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曉峰
11月17日,華為正式對外宣布,出售旗下榮耀手機。

當天,多家企業在《深圳特區報》發布聯合聲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出售后,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余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包括天音通信有限公司、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松聯科技有限公司等。
聲明指出,此次收購既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和市場化投資,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員工的利益;更是一次產業互補,全體股東將全力支持新榮耀,讓新榮耀在資源、品牌、生產、渠道、服務等方面汲取各方優勢,更高效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
對于七年時間成長為中國互聯網手機第一品牌的榮耀而言,將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芯片“斷供”當天,華為消費者業務的一位高層對騰訊《潛望》這樣表示:“后果很嚴重,這將是華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
受“斷供”影響,華為只能依賴原有庫存,其結果造成華為手機的產能出現大幅下滑。
IDC發布的最新第三季度手機跟蹤報告顯示,華為該季度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該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同比降幅達15.5%,并指出包括Mate 30在內的多條廣受消費者認可的產品線面臨減量或停產。
剛剛發布不久的華為最新旗艦機型Mate40系列已因芯片問題出現供貨不足。其中,Mate 40要比其他機型晚一個月才能面市。
在禁令沒有解除之前,庫存還能撐多久關系著華為手機未來的命運。業內分析師曾預測,麒麟9000芯片備貨量約1000萬片左右,有望支撐半年時間。
事實上,這個量級遠沒有達到以往Mate系列的備貨量。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Mate發布會上透露,目前Mate40系列的預定量已經超過儲備量。面對前路的不確定性,余承東表示,“無論有多大的困難,我們的業務都要繼續下去”。
對于一年消耗幾億顆芯片的華為而言,庫存只能短暫的生存時間。華為內部人士對騰訊《潛望》表示,現有的庫存最多撐到明年初,很可能到今年年底就消耗完了。
要知道,華為消費者業務是華為目前最大的收入支柱,并且是整個華為公司未來全聯接戰略中最重要的環節。一旦這里出了問題,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華為不惜一切代價展開了360度的自救。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的92家美國供應商,到現在已縮減至不足5家。此舉動也引起了一場“國產風暴”,企業紛紛效仿加強自主可控。
來自產業鏈的人士對騰訊《潛望》表示,為了快速生產出符合華為標準的產品,華為甚至派了大量研發人員進駐供應鏈各企業進行聯合開發。
其次,華為下定決心布局自己的HMS生態,并于去年正式推出了鴻蒙系統。經過了一年時間的打磨,華為鴻蒙系統終于發展到了2.0階段。
余承東表示:鴻蒙系統已經達到了安卓的70%—80%,并且每時每刻都在進步,將會在2021年9月全面適配華為智能手機。
除此之外,在被卡脖子的芯片制造環節、也是中國半導體行業最大的短板,華為投入巨資硬上。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華為正在準備在上海為其電信業務建立一個專用芯片組制造廠的計劃。
騰訊《潛望》了解到,這個制造廠極有可能是剛剛開工2個月的華為上海青浦研發基地。
該研發基地在未來主要以研發5G終端芯片、通信服務器和設備測試等為主。這是一項初期投資就超過100億元、占地面積高達2400畝、計劃吸納超三萬多名科研人才入駐的巨額投資,其規模超越了華為東莞松山湖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上海青浦研發基地的位置,正是在中國內地最大的芯片代工廠——中芯國際上海代工廠的旁邊。此外,海思芯片團隊、華為2012實驗室的主體也均在上海,同時這里還是華為旗艦智能手機P系列、Mate系列的誕生和每年發布之地。
不難看出,從上游的元件材料、中游的芯片制造到下游的電子成品,在上海這個全國最成熟、也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擁抱下,華為正在構筑屬于自己的芯片最強大腦。
對此,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提到,“海思芯片做幾十年都不用,但是還得做!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產品要能用得上。”斷供禁令生效的當天,余承東也告訴過騰訊《潛望》:“即便是花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華為現在也必須要布局芯片制造。”
公開信息顯示,榮耀(Honor)是華為在 2013 年推出的互聯網手機品牌。當時這個賽道已經擠滿了小米以及后來的一加、樂視、360等玩家。據不完全統計,高峰時,國內互聯網手機不少于20個,幕后的巨頭則涉及雷軍、馬云、賈躍亭、周鴻祎等。
在這個前有狼后有虎的背景下,毫無互聯網經驗的榮耀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僅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在2017年以5450萬臺的銷量、789億元銷售額,登上中國互聯網手機第一的寶座。據調研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華為憑借榮耀助力,出貨量達到2.4億臺,力壓蘋果公司,位居全球第二。
