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2月8日,京東集團旗下在線醫療平臺京東健康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募資額達267.57億港元(約合34.5億美元),市值沖破3400億港元,超越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健康。
目前來看,京東健康、阿里健康主要以醫藥電商為主,從零售體系出發,再拓展至其他環節,在母公司流量及供應鏈優勢下,從零售出發,再逐步拓展邊界邁向大健康產業布局。而平安好醫生等公司,因為不具備電商基因優勢,以提供醫療服務為主,再拓展至其他醫療生態環節。
在互聯網巨頭都在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的當下,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先后成功上市,并且展現出明確的盈利預期,也讓騰訊、百度、字節、美團和拼多多等深度布局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成為必然選擇,三國時代也將進入戰國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美團雖然跑通了互聯網醫藥線上交易的模式,但單一營收占比過大的問題也非常突出,而且短期內難以改變,后入者如何展現在數字化醫療服務體系下的競爭優勢,這才是未來最大也是最難的考驗。
此次京東健康在港股的上市,讓資本市場對互聯網醫療也有了更多的參照,而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以及平安好醫生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發展特點。
在業務和商業模式上,京東健康與阿里健康十分相似,因為兩者都是基于電商形式進行業務,均為B2B+B2C+O2O模式,主要業務包括在線問診、藥品零售、線上消費醫療等,收入主要來自在線藥房直接產品銷售+市場傭金+平臺使用費,并且“賣藥收入”的占比均超過九成。
除此之外,阿里健康因為有支付寶和天貓兩條巨額流量的天然加持,在年活躍用戶上擁有“大”的優勢。京東健康招股書顯示,其累計用戶數超過1.5億,活躍用戶7250萬人;而阿里健康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年度活躍消費用戶已經超過2.5億。
但同時,京東健康依托京東的自營物流體系和供應鏈,在配送速度和范圍上掌握著極大優勢,“送藥快”成為一個重要標簽。目前,京東健康的零售藥房業務亦通過自營、線上平臺和全渠道布局三種模式運營,并且基于京東的遍布全國的配送基礎網絡,京東健康還建立了11個藥品倉庫和超過230個其他倉庫。京東健康在招股書中提到,其與京東集團在多領域進行合作,包括履約、技術、客服和營銷等。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東健康與京東集團的緊密關系可以使京東健康觸達超過4億活躍用戶數。京東集團也在不斷為京東健康輸入人才、核心技術、供應鏈管理能力和全國范圍內的履約網絡、物流網絡。
和京東健康、阿里健康不同,平安好醫生這類垂直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初期切入市場時是以提供醫療服務為主,再拓展至其他醫療生態環節,盡管在電商上并不擅長,但健康管理卻構成其優勢。目前,平安好醫生主要是通過自建一站式醫療健康平臺,與平安其他業務進行聯動,構建流量導入來完成健康醫療或健康險變現。
在財務表現方面,京東健康是唯一一家盈利的公司,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東健康凈利潤分別為2.1億元、2.5億元、3.4億元和3.7億元。阿里健康2020中期財報顯示,報告期內阿里健康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為2.78億元。而平安好醫生虧損最大,2017至2019年虧損分別為10.02億元、9.1億元和7.5億元。
京東健康持續盈利的原因,還在于其零售醫藥業務。2017-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個月期內,京東健康零售藥房業務產生的收入占平臺總收入約95%,其中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88.4%、88.8%、87.0%及87.6%,平臺服務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7.9%、7.4%、7.3%及6.8%。盡管京東健康近期通過改Logo、宣布品牌升級,從醫療轉向大健康,試圖從醫藥零售跨越到醫療健康服務,但從財務表現上來看,離預期目標還很遠。
