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和中國抗癌協會等單位發起的中國腫瘤突變負荷(TMB)標準化項目(抗癌登月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U1MzY3MzE5OA==&scene=124#wechat_redirect)正式啟動,旨在全面評估TMB臨床檢測能力并建立相關標準,積累中國腫瘤患者人群的真實世界研究數據,為NGS的臨床規范應用提供數據支撐。
中國TMB標準化項目相比于美國及歐洲的兩個組織FOCR和QuiP的項目來說,是目前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TMB標準化項目,參與單位多達60家產業機構和10家醫療機構。志諾維思作為本項目唯一的獨立數據分析與評估機構,發揮多年來積累的病理大數據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經驗,運用其搭建的基于多模態人工智能技術的抗癌登月平臺(抗癌登月官網:https://www.0cancer.cn/),助推中國TMB標準化項目。
TMB的英文全稱為 Tumour Mutation Burden,中文譯為腫瘤突變負荷,一般指每百萬堿基檢測出的體細胞突變總數,是一種反映腫瘤細胞中所含有的突變數量的生物標志物(Biomarker)。在臨床上,TMB已于2019年被寫入非小細胞癌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作為腫瘤免疫治療輔助診斷的標志物之一。2020年6月16日,美國FDA正式批準TMB作為一種跨癌種腫瘤免疫治療的伴隨診斷標記物,用于指導晚期腫瘤患者的免疫治療用藥。
TMB檢測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TMB檢測的“金標準”,即高深度的人類全外顯子組測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另一種是1Mb的目標區域測序檢測或檢測基因數超過300個的腫瘤二代測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俗稱“大panel”檢測。這兩種檢測產品檢測內容豐富、實驗流程復雜、分析解讀難度高,相應的市場價格也較高,因此對于晚期腫瘤患者來說TMB檢測是一個昂貴的檢測項目。能否從昂貴的TMB檢測中得到精準的臨床建議,取決于檢測實驗的質量、分析的精確度、解讀的準確性以及實驗報告周期等眾多因素,同時也取決于患者與臨床獲益基線的比較。但目前國內不論是TMB檢測或大panel檢測的質量評估標準,還是各癌種的TMB臨床獲益基線,都幾乎處于空白狀態。中國TMB標準化項目的目標就是要解決這兩個關鍵性問題,建立TMB檢測統一評估規范和標準。
抗癌登月——國內首個腫瘤精準醫學大數據平臺,以“鏈接數據,智慧抗癌”為宗旨,致力于建立下一代腫瘤病理規范化診斷標準體系。2016年抗癌登月平臺曾受到時任副總理的張高麗[1]的關注;2018年,抗癌登月平臺支持抗癌協會病理專業委員會發起“中國腫瘤病理大數據多中心研究”項目,旨在收集中國十大惡性腫瘤的病理診斷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來構建下一代病理診斷結構化報告規范體系(2018動脈網新聞:“抗癌登月”提升腫瘤病理規范化,志諾維思助力腫瘤邁向精準醫療時代:https://vcbeat.top/NmRiMzJjY2M1YzYxZjU3ODg0ZjI4MWQzMWM1YjY5MDY=)。事實上,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抗癌登月平臺已經協助抗癌協會病理專業委員會已經順利地完成了此項目。基于本項目的成果,抗癌協會病理專業委員會將在2020年11月14日的中國腫瘤學大會[2]上發布《下一代病理診斷結構化報告規范體系2020版》并啟動該體系的全面落地工作。
抗癌登月視頻
https://vcbeat.top/upload/video/02/10/27/45/1603766757654018.mp4
圖注:該視頻是以2017年啟動的肝癌病理大數據多中心研究為背景拍攝的,事實上抗癌登月已經支持抗癌協會病理專業委員會完成多個癌腫的數據收集和科研分析工作。