從騰訊《潛望》掌握的信息來看,華為出售榮耀的原因很多,但核心是有利于當下華為生存和榮耀未來發展,這也是任正非從不同意到最終批準出售榮耀的原因所在。
從生存角度而言,出售榮耀可以集中現有芯片確保華為手機主品牌的銷售穩定,盡可能延長華為手機的生存時間,以待時變。
其次,出售榮耀將給華為帶來一筆可觀的現金。任正非此前說過,制裁將導致公司營收下降數十億美元。此外,充足的資金也可以讓華為應對接下來的挑戰以及保證其他業務的穩定運行。
榮耀手機員工目前大概有近3000人,如果算上近幾年擴展的線下渠道體系、以及華為母品牌產品平臺、供應鏈的研發人員,總人數過萬。數據顯示,2019年,在中國整體大盤下滑近10%的背景下,榮耀在中國市場份額整體達到13%,整體出貨量超過6000萬部,收入近億元。
“單拿出來,榮耀是去年中國銷量排名第四的手機品牌。斷供之下,我們拿不到貨,榮耀的銷量逐天下滑。”一手機渠道商對騰訊《潛望》表示。
據榮耀內部人士向騰訊《潛望》透露,斷供后,榮耀的手機業務要比之前節奏放慢不少,一些產品規劃也都暫時擱淺。事實也表明,往年雙11囊括諸多銷量冠軍的榮耀手機,今年卻顯得格外安靜。
事實上,從榮耀出道之日起,就打著獨立的旗號。
榮耀作為華為的一個子品牌正式獨立,最早榮耀也是定位于互聯網手機,目標是當時風頭正勁的小米。雖然是獨立品牌,但榮耀手機并未完全獨立,在手機研發、供應鏈等環節依舊與華為母品牌共享。
隨著這些年華為手機的攻城略地,榮耀的體量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華為+榮耀”的雙手機品牌運作也被行業津津樂道。今天,榮耀已不再拘泥于過去的互聯網模式,而是旨在打造有互聯網基因的全渠道品牌,
但在行業里,榮耀也經常被稱為“小華為”,因為除了品牌、產品定位略有不同,在產片設計、技術能力上,榮耀與華為如出一轍。華為所能帶來的資源以及華為形成的自身獨特生態,正在成為限制榮耀持續向上的無形禁錮。
于是,關于榮耀獨立的消息也就多了起來。
據榮耀人士透露, 2018 年前后,榮耀確實曾經計劃獨立,并計劃在香港上市,甚至一度做好了公章,到了準備宣傳的階段。榮耀希望通過上市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提升品牌度,而不是完全依附于華為,但該計劃后來未獲得華為批準。2018年7月,小米掛牌上市。
最初的時候,通過價格區間的劃分,榮耀與華為還是有清晰的邊界。但在競爭對手大肆縱向拓寬市場的背景下,榮耀向上便觸及了母品牌華為的利益。在過去的一年里,這個碰撞尤為明顯。
例如榮耀V系列和華為Nova系列一直被吐槽是套娃機,從已發布的V30和Nova 7和即將發布的V40和Nova 8,屏幕和主板通用,只不過背部的相機設計換了一個造型。加上兩款產品價格也十分接近,左右互博已在所難免。
榮耀的員工曾對騰訊《潛望》吐槽,“產品、價格幾乎沒有任何區分,以至于經常要看Nova 7的臉色行事。V30高了不好賣,低了Nova那邊又不同意。”
如果沒有“斷供”,一魚兩吃的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從某種程度而言,“斷供”加速了榮耀拆分的進程。今年4月,榮耀從華為體系中脫離,成為獨立實體公司,為下一步出售做好了準備。
前榮耀高層對騰訊《潛望》表示,榮耀自誕生之日起就知道自己的角色,終端希望榮耀可以規避華為品牌潛在的全球化風險,并且成為防范消費電子黑天鵝的備用品牌。
在華為內部,華為和榮耀兩個品牌被比作珠峰的南坡(路平緩,人多,資源也多)和北坡(路陡峭,人少,資源少)。雖然目的地都是珠峰峰頂,但是北坡這條路比南坡更難。
任正非此前談到榮耀品牌發展時也表示,要打造榮耀獨立品牌,守住北坡。今天榮耀出售,雖然離開了華為這個大家庭,但何嘗不是在守住自己的北坡。
分離后的榮耀未來如何發展?手機業務還能否延續之前的市場位置?沒有華為技術支撐的榮耀創新如何延續?外界對新榮耀的征程充滿了無數好奇。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榮耀首先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人員構架、經營模式、產品業務、戰略發展都需要重新制定,但至少有一點可以明確:新榮耀會更開放。
從資本市場來看,引入多方利益主體,尤其是國資護航,考慮到如今的科創板已成為科技行業的"風水寶地",再加上多年積累的品牌價值,新榮耀很有可能在資本市場獲得極大認可和追捧,這也是華為此前不可能給與的頂層資源,走向IPO自然也就變成大概率事件。
用華為內部人士的話來講:華為不上市,榮耀完全可以。
從業務層面來看,手機業務短期還是主營業務,無束縛之下的新榮耀,可以向華為一樣,自由沖擊高端手機市場。
同時,榮耀的1+8+N全場景戰略將得以快速擴張。圍繞手機核心終端,布局平板、TV、音箱、眼鏡、手表、車機、耳機和PC八大入口,最后延展到移動辦公、智能家居、運動健康、影音娛樂以及智能出行各個板塊場景。
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逐年增長,2018年中國AIoT硬件市場規模達到5000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萬億。
互聯網手機起家的小米,今天早已不在是單純的互聯網公司。在AIoT業務持續增長下,手機+AIoT已成為小米未來的戰略根基,雷軍更是放出豪言:“All in AIoT”。
可以預見的是,面對5G大潮之下巨大紅利的AIoT市場,新榮耀也將會重點發力AIoT,與小米再次上演冰與火的較量。
拋開疫情的影響,出海將成為新榮耀第一個戰略指向。相比之下,海外對于新榮耀而言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據榮耀統計的銷售數據顯示,2019年榮耀海外智能穿戴市場同比增長1333%,智能手機海外出貨量同比增長21%。在俄羅斯市場,榮耀品牌知名度達84%,市場份額超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