阿里健康方面,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12個月,阿里健康醫藥健康產品全渠道業務收入占比達96.96%,醫療健康服務業務收入則為2.63%,數字基建業務收入僅為0.41%。
和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兩家單一營收相比,平安好醫生的營收結構則表現出“穩”的特點。數據顯示,2020年1-6月,平安好醫生健康商城業務收入占比最高達54.95%;但在線醫療和消費型醫療收入分別達25.30%、15.83%,并不依靠零售的單一收入;健康管理和互動業務收入僅為3.91%。
但從市值上看,相對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也僅相當于后兩者的三分之一,這或許也說明資本市場更愿意為當下更有明確盈利預期的模式買單。
眾所周知,互聯網醫療市場主要包括在線零售藥房、在線問診、線上消費醫療健康及數字醫療健康基礎設施等。根據艾瑞咨詢推算,2019年互聯網醫療診后市場供給端僅占需求端規模的1/10左右。但是,隨著2020年多項政策的出臺及國家醫療大戰略方向的明晰,以及疫情對于互聯網醫療診后的推動,使得互聯網賦能醫療診后在便捷、高效、提高服務可及性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優勢愈加明顯,需求的井噴也將刺激并加速供給端市場快速拓展,至2022年互聯網醫療診后供給端規模將提升至需求端規模的1/4左右。
今年突發的疫情,也進一步加速了線上買藥和線上問診的發展進程,用戶需求增幅明顯,“互聯網+醫療健康”話題熱度居高不下,傳統醫藥市場正迎來線上化、數字化變革。如果說阿里健康、京東健康這種坐擁交易流量模式走通,并且能夠實現盈利的話,那勢必會引起其它互聯網巨頭的跟進效仿。
目前在互聯網醫療的賽道上,除了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之外,還有騰訊醫療健康、百度健康、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等互聯網醫療健康企業,字節跳動也在籌備自己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版圖,并在11月上線了互聯網醫療平臺“小荷”,發布了面向患者的小荷App和服務醫生的小荷醫生App。
最新消息顯示,美團關聯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也于日前遞交了“美團專業藥房”商標的申請,國際分類為44-醫療園藝、35-廣告銷售,而拼多多最近也申請了“多多健康”的商標。這些新入局者的加入,讓這個賽道的競爭變得更加嚴峻。
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團,根據美團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單季度藥品訂單同比去年增加逾兩倍,入駐美團買藥平臺的藥店截止第三季度末近10萬家。據美團方面介紹,目前美團買藥,在美團強大的配送網絡支撐下,可實現全天24小時配送,最快23分鐘送藥到家的服務。一家藥店負責人透露,通過美團服務,可以將藥店的服務半徑從3公里拓展至10公里。
盡管各大互聯網醫藥平臺目前主營業務其實還是“賣藥”,但提供專業的醫療問診服務和藥事服務是基礎前提,也是提高用戶粘性的重要選擇。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公立醫院互聯網醫院的在線問診次數較2019年同期增長17倍,預計到2030年中國健康與保健市場的數字化比例將從目前的3.7%提升到25.9%。
西南證券的報告指出,2019年互聯網醫院中,用戶最常使用的在線問診功能的問診量僅占總體門診量的6%,目前互聯網醫院的滲透率還很低,到2025年僅在線問診就有望新增189億元的市場空間。而在線問診市場規模在2019年僅是整體醫療健康服務市場規模的0.12%,整體醫療健康服務領域大有可為。
與此同時,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互聯網+藥品供應保障”服務、以及“互聯網+醫學教育”、“互聯網+人工智能”服務等新型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層出不窮,智慧醫療也在不斷滲透進醫療重點領域。來咖智庫曾在《疫情成智慧醫療“加速器”,巨頭爭相布局但新老問題交織》一文中分析到,智慧醫療被認為是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尤其是大部分企業的盈利模式仍然不夠清晰,對于如何解決醫療數據孤島、商業模式、人才培養以及落地等問題,仍處在探索階段,即便需求剛性,未必能形成足夠的規模及良好的盈利模式。
基于自身的流量優勢,巨頭們跑通了醫藥線上交易模式,但更大市場的數字化醫療服務體系,才是未來真正的考驗。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