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東耳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在經濟學上,“第二曲線”被譽為“增長圣經”。
創新理論鼻祖熊彼特說:無論把多少輛馬車連續相加,都不能造出一輛火車出來。只有從馬車跳到火車的時候,才能取得十倍速的增長,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曲線”。
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鵬博士正在尋找增長的“第二曲線”。
這一次,他們選擇的方向為“云服務”,更確切的說是“云網融合”。
對此,鵬博士內部將其成為“第二戰場”。
鵬博士能夠成功嗎?
“云”這個戰場
在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經營者共識的今天,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成為擺在企業經營者面前的主要問題之一。
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便是要上云,大企業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想要走好這一步并不難,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由于缺乏專業的IT團隊與管理服務,如何上云卻成了大問題,很多中小企業因為不會選云用云而不敢上云。
針對中小企業提供“云服務”,這就是鵬博士的找到的“第二曲線”。
客觀而言,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而且疫情加速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速度。
據麥肯錫預測,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計,互聯網能促進年GDP提高4萬億-14萬億元人民幣(6400億-2.26萬億美元)。2025年的年度GDP中近10萬億(1.6萬億美元)能否實現將取決于互聯網應用的速度和深度。
對于中國的小企業,數字化能力的提升幫助他們提高生產力,尋找新的協作方式,并使其可以利用電子商務等形式擴大其經營范圍。預計在未來的十幾年中,互聯網將有可能在中國GDP增長總量中貢獻7%到22%。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就是上云——雖然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云技術已經成熟,企業上云輕而易舉,然而對于更多的傳統行業的中小企業來說,這些云平臺真的就像天上的云一樣,“看得見,摸不著”。
“大企業憑借自身的資金和技術優勢,想要上云非常容易,特別是一些超大型企業,自己就能研發云技術,提供云服務。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只知道上云好,也能看到上云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卻不知道該如何上好云、用好云、管好云。”鵬博士云網通信事業部副總經理周思華告訴GPLP犀牛財經,“頭部企業各有各的生態,中小企業對云網的需求又相對簡單,處于腰部的中小企業雖然有著很高的云消費意愿,但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中立多元服務的服務商卻非常少。雖然目前也出現了以中小企業為目標的云服務平臺,但大多都是云的資源商,服務方面仍是空白。”
據其介紹,中國有4000萬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促進經濟生產等方面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然而受限于企業規模等因素,愿意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訂制化服務的企業卻很少,在云服務上也存在各種問題:
一方面,由于資金有限,中小企業很難像大企業那樣拿出充足的資金購買云服務;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業務范圍相對較小,對云技術的需求沒那么多,需要更有針對性的云產品,這也導致很多中小企業的難以像大企業那樣受到服務商的青睞。
這就導致在云服務行業存在這樣一個客觀現實,很多企業雖然在云技術方面非常優秀,然而服務上卻很難讓人滿意——在中國,客戶更喜歡能夠面對面地處理問題,出現問題后希望能夠一個電話就把相關維修人員叫來當面解決問題,這樣的對云廠商的人力資源和輻射范圍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過,很多云廠商雖然知道服務的重要性,但市場太大,更多的精力在技術研發上,這就導致很多客戶的很多服務需求難以得到很好的滿足。在服務能力難以覆蓋全部客戶的情況下,云廠商們自然而然地會優先考慮大客戶的需求,在中小企業服務方面出現了一些空白。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一家通信企業,鵬博士作為一家有著30余年發展歷史的公司,自從2007年轉型成為通信企業以來,鵬博士已經在信息通訊行業深耕十余年,在通信行業擁有豐富的的積累,他們了解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痛點難點,也知道該如何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從“NaaS平臺”到第三方云服務平臺
