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港股研究社
對于現在的消費者來說,隨著拼多多和淘寶特價版的出現,線上渠道已經成為了性價比相對較高的方式。但是事實上,免稅店這一存在仍然不容忽視,一般而言,免稅渠道產品售價為有稅渠道零售價格的5.0-8.5折,這無疑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買買買”。
據海關總署公布數據,10月1日至8日,受到免稅政策對消費需求的刺激,海口海關共監管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金額10.4億元、旅客14.68萬人次、免稅品99.89萬件,同比分別增長148.7%、43.9%、97.2%。
就在假期還未結束時,阿里就宣布與全球最大的免稅零售商Dufry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中國成立一家合資企業,阿里和Dufry分別持有該合資企業的51%和49%的股權。此外,阿里還將入股Dufry,至多認購后者9.99%股權,并參與 Dufry 隨后的普通股增資。阿里為何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將觸手探入免稅領域?這一舉動又會為國內免稅市場帶來什么改變?
事實上,早在與Dufry合作之前,阿里就已經有所動作。2018年,阿里旗下的飛豬就與國內免稅龍頭中國中免有合作,今年中國中免的離島免稅補購商城也在天貓上線。阿里與Dufry合作的消息一出,中國中免的股價便在10月9日迎來暴跌,一度跌穿了股價短期的所有短期均線。
現階段的阿里,在傳統電商領域不僅要抵擋抖音、快手、拼多多近年來愈發強勢的攻擂,還要遭受老牌競爭對手的不斷“騷擾”。而阿里與美團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拉鋸戰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分出勝負。
所以在筆者看來,阿里這個時候選擇與Dufry的合作,更多的可能是看中了Dufry作為全球最大的免稅零售商在產品供給、渠道和品牌上的優勢,有利于阿里進一步改善加強天貓國際的競爭力,使其盡快從幾近飽和的國內電商以及本地生活服務中抽身。
另一方面,全球免稅行業保持著較高增速。據Generation Research的數據,自2002年至2018年,全球免稅業復合增速達到8.7%。其中中國的消費者的貢獻不容小覷,2019年全球個人奢侈品規模約2810億歐元,當年中國人奢侈品消費達983.5億歐元,占比35%,然而內地奢侈品消費額僅占全球的11%。
隨著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出境游幾乎“團滅”,海外免稅零售巨頭業績十分慘淡,過去六年連續排名第一的瑞士公司Dufry,上半年收入暴跌至15.87億瑞士法郎,降幅達62%;第二季度拉加代爾旅游零售收入折合1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 87%;去年全球排名第二的韓國樂天,今年第二季度的銷售額為5802億韓元,同比下降了62%。
出境游的限制,豐富了消費者的錢包,為了拉動內需,政府從2016年開始積極引導海外消費回流,落地了一系列中國免稅業扶持政策。受政策紅利影響,2020年上半年,海南離島免稅市場逆勢增長36.7%;第三季度海南銷售額達86.1億,同比增長228%。
免稅這塊蛋糕越來越大,與中國中免的合作或許也已經滿足不了阿里在這一領域的野心,隨著阿里與Dufry達成合作,并于九月底受讓旅游產品和服務綜合運營商眾信旅游5%的權益,未來阿里能否成功扎根這一賽道?
