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江宿琿(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編輯?| 高小辰,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自2019年的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僅一年多國內豬肉價格一路飆升,批發價從每公斤不到20元上漲至近50元。根據商界養豬三大龍頭之一的牧原股份三季報計算,牧原每頭豬的利潤超過1700元,1頭豬相當于2瓶茅臺酒的利潤。
養豬收益可觀,也是吸引包括文旅地產在內大批房企跨界入圈的原動力。那么,究竟有哪些文旅地產企業在投資養豬?他們“不務正業”投資養豬的目的是什么?又會對文旅地產行業帶來哪些影響?今天,文化產業評論就聊聊這些話題。
文旅地產大佬們為何會和養豬聯系到一起呢?難道養豬比文旅地產更賺錢?無論你相不相信,萬達、萬科、碧桂園、恒大等文旅地產界大佬們集體跨界養豬,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早在2014年底,萬達集團和國務院扶貧辦、貴州省扶貧辦與貴州省丹寨縣簽訂扶貧協議。王健林表示,計劃投資10億元建立30萬頭規模的土豬養殖廠和屠宰加工廠,豬肉通過萬達廣場賣到全國,收益歸農民。但不知什么原因,2016年宣布放棄這個計劃,改為其他扶貧形式。
無獨有偶。王健林放棄后,許家印又跟上了。2016年,恒大宣布要投資3億元在貴州援建110多個養豬農牧基地,但同樣我們沒有看到后續報道。不管是否存在作秀之嫌,彼時萬達和恒大都將養豬的目的定位于“扶貧”,更多的是響應國家號召,彰顯企業社會責任。
相比王健林、許家印,作為農民出生的文旅地產大佬——碧桂園老總楊國強干起農業來顯得更專注些。2018年5月,碧桂園在微信公號發布“養豬事業部負責人”招聘信息,并要求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工作內容包括主持事業部全面經營管理工作、組織制定事業部發展戰略及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等。
△圖片來源:碧桂園養豬崗位招聘信息
當年6月15日,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據天眼查顯示: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深圳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80%的股權,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持有20%,并由碧桂園農業控股總裁梅永紅擔任法定代表人。
△圖片來源:天眼查
你方唱罷,我登場。今年5月7日晚間,萬科招聘小程序“萬招君”推出一份食品事業部“招募令”吸引了業內目光,首批招聘豬場拓展經理、開發報建專員(養豬場)、獸醫(豬場)、聚落化豬場總經理、預結算專業經理
5個崗位,工作地點均在深圳。招聘詳情顯示,萬科在2020年3月正式成立食品事業部,在業務開展初期,要布局生豬養殖、蔬菜種植、企業餐飲三大領域。
消息傳開后,在網上炸開了鍋。有網友“笑出豬叫”之余,有關萬科養豬的各種猜測和討論紛至沓來:“圈地養豬?”“畢竟今年二師兄身價暴漲”“以后萬科是畜牧業股了”“也許萬科能建比較好的豬舍”……
圖說...
△圖片來源:網上截圖
其實,在“跨界”養豬的行列中,除了這些文旅地產大佬外,還有不少互聯網巨頭的影子。2015年互聯網大會期間,網易老板丁磊用網易生態豬宴請互聯網大佬,網易味央生態豬一舉成為網紅。截至2019年底,網易已經在浙江安吉、江西高安、浙江紹興建設了三家養豬場。
△2015年楊元慶發微博曬“丁家豬”,圖片來源:網絡
2018年6月,在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正式發布阿里云ET農業大腦,未來將投入數億費用對ET大腦進行針對性訓練與研發,最終全面實現AI養豬。而其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宣布達成合作,一組組樸實無華、朗朗上口的標語同樣刷遍西南農村:“今年打工不出門,智能養豬到家門”“智能養豬搞得好,照顧家里老和小”……
△阿里云ET大腦宣傳標語
2018年11月,在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劉強東宣布成立京東農牧(是京東數科的子公司),通過與大
學、科學院等專業機構合作形式,研發推出“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三大模塊的京東智能養殖解決方案,正式向養豬業進發!