抗癌登月平臺發起人、志諾維思CEO/CSO凌少平博士[3]表示:中國TMB標準化項目,是抗癌登月平臺支持抗癌協會病理專委會開展分子病理規范化工作中最重要的項目。該項目由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中國藥品食品檢驗研究院與抗癌協會病理專委會聯合發起,志諾維思作為唯一獨立數據分析與評估機構,運用其多中心真實世界研究(RWS)項目的組織和實施經驗,按照項目工作組專家制訂的原則和標準來完成項目中的數據分析與相關評估工作;同時,志諾維思將運用其獨有的多模態人工智能技術體系,在抗癌登月上搭建可復用的評估體系,包括:腫瘤基因檢測分析評估平臺(Cancer Genome Testing Analysis:CGTA)和多中心科研協作及表型組數據分析平臺(Intelligent Phenome Cloud: IPC),如圖一。體系搭建完成后,CGTA將持續為TMB檢測(或大Panel)產品提供可復用的標準化分析評估流程;IPC將助力多中心研究構建TMB或其他潛在Biomarker的藥物療效獲益基線或預測模型,同時也為臨床醫生指導腫瘤患者精準使用免疫藥物提供數據支撐。
不論是醫院、臨檢機構、藥企,還是相關評審機構都可以借助CGTA平臺對目標TMB檢測產品(腫瘤大panel或WES)進行包括目標區域模擬數據評估、TMB一致性評估、驅動基因準確性評估等一系列的檢測能力評估。這對于腫瘤NGS檢測實驗室自建項目(LDT)或體外診斷試劑盒(IVD)的研發、注冊申報、轉產及臨床生產中的質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抗癌登月所搭建的多中心RWS協作及表型組數據分析平臺(IPC),已經協助抗癌協會的研究者開展了肝癌、肺癌等多個RWS項目。在中國TMB標準化項目中,第二階段的RWS更關注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預測模型和可能的TMB獲益基線。平臺不但會為項目提供信息發布的服務,每一個參與的研究機構都能實時地了解項目的進展和展開學術討論,更重要的是各單位還可查看本中心的數據并進行相關數據分析。
在項目啟動會后,中國抗癌協會病理專業委員會主委杜祥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腫瘤精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病理診斷水平的提升,我們很高興“抗癌登月”這樣的AI和大數據平臺能助推“中國TMB標準化項目”,協助病理領域建立分子病理診斷中亟待規范的基于NGS技術的分子診斷標準。在過去的三年里,抗癌登月平臺伴隨我們一直從肝癌、肺癌、鼻咽癌到目前的十大癌腫的病理診斷結構化報告規范的建立,我們深深感受到大數據和AI技術對于病理學科發展的賦能和助力。我期待這一次的TMB標準化項目的進展,也相信抗癌登月平臺能夠做好技術和數據的支撐。

相信在國家癌癥中心、中檢院和抗癌協會病理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抗癌登月平臺將推進NGS檢測尤其是大Panel臨床應用標準的建立,搭建開放的真實世界研究協作網絡,加快對于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預測模型的研究,積累TMB或可能的Biomarker對于療效預測的臨床證據,建立腫瘤精準醫療的大數據支撐體系,推進國內腫瘤精準醫療產學研互動發展。
以下為相關鏈接地址:
[1] 張高麗副總理的新聞鏈接:http://www.kejixun.com/article/161017/235680.shtml
[2] 中國腫瘤學大會:https://www.sohu.com/a/422462971_120057660
[3] Linkedin 鏈接:https://cn.linkedin.com/in/shaoping-ling-6a981751/zh-cn?trk=people-guest_people_search-card
2023-11-09 動脈網發布了 《深化技術基建優勢,智云健康持續升級數字化能力》的文章
2023-10-13 動脈網發布了 《泛生子簽署私有化協議,精準醫療龍頭砥礪前行》的文章
2023-09-22 動脈網發布了 《騰訊的大模型,可能是最快落地醫療場景的大模型》的文章
2023-09-06 動脈網發布了 《美央創新科技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的文章
2023-08-01 動脈網發布了 《生成式AI再下一城,大經中醫“岐黃問道·大模型”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