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CEMF大會上,精準醫療成為了影像設備巨頭熱議的話題。近十年,主要被應用在癌癥臨床診斷和分期治療中的分子影像學的快速發展,讓各大巨頭看到了讓醫療器械邁進精準醫療時代的契機。
目前,GE醫療、西門子、飛利浦等一些傳統的大型醫療設備巨頭都已明確將分子影像列為其未來重要的戰略發展方向。而由于分子影像學源于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影像技術學的結合,所涉及的領域超越了傳統臨床知識結構下的影像學,對上游制藥企業的新藥研發也帶來了革新。禮來、輝瑞等制藥巨頭亦在布局這一領域。
在接受億歐大健康采訪時,GE醫療中國分子影像產品部總經理高偉就透露:“GE醫療不僅有設備,也有藥業團隊。在治療藥物的研發方面,GE醫療已經跟一些藥企有合作。”
與此同時,高偉也指出,如果因為這個疾病可以被治療,也會更加激發大家要早診斷才能做到早治療的想法。在他看來,分子影像其實是實現轉化醫學的橋梁,做到最后就等同于一個帶了定位的基因診斷。
隨著精準醫療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邁進精準醫療時代的道路上,GE醫療在分子影像之外,還于2018年成立了精準醫學院發力基礎研究。
GE醫療中國精準醫學院副院長趙周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影像的未來是指導治療和評價療效。研究疾病的時候不能以產品為界限。這是GE醫療決定成立精準醫學院的原因,我們希望能以疾病為中心打破產品的界限。”
如今,精準醫療中的基因檢測手段等的飛速發展,讓醫學影像面臨著諸多“勁敵”。歷經從平面到斷層,從診斷到治療的漫長發展,強敵環伺的當下,醫學影像也在不斷革新。趙周社指出,“某些疾病,如腦功能區、血管周圍、心臟的周圍由于沒法做穿刺取樣檢查,就給醫學影像有了發揮的空間。另外是在腫瘤患者的治療中,醫學影像讓反復監測有了可能。”在他看來,醫學影像的發展趨勢必將是從指導治療到靶向治療。
近年來,PET/CT在腫瘤、心臟和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診斷、治療效果評價、治療方案選擇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讓分子影像成為了醫學影像研究的熱門前沿領域。而分子影像的精準定量功能成像優勢,也讓其推開了精準醫療時代的大門。
在此之前,當癌癥患者用CT或者MR進行病灶掃描時,看到的癌細胞只是一個黑點,并無法辨別是何類型亦或是是否有基因突變,而分子影像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2001年,GE醫療在中國推出第一款將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和CT相結合的一體機,開啟了其在分子影像加速布局的時代。
十年后的CMEF大會上,GE醫療推出了ONE MI分子影像一體化臨床及科研解決方案。據高偉介紹,在使用分子影像判斷出患者癌細胞的特性之后,便可以因人而異地使用不同藥物和治療方法。
而能夠顯示癌細胞特性的“探測器”便是分子影像中必然會用到的靶向藥物(放射性藥物)。“現在的分子影像應用,首先是有設備,第二,還得有藥物。相較于其他幾個設備廠商,我們還有在做藥物研發。第三,因為很多藥物在中國還沒有到真正的臨床階段,這時候就需要做很多科研類的內容。”高偉說道。
在分子影像學實踐中,成像設備和生物標志物是兩個關鍵工具。據報道,目前,獲國家批準的生物標志物有12種,其中,95%的臨床診斷都會使用18F-FDG,還有少數痰元素標記物。
而由于放射性藥物有半衰期,有些僅能保存十分鐘。因此,引進分子影像設備的醫院也必須能在現場生產活性標志物,這就意味著醫院會用到醫用回旋加速器。但現實是,回旋加速器價格高昂,并非所有醫院都能配置。對此,高偉表示:“GE醫療在搭建分子影像生態圈,從而建立分子影像一體化解決方案。我們也正和一些相關合作伙伴進行溝通,想通過一個共享中心,跟醫院一起合作來打造科研平臺,研發臨床藥物。”