“但聞養豬記,未聞豬肉香!”縱觀文旅地產和互聯網大佬們養豬經歷,光有資本和科技遠遠不夠,終究是低估了養豬是門手藝活,這也許就是有些豬肉你永遠也吃不上的表面原因。
那么文旅地產大佬們“不務正業”當“豬倌”究竟為哪般?難道養豬比文旅項目更賺錢?從當前文旅市場和豬肉價格居高不下的行情看,顯然養豬比搞文旅更穩妥。但問題絕沒有我們想像這般簡單,其背后的誘因可謂撲朔迷離。
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業迅猛發展,大批房地產企業開疆拓地進入文旅領域,以萬達、萬科、碧桂園、恒大等為代表的頭部大佬們,不惜重金跨界突圍,堪稱攻城略地。截至目前,百強房企中,已有60%的房企涉足文旅地產領域。值得關注的是,文旅地產狂熱介入,在推動文旅產品供給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導致文旅項目陷入惡性循環。
△國內30強地產企業涉足文旅業務情況
一是野蠻生長,項目存量積壓大。據普華永道和睿意德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文旅地產研究報告》顯示,2012—2014年,是我國文旅地產快速發展時期,年均新增項目2200個,平均增速達83%。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底全國文旅地產項目7965個,其中大型在售項目有589個,這些在售項目平均存量達到2043套,而平均去化速度為12套/月,完成存量去化需要14年。
做文旅地產跟做住宅、商業地產的邏輯完全不一樣,很多開發商轉型做文旅,基目的是通過建設和銷售配套商業住宅解決現金流問題。而目前各地大多數在售的文旅項目,并不是作為旅居地產在銷售,而是本地剛需在消化,尤其是一些配套住宅項目,受全國大范圍的限購政策制約,嚴重影響了文旅項目資金回流。
△圖片來源:網絡
如,2017年7月,萬達以總價199.06億元將旗下77個酒店出售給富力,將13個文旅城91%的股權作價近300億元轉讓給融創。萬達文化旅游城是萬達首創的特大型文化、旅游、體育、商業綜合項目,包括萬達茂、主題樂園等。在出售的資產包里,包括萬達在西雙版納、南昌、合肥、哈爾濱、無錫、青島、廣州、成都、重慶、桂林、濟南、昆明、海口等13個文旅項目股權。
二是盲目跟風,產品同質化嚴重。目前,國內文旅地產大致分為五大類型:主題游樂型,景點依托型,度假酒店型、文旅綜合體,以及文旅小鎮型。近年來,由于資本的狂熱和行業過快開發,一些地產開發商盲目跟風,打著“文化旅游”的幌子瘋狂圈地投資,導致低層級、同質化項目遍地開花。
從投資額和類型來看,2019年全國文旅項目投資總計221個,總投資金額超過1.6萬億元。其中,特色小鎮達86個,總投資金額達6929.41億元;文旅綜合體83個,總投資金額達7933.95億元,為所有項目類別中占比最大。
△2019年各類文旅地產項目投資分布,數據來源:觀點指數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9年文旅地產項目投資金額來看,近年來國家壓縮特色小鎮規模、加強規范化建設后,大型文旅地產公司更加傾向于文旅綜合體項目。如,2019年12月,恒大與旅順口區政府合作開發“恒大旅順文旅城”項目,該項目位于遼寧旅順經濟技術開發區,整體占地面積1976畝,規劃主要分為文旅產業部分和配套商住部分,本次計劃在該項目上投資約150億元。
△2019年12月單體過百倔文旅項目
三是違規違建,早已沒容身之地。文旅項目對文化和自然資源依賴度高,國內文旅地產整體仍為以山地、湖濱、濱海等文化和自然資源為依托,通過“文旅+地產”等開發模式嫁接高端別墅、住宅小區,具有拿地成本低、營銷噱頭多、配套商業和地產項目回現速度快等優勢。據相關機構統計,目前依托山地、湖濱和濱海等自然資源開發的文旅地產項目,占全國文旅地產總數量的13%、29%、24%,合計達66%。
這些地方或是深山老林、荒無人煙,建別墅蓋小區很難被人發現;或是當地經濟基礎差,政府招商引資迫切,讓開發商有空子可鉆。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個別開發商不懼法律風險,甚至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至此,此類文旅地產項目也成了違規違建的高發地帶。
△河北野三坡景區違建別墅群
2002年到2020年初,從莆田鳳凰違建別墅山莊被拆,到陜西秦嶺違建驚動中央;從河北野三坡境內山水醉項目摧毀,到長白山萬達集團五證齊全項目被清理;大到萬達、綠地等大房企動輒上百億的投資,小到頤和地產、涵碧樓的臺商、本土小房企數億元的建設,凡是觸及了生態保護底線的幾乎無一幸免。
△全國景區違建別墅代表性事件一覽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近20年針對文旅地產的野蠻生長,國家及地方政府多次密集出臺針對景區違建別墅現象的整治,在制度保障和法律約束兩個層面,真正形成了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在此背景下,文旅產業去“地產化”在政府和業界已經形成共識,再鉆政策的漏洞和法律的空子,最后只會落個“人財兩空”的下場。
