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陳根
互聯技術為人類生活開辟了第二空間,推動著社會各個領域內的生產關系發生變革。而互聯網醫療作為互聯網技術賦能下的新興行業,在經歷了前期的浮沉后,終于在疫情之后重新迎來黃金發展時代。
疫情加速了互聯網醫療需求端的培育,快速提升了消費者對互聯網醫療的認知度。疫情催化下,從用戶端、服務端到支付方,可以看到,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每個要素都發生了積極且長期的變化。疫情之于其的深遠影響,微醫集團 CEO 廖杰遠評價道“疫情把互聯網醫療往前推進了至少5 年”。
更重要的是,醫保改革作為一直以來的中國醫療體制難題所在,在新冠疫情下,終于迎接了政府的態度的轉換,加速了醫保線上支付的打通。這為傳統的“三醫聯動”提供了良好的破局之法。互聯網醫療正在成為解決中國醫療行業難點的重要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互聯網醫療優勢得以凸顯。從用戶端到服務端,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每個要素都發生了積極且長期的變化,而這進一步打通了支付端,為傳統的“三醫聯動”提供了良好的破局之法。
從用戶端來看,互聯網醫療優勢凸顯。線上交流與問診能夠避免面對面接觸和集聚高危人群,同時有效分流線下醫院的就診壓力,幫助解決諸多防疫痛點問題,并滿足交通管制下慢病患者和輕癥患者的居家治療與用藥需求。而這直接導致了居民就醫習慣的改變。
從線下到線上,新冠疫情明顯加速了互聯網醫療在C 端的滲透。根據艾瑞的監測數據顯示,自2019年11月疫情出現直至2020年4月疫情形勢逐漸好轉,醫療健康類 APP 與網頁的月度有效使用時間有了明顯增加,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京東健康,其平臺上承載的在線問診量在疫情之前是5萬次/日左右,疫情期間飆升到 15 萬次/日。
即使在疫情基本阻斷后,仍然維持了10 萬次/日的水平。京東健康 CEO辛利軍的評價更為直接——疫情將診療線上化的市場教育時間縮短了5-10 年。
對于服務端來說,則經歷了從保守到積極的轉變,公立醫院以及醫生加速“觸網”。疫情期間,政府高度肯定了互聯網醫療在此次抗疫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勵地方政府、公立醫院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
在政策的鼓勵支持下,此前對于互聯網較為保守的公立醫院以及醫生也在加速觸網。BCG 聯合騰訊新近發布的《2020數字化醫療洞察報告》顯示,在疫情前,我國約有 170家公立醫院可以提供互聯網醫院服務,截至 5月,該數據達到了1000+家。而從區域來看,目前,已有黑龍江、寧夏、山西、四川等 10 個省份實現區域化的互聯網醫院平臺。
同時,《2020數字化醫療洞察報告》的數據顯示,在疫情的影響下,已經有100 萬+的醫生(國內醫生總量為 200 萬+)開始通過第三方平臺或者互聯網醫院提供診療服務。以國內頭部互聯網醫療平臺——阿里健康為例,根據其最新發布的《2020 互聯網醫生生態報告》顯示,截止2020 年8月份,活躍在阿里健康互聯網醫院上的醫師超過60000名,同比增長40%。
供給端以及需求端的生長,成為了“三醫聯動”改革的重要推手,使得醫保在線支付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傳統意義上的“三醫聯動”可追溯到1998年,是醫藥、醫療、醫保等相關領域聯合配套改革的簡稱。然而,因牽涉部門繁多,制度體系復雜,缺乏良好的聯動方法,“三醫聯動”在二十多年來難以推動。
其中,醫保改革一直是中國醫療體制難題所在,盡管“互聯網”技術賦能下,互聯網醫療已經得到了極大發展,但醫保在線支付依然是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難點。事實上,在線醫療服務是否可以通過醫保線上支付決定了互聯網醫療的受眾廣度,而由于互聯網就醫不能使用醫保支付,導致患者需要自費在線上看病,極大地影響了患者使用頻度。
于是,醫保在線支付的政策放開就成為打通線上看病—購藥—支付(醫保報銷)的就醫閉環的最后一環,此前京東健康 CEO 辛利軍曾預估“線上醫保支付的政策放開至少還需要兩到三年”。而新冠疫情顯然改變了政府的態度,也加速了醫保線上支付的打通。
事實上,醫保支付作為互聯網醫療一直以來的一大痛點,醫保方出于防止“盜刷”的目的一直對互聯網醫保支付持相對謹慎的態度,同時醫保本身也沒有完全打成全國省級統籌、“個人賬戶、家庭賬戶、統籌賬戶的綜合管理”等問題,而這一大困境在近一年內取得了極大的突破。
2019 年8 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疇。按計劃國家醫保局將于 2019 年9 月發布互聯網醫療收費細則。隨著國家層面對于互聯網在線診療的進一步規范化,各省層面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將進入實質性階段。