鵬博士發力企業上云與數字化轉型服務,得益于自身五大平臺的支撐,分別包含:云運營管理平臺、NaaS平臺、辦公物聯網平臺、監控運維平臺與服務調度平臺。而企業想要上云,就需要一個以云為核心的高可用網絡架構。
然而,在當前的云市場,大部分云資源商都將精力用于技術,研發的重點多是SaaS產品與SaaS平臺,無心也無力去提供網絡服務。
鵬博士則相反——做為一家網絡原生的企業,鵬博士更清晰地認識到,企業想要數字化轉型,網絡建設也要跟得上,服務更是重中之重,NaaS平臺就是這樣一個為客戶提供彈性網絡服務的平臺。
據悉,NaaS平臺是將云專線(DCI)與SD-WAN相結合,連接數據與算力,構建以云為核心的高質量企業級網絡,幫中小企業實現云自由——在具體的工作環境中,用戶只需要一個SD-WAN盒子,便能實現一跳上云,減少了傳統網絡服務與管理中的時間成本,極大地提高了用戶上傳數據的效率,使上云變得異常快捷。
對于大多數企業用戶來說,網絡需求具有較大彈性,傳統網絡結構下用戶買多少就是多少,閑時造成閑置,高峰時可能又不夠用。特別是一些一年都使用不上幾次的系統,傳統的網絡無法解決用戶的彈性需求,花了大價錢仍解決不了問題,非常影響用戶的體驗。
而DCI網絡則讓客戶的彈性需求得到了滿足,空的時候降至100M,遇到突發狀況時又可以將網速提高至1G、10G甚至更高。
更主要的是,面對眼花繚亂的云資源商,很多企業在選擇的時候不僅迷茫,更是對其特征一無所知,即便知道各自優勢,然而很難將云資源商的優勢整合起來,最重要的是企業更需要能伴隨自身業務成長,有持續的貼身云網支撐服務。而鵬博士從NaaS平臺進而提供云運營管理平臺、辦公物聯網平臺、監控運維平臺、服務調度平臺五大平臺,以第三方平臺融合了各大云資源商的優勢,既可以在不同網絡環境下匹配不同的云服務商,又可以為客戶提供持續的云網服務支撐。據悉,鵬博士已經基本覆蓋了國內主要云平臺,全鏈條的、端到端的、一站式多云服務,讓企業用戶避免了冗余的支出,又可以體驗到“上云”帶給企業的便利。
那么,以NaaS平臺切入,鵬博士轉而作為獨立第三方云網運營服務的夢想能夠實現嗎?
云網融合,鵬博士的“第二曲線”發力
賦予NaaS平臺想象空間的是中國網絡發展的時代背景。
在5G網絡時代即將來臨的時代背景下,企業對網絡服務需求明顯加速,因此,傳統的網絡服務已經到了告別歷史舞臺的時刻——過慢以及不穩定的網速,讓傳統網絡難以滿足當下企業的需求,比如,拉專線耗時太長不僅會影響到用戶體驗,還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
而作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電信運營商,鵬博士在網絡服務上已經有了非常良好的基礎,在幫助企業“上云”的同時,鵬博士可以通過過去的網絡服務優勢讓企業同時“輕松上網”,這在鵬博士內部叫做“云+網融合”——在過去,中小企業在“上云”之前,還要單獨采購網絡服務,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采購成本,而且不同環節、不同服務商之間的兼容性與互通能力還限制了企業“上云”的發展空間,此外,云網結合的個性化也難以保證,這為企業增加了不小的負擔。
比如,大部分云廠商并沒有相應的網絡服務能力和持續、貼身的服務能力,因此所有的上門安裝、調試,包括后續的持續服務,都是需要鵬博士這樣的“云+網”融合能力的服務商做,這就使得鵬博士與云廠商之間產生了一個基于供應鏈上的合作需求。
鵬博士的這一服務獲得了各大云廠商的青睞——據悉,自2019年9月,鵬博士建立云網通信事業部以來,鵬博士已經與國內主要云廠商建立合作關系,2020年9月22日,鵬博士牽手阿里云,首推“3+7+X”戰略,進一步聚焦全國4000萬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信息化時代幫助用戶上網,數字化時代幫助用戶上云,這是隨著時代發展一個自然而然地過程。既然用戶有了新需求,跟著需求做轉型升級,開展云網業務就成了鵬博士的新目標。”周思華告訴GPLP犀牛財經。
在“第二曲線”的發展過程當中,鵬博士可以說是成功找到了方向——據鵬博士2020年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鵬博士實現同比增長517.03%至3.25億元,扣非凈利潤扭虧為盈,2020年第二季度,鵬博士的云網業務新簽年合同額環比大漲466.50%。
不過,鵬博士雖然憑借多年來的網絡服務優勢,起點很高,發展潛力巨大,但由于真正進入云服務領域較晚,還有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為補齊短板,除繼續開發市場外,鵬博士還需要在其他方面繼續努力,比如,由于客戶對云服務的認知還不夠清晰,在提高客戶接受程度上,鵬博士還要付出更多努力。
可以說,在“第二曲線”的道路上,在“云網融合”方面,鵬博士算是已經成功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對于手握20萬企業用戶的鵬博士來說,只要自己真正用服務觸及中國的4000萬中小企業,或許,實現十倍增長并非難事。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角逐“創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央企長安為蔚來換電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投出“贊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百模大戰再次開啟:國區爭霸 手機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亞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