目前,GE醫療正在搭建的ONE MI生態圈主要通過回旋加速器、核藥合成儀、PET(SPECT)/CT和后處理工作站等軟硬件,實現從核素生產、藥物合成、圖像采集、數據處理到臨床問題,再到精準定量、硬件配備、藥物應用、配套核素的核醫學生態系統完整閉環。
高偉指出,GE醫療打造的分子影像One MI生態圈是產、教、研、醫的一體化結合,在這個生態圈中,設備創新、科研合作、藥物開發、人才培養以及服務體系是五個核心要素。“GE醫療是目前唯一做到覆蓋設備、藥物和平臺等的設備廠商。我們除了提供設備和藥物,關鍵是還要能夠幫助醫院圍繞著疾病,完整建立起多功能分子影像中心、區域精準診療中心以及學科交叉轉化醫學中心。”
目前,ONE MI生態圈的解決方案皆是由GE醫療與醫院共同開發,實驗室及研發基地亦是雙方共同建立。而在這個生態圈下,原先GE醫療以設備買賣為核心的商業計劃也會因此改變為圍繞著臨床問題的多設備組合銷售。
而從診斷到治療,GE醫療也在通過藥業團隊探索跟制藥藥企的合作。高偉介紹稱:“以前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碘131。去年還有一個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藥物,但數據尚未公布,屆時其治療效果就會利用分子影像來評估。”
趙周社則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分子影像能為藥監部門進行新藥審批提供判斷標準,而最早提出分子影像概念的美國,其已經明確規定新藥有效性必須經過分子影像的診斷。在臨床領域,這項檢查也被列在醫保范疇內。”
然而,盡管分子影像在癌癥早期診斷中具有優勢,但它從實驗室到臨床的道路也并非坦途。在趙周社看來,分子影像未來發展最大的難點在于引起腫瘤的是多基因突變,這意味著代價更高,靶向藥物需要多個靶點。另外則是未知的疾病。“多樣性和未知,導致分子影像醫學研究的道路非常艱難。”
因此,在推進分子影像生態圈布局的同時,GE醫療也在試圖打破原先各個產品事業部以單個技術為中心的局面,聯手多個技術和學科跨進精準醫療的大門。
2018年,在精準醫療飛速發展之時,GE醫療在原先藥代動力學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以疾病為中心”的精準醫學院,通過醫學影像精準定量技術、分子影像技術、藥物影像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轉化醫學、臨床前期影像研究和精準醫學,促進科研成果臨床轉化。
在本屆CMEF大會上,GE醫療精準醫學院推出了腦卒中影像AI一站式解決方案和肺部影像創新解決方案。據趙周社介紹,這兩款產品目前最主要是應用于科研,等積累了科研數據后才會推到臨床。“目前離臨床還是有一些差距的,一般新技術都要經歷這個過程。”他說道。
當前,GE醫療的精準醫學院主要是為醫院的科研提供咨詢服務以及設計研究方案,其次是開發GE醫療自己的軟件,如再次升級的針對新冠疫情的智能影像分析的CT影像智能分析平臺技術LK 3.0,最后則是普及教育。
據趙周社介紹,一些大型三甲醫院、科研型的醫院是精準醫學院合作的對象。而最后的產出則包括三方面:一是有GE醫療署名的文章論文;二是共同申報成果;三是專利;最后是將成果和專利結合轉化的產品。“任何論文、專利不轉化成產品,就沒有辦法真正推動臨床,這是轉化醫學的目的。”趙周社說道。
當各家“磨刀霍霍”向著分子影像研究前進之時,精準醫療時代已經加快到來的步伐。盡管尚處于臨床科研階段的分子影像診斷,尚無法撼動當前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病理診斷,但對于分子影像診斷和病理診斷的未來,高偉認為:“分子影像的未來是做診療一體化的,兩者不可能相互取代,未來會往融合的方向在走。”
本文來源于億歐,原創文章,作者:林怡齡。轉載或合作請點擊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