法抵擋時代的大潮。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與后來崛起的美團等應用的“交鋒”中,大眾點評的核心競爭要素也開始顯現問題。
隨著數據越來越多,用戶點評累積的邊際效用逐漸減弱。簡單來說,用戶在最初看到點評的時候,會感覺非常新鮮,接收到的刺激感更強烈。但是當評論數增多,用戶司空見慣之后,所受到的刺激和愉悅感就沒那么強烈,對相關內容的關注度以及愿意為之付出的成本也會相應削減。
在獲取這些海量內容之后,大眾點評并未及時對其作出精細化的處理。使得用戶在面臨諸多評論內容之時感覺很“亂”,依舊會陷入選擇困難的境地中。
此外,這些點評內容公開程度很高,數據獲取門檻低,使得許多競爭者通過簡易的方式和極低的代價就能輕松獲取,這也給大眾點評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直到近些年,關于不同平臺的點評互相抄襲的糾紛仍不在少數,可想而知當年大眾點評的海量數據會引來多少覬覦。
不過后來大眾點評也被曝出過有用戶抄襲其他平臺的內容,還掀起了不小的風波。這也反映出在做大做強之后,大眾點評在內容方面后續乏力,自然也就缺乏像發展初期那樣的吸引力,這可能也是導致其沒落的重要原因。
但大眾點評沒落,不代表“點評”這種模式本身不再被需要。作為從人性出發的需求,它無法被拋棄和取代,消費者依然需要其他人的意見作為參考,只是不再需要大眾點評這種以評論內容作為核心資產的垂直化平臺。畢竟現在幾乎所有的應用和平臺中都自帶點評體系,方便快捷還有各種精細化的運作,用戶早已沒必要專門下載一個大眾點評去查找評論。
互聯網與商業世界的殘酷之處就在于:即使戰線拉得再長,也不過是互聯網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即使曾經光芒萬丈,也無法預料自己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被拉下“神壇”。
互聯網發展史告訴我們:沒有永遠的第一。即使大眾點評身經百戰,曾經到達過頂點,現在一樣沒有太多存在感。市場不會因為你是第一就讓你永遠霸占那個位置,用戶或許會懷舊,但不會因為懷舊而“寬容”,誰的服務好,誰更契合潮流,就去用誰的產品,而不是去遷就和忍耐。
要說如今點評模式的發展方向,大概可以用“分散化”來概括。哪怕是導航里也都有評價體系,先在里面找目的地,然后直接看評價,體驗過服務之后直接寫評價,相當于一條龍服務,僅僅是這一點,就不是現在的大眾點評可以做到的。
哪怕大眾點評如今的數據依然活躍,也只能說明市場對點評仍有需求。現在分散化的趨勢注定大眾點評這種垂直化的平臺沒辦法吃香了。
大眾點評或許終究逃不脫被互聯網洪流“湮滅”的命運,但是點評模式會以其他方式繼續存在,這意味著即使大眾點評消亡,點評模式也能“永生”。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