就國內免稅市場存在的部分行業問題來看,巨人阿里能否成功入局,現階段來看或許仍存有一些疑竇。
一部分原因來自于行業內部的牌照問題。盡管受衛生危機的影響,免稅行業上升到風口的態勢勢不可擋,但是經營的牌照寥寥無幾正是因為經營免稅業務需要獲得國家統一發放的經營牌照,這構成了行業準入的門檻,將許多資本擋在門外。
截止目前,市場中一共僅發布10張免稅牌照,其中3張歸屬于中國中免,其他7張分別歸屬于格力地產、深圳國資委、國藥集團、中國旅游集團、王府井和海南省國資委。其中,剛在6月9日獲得經營牌照的王府井的股價就在短時間內暴漲243%。
2020年6月以來,為了將蛋糕做大,免稅牌照獲取有所加速。但是,就國內現狀而言,目前還沒有外資或者中外合資公司持有免稅零售牌照的先例,因此部分投行對于阿里與Dufry的合作保持了不以為懼的態度。
除了牌照這類行業的桎梏外,愈發激烈的競爭是否會導致阿里基本面承壓也是其需要正視的一個問題。由于先前提到的牌照問題,導致在免稅市場先行者實力相對雄厚。
作為在整個中國免稅市場的市占率超90%的中國中免,上半年業績逆勢增長,海免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31億元,同比增長136.35%,即使受阿里牽手Dufry消息打擊,但今年以來股價漲幅仍接近130%,總市值近4000億元,其積累的規模、供應鏈和先發卡位優勢,阿里很難打破。
再加上國內市場,不僅只有阿里看中了這一市場,“某企業信息查詢平臺”數據顯示,免稅相關企業三季度新注冊1.1萬家,同比增長7842.1%,環比增長320.4%。在今年4月,騰訊系的京東選擇入股凱撒旅業,成為其第五大股東。而凱撒旅業以8000萬元增資嘉寶潤成獲得40%股權,后者原為中出服全資子公司,經營北京市唯一的一家針對國人的市內免稅店。
隨著疫情對海外消費市場的影響逐漸減弱,卷土重來的拉加代爾、JAT、新羅、新世界、Hanatour等老牌免稅巨頭同樣不容小覷。阿里能否在這一賽道取得突破暫時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擁有完整的生態閉環阿里,利用其生態圈內的大數據、供應鏈、線上零售平臺、旅游出行平臺等資源又會給國內免稅市場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雖然牽手Dufry,暫時無法確定未來是否會成為阿里在免稅行業征戰簡歷上的一個加分項,但是巨頭紛紛布局免稅市場,或將造成未來行業洗牌,從而對整個市場格局造成影響。
雖然今年6月起,海南發布了免稅購物新政策,離島旅客每人每年的免稅額度提升、取消單件商品免稅限額規定以及免稅商品種類增加。
新政作用下,三亞國際免稅城進店人數超過18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0%以上,隨著而來的就是快速發展的國內免稅市場,基礎配備設施短板陸續暴露。隨著巨頭的加碼,國內免稅市場配套的基礎設施以及周邊的服務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完善。
另外阿里作為電商行業的巨人,也能為免稅業線上發展帶來一定的增益。中免今年已經推出了日上直郵以及會員購等線上業務,其中會員購采取的是類似跨境電商模式。日韓等成熟巨頭紛紛布局線上跨境電商平臺,對現有的零售消費市場也將造成擠壓。長期來看線上化已經成為了定局,而阿里-Dufry合資公司有著渠道和品牌的優勢,未來也將影響國內線上業務的布局。
其實,以在免稅行業深耕多年的韓國市場為例,韓國免稅市場之所以繁榮,很大一部分也是來源于其激烈的市場競爭,游客選項多了,在價格、品牌方面都有得比較,店鋪、商場就愿意讓利給消費者。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阿里無論入局哪個行業,都會加速行業格局的變動,能否盤活國內的免稅市場也值得期待。
總而言之,由于國內免稅行業目前還是一片藍海,阿里的入局引發市場的震動屬于正常反應,但是在市場內部,老牌龍頭地位相對穩固,后來者不斷發力;外部,未來疫情的反復也有可能導致市場出現變動,阿里能否借免稅和跨境游完善自己的生態,還要繼續關注阿里在該市場下一步的實盤操作。
【鈦媒體作者介紹:港股研究社(ganggushe),旨在幫助中國投資者理解世界,專注報道港股企業,對港股感興趣的朋友趕緊關注我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