四是疫情倒逼,轉型成為關鍵詞。疫情猶如一次面向所有行業的大考,任何企業過不了這道坎都可能被淘汰,因此2020年“加快轉型”成為行業“活下去”的關鍵詞和重要的分水嶺。同樣,文旅地產也不例外,在房地產行業的“天花板”和疫情沖擊等疊加效應的助推下,也迎來一輪翻天覆地的大洗牌。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全國已有453家房企發布破產公告,平均每天約1.5家房企被清算。尤其是近年來中央提出“房住不炒”后,炒房客退場,開發商的高房價紅利被強制削減。2020年疫情暴發,經濟面臨危機,但中央控制房地產杠桿率的決心不減,讓房地產業清醒地認識到:不轉型是被動等死,轉型即便死了還可投胎再生!總之,只要能活著比什么都重要。
△2020年9—11月部分文旅地產企業轉讓信息匯總?數據來源:企業公告等
在此形勢和背景,因文旅地產行業融資政策的收緊,引來了一波房企“賣身”潮,僅9月份以來,就發生近30起股權轉讓事件。即便是華僑城這樣的央企也動作頻頻。據全國產權行業信息披露:11月18日,華僑城擬轉讓重慶、成都子公司部分股權,轉讓底價合計32.13億元;11月23日,華僑城擬轉讓涿州僑城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50%股權,轉讓底價5124.40萬元。
事實證明,文旅地產的內核在于“文旅”,而非“地產”。近年來眾多曇花一現的失敗案例中,都暴露出沿用地產思維做文旅產品的問題,即使是專業運營商,也難免在文旅項目中栽跟頭。例如四川成都龍潭水鄉、富平和仙坊民俗文化村、武漢萬達電影樂園、常德德國小鎮等等,均因缺乏文化靈魂,幾近荒廢。
“兵無常勢,水無常流。”10余年間,文旅地產先后經歷了“野蠻生長期—冷靜發展期—回暖爆發期—資產瘦身期”等多個階段,在文旅產業變革和消費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文旅產業“去地產化”業已成為必然趨勢。
文旅地產大佬們當“豬倌”或許只是一個小的注腳,折射的是“資金不夠,養豬來湊”的無奈!那么,未來文旅地產會朝什么方向發展?應該如何深耕文旅項目?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商業文化旅游地產委員會秘書長蔡云認為,投資開發者應積極響應國家倡導,關注消費者內心需求,以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資本去尋求項目的轉型升級,專注于打造精品特色項目,忠于市場,更要忠于內心,才能打造出“金玉其外、內秀其中”的好項目。
△哈爾濱龍江恒大文化旅游城示范區實景圖,圖片來源:房天下
這段論述看似有點“官方”總結的成分,但卻恰恰指出了當前“文旅+地產”開發模式的痛點和堵點:文旅地產項目之所以未得到市場認可,說到底就是文化和旅游屬性尚未得到有效發掘,徒有其表。為此,文化產業評論分析認為,要讓文旅地產企業活下去、文旅項目真正活起來,就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摒棄舊有的地產思維。傳統的住宅地產注重開發規模,因為旅游地產的地價很便宜,一拿就是上千上畝,把很多文旅地產項目建了一個超大規模的社區,既拉低了項目的休閑度假本位價值,還直接影響了后續的整體化包裝和運營,最后就會陷入規模化建設的誤區。就像傳統的5A級景區,之所以受游客青睞,其根本在于它的文化和旅游核心價值得到充分彰顯。
二是把握文旅的本質屬性。文旅的本質屬性是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結合體,前者是內涵后者是載體,在資源上是融合互補作用。而文旅地產作為文旅產業模式,“地產”僅僅是產品打造的方法或手段,其目的是為文旅產品提供呈現或表現的空間,讓其成為旅游目的地。如,文旅小鎮的開發,是文化產業產業鏈、旅游產業鏈、特色產業鏈三個鏈條相互支撐構建起的生態鏈,文化是內核,旅游是驅動,產業是外延,建筑物只是基礎工程。
三是保持文旅之道的初心。文旅地產是一項系統工程,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社會效益和市場價值要求高,項目內容包括環境整治、資源整合、產業重組、業態重構及運營管理等諸多要素,對投資者而言必須堅守行文旅之道的初心,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因為在這個行業中鮮有人能夠快進快出,全身而退。如果滿腦子都是圈地買房,最好是遠離文旅行業。就像有首歌所唱:“如果愛就深愛,若不愛請離開!”
△昆明融創萬達文化旅游城展示中心實景圖
四是審時度勢探索新模式。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對文旅地產行業而言,未來文旅休閑產品將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地產企業介入旅游度假區、旅游休閑綜合體項目投資的潛在機遇大于挑戰,關鍵在于如何聚焦“文化底蘊”“文化特色”等核心要求,創造性地開發文旅產品和業態模式。唯此,才能避免死于惡性競爭。
有道是,識時務者為俊杰。近年來,文旅地產很火,有的火的“一塌糊涂”,也有人火的“一敗涂地”。面對新時代文旅發展新格局,僅靠“資源+地產”的單一戰術顯然不靈了,必須確立系統的戰略思維,加快探索文旅與地產融合新路徑,選準跨界共存的切入口。就像文旅地產大佬們跨界養豬一樣,意在向鄉村文旅地產進軍,卻很少見哪個提出把養豬做成超級IP,形成文創產品、旅游產品,或打造“特色小鎮+養豬”品牌模式。總之,價值取向決定最終結果。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