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隨著醫改不斷深化,帶量采購持續推進,監管日趨嚴格,如何調整成本結構,進一步控制成本成為制藥企業營銷轉型的關鍵。有分析顯示,第三批國家集采的平均降價幅度大概率落在60%~70%區間內。根據56個品種各級醫院端226億元的市場規模來算,市場規模將減少136-158億元,按50%的醫保報銷比例測算,醫保基金每年支出將減少超過約70億元。在市場規模大幅縮水,藥價直擊地板的大環境下,一場醫藥企業營銷模式的大調整,已然來臨。從“4+7”開始,國家集采中選藥企對銷售團隊進行調整的消息接踵而來。業界普遍認為,為了保質量,降成本,在帶量采購明確保障使用量的情況下,企業完全有可能縮減銷售隊伍。此外,除了國家集采,目前各大藥企還要應對地方帶量采購、聯盟采購,企業必須做好市場和產品價格之間的平衡,營銷方式的調整不可避免。一位跨國藥企講者在上述論壇中表示,國家集中采購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大家肯定都希望中標,并且有一定的利潤,但是這很難做得到。在競爭的環境下,我們要更深入地思考企業的營銷模式,對產品有針對性的賦能,否則自己你的市場還是可能就會被競爭對手搶走。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伴隨著藥品大幅降價,藥企利潤空間被壓縮,高毛利、高費用的醫藥營銷時代開始衰落。藥企亟需新的營銷方式來補充以往昂貴的營銷方式,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完成醫藥營銷。數字營銷,就是目前行業高度關注的新營銷方式。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在政策的催化之下,近萬億的醫藥營銷市場開始迎來轉型升級的機遇。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衛生總費用6.5萬億,占GDP比重6.6%,其中有將近一半是醫藥支出。而在這里面,處方藥市場占據絕對重要位置。萬億規模的處方藥經過各層環節流通至醫院,最終經由300萬名醫生之手開到患者手中。自從今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相信所有藥企都面臨這一問題——學術推廣難以推進。醫藥代表拜訪醫院受阻,產品的學術推廣工作無法推動。然而,就是這么特殊的時期,把醫藥數字營銷推到了市場爆發的節點。京東健康醫藥部總經理兼戰略與投資負責人金恩林表示,歸納來看,醫藥營銷行為是在保證可及性的基礎上通過拉新和復購,讓銷售可持續增長。醫藥電商和互聯網醫院,通過“一店一院”讓藥品和醫療服務全國無差別可及;同時,提供了用戶、數據、流程的閉環,使得數據和行為都可追蹤、可視、可分析。對于醫藥數字營銷,優時比制藥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吳昕表示,一直以來,醫藥營銷對象的主體是臨床醫生,很少關注真正的終端用戶患者。互聯網賦能患者,讓醫療服務和醫藥企業能聽到他們的聲音,做到患者為中心,這是改變業態的巨大潛力所在。數字化營銷,應該是目前每一位醫藥人都特別關注的話題。在數字化營銷模式下,能讓我們感受到臨床推廣距離銷售如此之近,這也是與過去學術推廣這一老路完全不同的新走法。金恩林認為,假設給醫生一個互聯網空間,一邊可以接受學術教育,另外一邊可以接診,就可以在線上復制過去線下學術推廣的路徑,這個路徑將更短更輕更快,而且行為數據更容易和準確追蹤及統計。他舉例,截至2020年6月底,京東互聯網醫院日均問診量達9萬人次。如果把這些醫生的日問診量利用起來,或許可以為學術推廣做一點兒事情。雖然對其是否行得通、成本效率是不是更優目前尚未可知,但可以嘗試,如果真的成功了,對制藥企業將非常利好。眾所周知,研發新藥難,把藥賣出去更難,是藥企一直以來的痛點。藥企對于營銷方面的需求,包括對目標用戶的高效觸達和有效反饋,以及政策合規和營銷過程能夠做到透明化和可追溯。但目前很多藥企面臨的問題,是即使拿出一半的成本去做銷售,傳統的營銷效率還是很低,所以現在的困境是新藥做出來難,賣出去更難。IQVIA管理咨詢總監王璐表示,對于2018年以后上市的新產品而言,數字化推廣無論是占比還是增速,都遠超于傳統的推廣形式。她認為,隨著疫情帶來的影響,藥品市場增速有望明年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在此基礎上一系列的市場已經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無論研發上市還是市場準入。從研發角度來看,大數據在加速遠程智聯的推進,以前人人都在說以患者為中心,但若沒有互聯網加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距離太遠、成本也太高,增強多渠道的營銷也將成為不可忽視的話題。以往只有醫藥企業傳統代表進行銷售業務時,我們很難以想象線上診療、醫藥電商、醫護上門等商業模式會成為主流。但隨著今年疫情的爆發,這些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互聯網和數字化飆升成為了醫藥營方式后面的主力軍。醫藥營銷從線下到線上的轉型是必然趨勢,只有通過互聯網才能更加精準地觸達目標用戶,影響醫生群體,最終拉動銷量。與此同時,藥企需要通過正規的學術活動來進行營銷,更加合規地開展業務合作。可以預見,未來,數字化在醫藥營銷中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來源 :?賽柏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