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東耳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導語:
10月26日,阿里健康(00241.HK)發布盈利預告,2020年4-9月阿里健康錄得利潤不少于2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阿里健康能夠在2021財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并不意外。
2020年,受益于疫情所帶來的醫療紅利,醫療咨詢、診療的需求相應提升,互聯網醫療的需求量也相應提升,作為互聯網醫療的老品牌,阿里健康的業績自然也水漲船高。
疫情終會過去,當人們的生活回歸常態后,阿里健康的盈利狀況將會持續下去還是被打回之前的情況呢?
阿里健康:從藥品電子監督網到醫藥電商
2020年5月15日,阿里健康市值上升至2500億元,僅從市值來看超過百度。如今阿里健康又扭虧為盈,是否提振了投資者們的信心。
不過,僅從市值來看一個企業未免有失公允,阿里健康雖然受到二級市場的追捧,但這幾年來吃過的苦只有阿里健康自己知道。
早在2012年,阿里就在天貓上推出了醫藥館,開始其在醫藥領域的布局。
2014年1月,阿里巴巴和云鋒基金向香港上市公司中信二十一世紀戰略投資1.7億美元,同年10月21日,中信二十一世紀正式改名為阿里健康,并接手中信二十一世紀運營的中國藥品電子監督網,阿里也因此拿到了中國第一張第三方互聯網售藥平臺資質。
借殼上市后,阿里健康的主要業務還是電子監管網業務,其他業務雖然已經有所發展,但還處于賠錢狀態,據阿里健康2015財年年報顯示,2015財年,阿里健康錄得收入3718.0萬港元全部來自于電子監管網業務。
然而好景不長,2016年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暫停執行電子藥監碼,將啟動第三方來負責電子藥監碼運營,并已明確收回阿里健康方面的代理運營權。
暫停執行電子藥監碼對阿里健康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雖然電子監管網還是繼續運行了1年,直到2017年才宣布停止更新,但在阿里健康還未實現盈利的時候被砍掉主要營收手段,這讓阿里健康不得不重新調整發展戰略。
2016年9月,阿里健康獲得天貓醫藥的獨家運營權,協助天貓發展其醫藥保健電商業務并收取費用,2017財年,阿里健康來自于B2C醫藥業務的收入為2.91億元,營收占比超60%,此后,盡管阿里健康自己的叫法不同,但醫藥電商相關業務始終是阿里健康的營收主力。
做電商阿里是拿手的,因此,阿里健康的醫藥電商業務很快便得到了飛速發展。
2018-2020財年,阿里健康來自自營營養品銷售/醫藥自營的收入分別為21.49億元、42.27億元、81.34億元,年增速約為1倍。
醫藥電商仍是盈利重點 阿里健康何時才能擺脫線上藥房
互聯網醫療誕生之初的盈利模式就較為模糊,單純的線上問診客單價低,其輔助流量帶動意義更大。這是2020年上半年一份對平安好醫生的匿名做空報告里的內容,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阿里健康。
叫好不叫座,這是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現狀,也是阿里健康不得不面對的狀況,叫好的方面不必多說。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這是中國醫療衛生行業的現狀之一。醫療資源短缺,尤其是醫護人員不足,使得優質資源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這讓很多人看病成了難題。再加上很多患者的醫療觀念存在誤區,要么硬扛導致病情惡化,要么無論大病小病都要去三甲醫院,這進一步加重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互聯網在解決分布不均的問題上往往有奇效,電商的發展已經證實了這點。通過互聯網進行遠程掛號、問診、買藥不僅能幫患者節約大量時間,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空間界限,節約了患者看病成本的同時也讓醫院的資源得到了更好的使用,因此互聯網醫療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廣泛的肯定。
但是,雖然大家都認為互聯網醫療是個好東西,但互聯網醫療是否靠譜,網上資訊、問診、買藥等是否安全,這和網購剛剛在國內興起時的情況一樣,基本上相信的沒有幾個人,再加上互聯網醫療市場魚龍混雜,如何確認對方真實性等問題令不少消費者對互聯網醫療望而卻步。
此外,根據2018年頒布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目前對病人的首診還不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這也就意味著,盡管一系列利好消息頻出,但互聯網診療目前還只能是線下醫療的補充。
雖然目前已經要逐步放開互聯網首診限制,但可以預見的是,在互聯網醫療首診限制放開之后,互聯網醫療行業將迎來至少一個新的贏利點,只是考慮到醫療衛生問題的復雜程度,離真正實現還有很長的一個過程。
因此,對于阿里健康來說,醫藥電商短時間來說仍將是盈利的重點。
醫藥電商并非最近才出現的新事物。
互聯網醫療雖然火起來的時間不久,但在國內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1998年,上海第一醫藥開通了自己的網上商店,此時距離淘寶誕生還有5年時間。但直到現在,互聯網醫療的絕大部分生意仍來自于醫藥電商。
電商要做好,物流必跟上,而阿里健康的一大劣勢正是在物流——與一般消費品不同,藥品運輸、倉儲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對于一般物流公司而言想要達到相關要求成本顯然要更高。
以醫藥冷鏈物流為例,此類物流主要運輸各類體外診斷試劑,醫療器械,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對冷鏈倉庫和冷藏車的要求極高,雖然根據中物聯醫藥物流分會的預測,2020年醫藥冷鏈物流的銷售額會突破4000億元,相應的,在醫藥運輸環節中產生的醫藥物流市場也很大。根據艾媒數據中心的數據,醫藥物流早在2017年時便步入3萬億大關。
但即便如此,愿意在這方面做投入的傳統物流公司也寥寥無幾。
為什么呢?投入大,產出慢,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本。
在阿里健康也是同樣如此,雖然從事醫藥電商業務,然而在醫藥物流方面,阿里健康并沒有自建物流體系,除與相關企業合作外,藥品運輸只能通過第三方快遞。
在這方面,與阿里競爭多年的京東顯然有著自己的優勢。
2020年8月,已在物流領域深耕多年的京東再獲第三方藥品物流資質,這能給京東健康帶來多少收益尚不可知,但從減少成本的角度,阿里健康已被領先一截。
不過,醫藥物流不僅僅只是送藥這么簡單,藥源也是大問題,沒有藥源,互聯網醫療也就難以展開,特別是在醫藥電商仍是主要營收手段的現在,這對其整個業務的發展都會造成影響。
隨著兩票制的推進,醫藥物流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以國藥、九州通等老牌藥企旗下的醫藥物流公司憑借母公司的行業地位在藥源上擁有著其他互聯網背景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難以抗衡的優勢。畢竟傳統醫藥企業也是互聯網醫療的參與者之一,自己又有著成熟的物流與銷售渠道,那么為何要把市場送給別人呢?
阿里健康并非沒有在醫藥物流上下功夫,但依賴第三方物流的阿里健康只能通過菜鳥做文章,在最后一公里上拿出解決方案,但這難免又要與美團等企業以及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傳統連鎖藥店及醫療機構展開新的競爭。
不過,這并不僅是阿里健康的問題,即便是有著自建物流體系的京東健康也同樣需要面臨這個問題,因此,對于阿里健康這樣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而言,如何做好醫藥物流顯然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阿里健康即將扭虧為盈,且預計不少于2億元的盈利確實振奮人心,但和其近千億元的收入相比,微乎其微。
況且隨著疫情的結束,互聯網醫療真正的發展狀況也將展現在人們面前,那時的阿里醫療乃至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是曇花一現還是借勢一路突飛猛進只能拭目以待了。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角逐“創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央企長安為蔚來換電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投出“贊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百模大戰再次開啟:國區爭霸 手機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亞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