疫情加速了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生長,進一步推動了醫保支付制度改革。
2月23日下午上海市醫保部門推出“醫保12 條”措施中,就包括支持“互聯網+”醫療服務試行納入醫保支付、合理增加醫保總額預算管理指標、鼓勵醫療機構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穩妥實施本市新版醫保藥品目錄、激勵家庭醫生做好居民簽約服務等。
2月 23日,武漢市醫療保障局公布了 18 條措施服務疫情防控和日常醫療保障。醫保門診重癥(慢性)疾病定點零售藥店擴大到 50 家、支持“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等。
杭州一直走在互聯網醫療前沿,較早實施醫保脫卡支付,統籌賬戶資金可以通過線上結算。受疫情影響,2 月21日,杭州開通了針對社區衛生服務的互聯網診療醫保在線結算,提供在簽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復診及相關圖文、電話咨詢服務的醫保結算。
3月2日,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衛健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指導意見》,將互聯網醫療正式納入醫保,將為互聯網診療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意見》發布后,上海、江蘇、浙江、天津、四川、廣東、寧夏等多個省市臨時將在線問診納入醫保支付,同時,復診續方項目也在全國多地陸續試水納入醫保支付,線上看病—購藥—支付(醫保報銷)的就醫閉環就此徹底打通。此外,如果未來網售處方藥全面放開,互聯網醫保支付的跟進將極大地促進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包含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兩大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醫保為主,商保為輔將是未來醫保的必然趨勢。究其原因,一是醫保覆蓋廣,但保障力度不足。二是現階段醫保控費能力弱,醫保基金支付壓力較大,三是未來醫保支付改革更加游刃有余,商保介入的空間進一步增大,商業健康險既可以補充醫保缺口,提升保障力度,又可以補充高端市場,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此外,商業健康保險作為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目前來看,我國健康險滲透率依然較低。2017年中國保險市場總體原保費收入為36581.01億元。其中,健康險原保費收入為4389.46 億元,占比 12.0%,與壽險(占比 58.7%)、財險(占比 26.9%)業務相比規模尚小。
不過,2013年-2017年,健康險增速為 40.6%,遠高于其他險種。顯然,中國的健康險市場發展空間依然巨大,而受本次新冠疫情影響,居民健康管理和疾病風險意識大幅提升,也將加速推動健康險業務線上化進程。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Willam?Kissick 在《醫療的困境:無限需求和有限資源》中提出了傳統醫療體系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在給定約束條件下,一個國家的醫療系統很難同時兼顧“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加醫療服務可及性和降低醫療服務的價格”。比如,國內醫保通過“廣覆蓋”增加了醫療服務可及性的同時,也同時產生了“廣而淺”的問題。
事實上,人們常說的“看病難、看病貴”以及層出不窮的醫患矛盾,正是傳統的醫療體系不可能三角的具體表達。而不論是醫療改革、醫藥改革,還是醫保改革,互聯網醫療都已成為破解醫療不可能三角的“良方”。
事實上,針對傳統醫療體系的不可能三角,唯有引入新的技術增量和模式增量才能徹底打破困局。但同時,這也需要國內醫改政策的持續推進——政策紅利的釋放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產業邊界擴張。互聯網醫療未來已來,這不僅是因為互聯網技術本身,更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理念所帶來的變革要素。如何把握拐點之年,拓寬互聯網醫療的產業邊界,也將成為后疫情時代持續發人思考的問題。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