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云網北京】11月9日報道(文/韓文靜)
11月8日下午,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以下簡稱“ME大會”)正式舉行,以“痛點”為主題,會議聚了集全球頂尖醫學領軍者,聚焦新冠疫情、心臟病、癌癥、生殖醫學、抑郁癥等前沿醫學,結合互聯網科技對用戶痛點的洞察,為大眾解碼生命的前沿思考。
鐘南山院士在寄語ME大會中提到,“馬化騰先生曾說過,互聯網的任務是解決用戶的痛點。這跟醫學的使命很像,我們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鐘南山院士還表示,未來的醫學研發實踐還應該積極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
ME大會由騰訊攜旗下騰訊醫典聯合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及其獨家授權的中文數字媒體《NEJM醫學前沿》共同舉辦,致力于為科技與醫學打造同頻共振的舞臺。
此次ME大會演講嘉賓還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主編Eric Rubin、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黃荷鳳院士、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林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寶淦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以及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全人類對“痛”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體驗。針對仍舊嚴峻的疫情形勢,嘉賓在會上分享了防控經驗和趨勢研判。
在鐘南山看來,這次防疫的一個最大的成功之點,亦或是這次防疫的一個痛點,是抓住了在社區領域的群防群控,在上游不讓其傳染,不讓其蔓延到更多的人。
同時,鐘南山也高度認可科技在疫情中凸顯的價值:“AI、大數據、5G、網絡,在疫情預報、疫苗研發、病情診斷方面都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前沿科技是推動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變革性的力量。”
對于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張文宏表示在這場疫情當中,全球成為抗疫的共同體,當世界的疫情沒有結束,中國無法獨立于世界之外。中國經驗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的策略。 “我們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跑的比病毒更快,迅速對出現疫情的地方進行控制并對相關接觸人群進行檢測,直到發現每一個病例。同時,我們需要通過提高疫苗接種率以迎接世界重啟與開放。”
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研發成為了國際醫學界和各國民眾最為關切的議題之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主編Eric Rubin表示,疫苗的制造是一個耗時漫長且機理復雜的過程。他對獲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滿信心,“開始一個疫苗項目,通常需要10多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能夠將通常需要數年的時間濃縮成幾個月,這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在今年ME大會的舞臺上,嘉賓關于痛點的議題還涵蓋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癥、抑郁癥等常見病、慢性病,從出生到年邁、從身體到心靈,為每個人的全周期健康帶來前沿醫學最新探索。
每個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時期就應開始受到關注。黃荷鳳院士致力于通過輔助生殖技術預防出生缺陷。“我國大概每年有80萬到100萬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鐘就有一個缺陷兒誕生。”黃荷鳳院士認為,減少出生缺陷重在預防,包括孕前保健、孕前診斷、產前檢查、產后篩查。她提出希望全社會對于出生缺陷干預的觀念普及,減少國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質。
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我國國民死亡的頭號殺手,、葛均波表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已達到3.3億人,源頭預防很重要。他認為“高膽固醇血癥、肥胖以及肥胖導致的糖尿病、吸煙以及高血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爆發性增加四大危險因素。”控制危險因素是從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最好手段。
癌癥,則是人類健康的另一大殺手。多年來扎根腸癌科研及臨床診療的蔡三軍教授指出,腸癌的發生、發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為大眾提供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甚至早期發現腸癌的寶貴機會。蔡三軍強調,改變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預防、篩查和早期診斷,能夠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病。
除了疾病造成的身體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對于大眾生命質量構成的威脅也不容樂觀。全球3.5億人罹患抑郁癥,其嚴重地影響了人們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導致自殺死亡。
中科院院士陸林教授指出,“抑郁癥負擔加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診率、低診斷率。”對抑郁癥的誤解和基層醫療資源的不足,讓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郁癥患者僅有20%~30%。對此,他強調,通過醫學科普消除歧視,消除“病恥感”,擺脫“污名化”是抑郁癥康復最重要的一項前提。
會上,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回顧了新冠疫情中互聯網帶來的突出價值。“互聯網在知識科普、全社會動員、在線問診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構建起了全民抗擊疫情的線上防線。”
根據騰訊醫典聯合Ipsos Healthcare聯合制作的《2020公眾健康行為洞察報告》顯示,42%的公眾認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標志;67%的人表示疫情后接種疫苗意愿度更高;當身體出現不適時,76%的受訪者愿意選擇主動干預,包括:就醫檢查、網上搜索信息、服藥等。公眾對權威醫學知識的獲取更高頻、主動,對內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實用性方面發展。
疫情期間,騰訊各大內容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有超過5000名醫生在疫情期間開設了線上直播,總時長超過7000多個小時。與此同時,垂直疾病領域的患者社群,也成為醫學科普傳播的密集地帶。社群中的意見領袖幫助病友獲取專業、可靠的知識,同時也帶來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溫暖。
騰訊醫典在ME大會上正式宣布啟動三大計劃——醫學科普官計劃、大眾科普官計劃、內容開放計劃,分別圍繞醫生創作者科普創作共建、患者互助共筑圈層、以API開源形式開放輸出能力等方式,期望匯聚更多專業醫生、機構、公眾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動構建優質科普新生態。
黃磊表示,“期待醫學科普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在公眾日常生活中,彌合信息鴻溝,驅動公眾健康認知進化,助力居民健康水平達到新高度”,如鐘南山院士在致辭中對于醫學、科學、生命未來的構想那樣,“讓醫學的科學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作為騰訊科學周的核心之一,ME大會正是騰訊踐行“科技向善”愿景的體現。馬化騰曾表示,“騰訊科學周是希望讓科學家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讓科學探索,成為公眾尤其年輕人的追逐點;讓科研工作,成為一種新時尚。”并表明騰訊醫學ME大會的初衷,“希望引導更多人關注生命、認識自我,通過權威醫學科普提升大眾健康,減少病痛之苦。”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俞敏洪流露退隱之意?稱自以為是的努力,已成為新東方發展的障礙》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闊別五年重返網約車!周航掌舵曹操出行》的文章
2022-04-08 獵云網發布了 《加速布局芯片!小米入股芯片公司尊湃通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